赣剧

搜索文档
赣鄱潮涌青年志
人民网· 2025-06-20 15:10
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 南昌大学举办"青春华章·'赣'劲十足"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通过光影技术串联红色基因、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 [2] - 赣剧传承人陈俐推动传统艺术与时代融合,教授经典手势如饮酒式、摆手式,水袖舞表演展现传统文化生命力 [4] -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运用AI技术传承红色基因,展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5] 科研与科技创新 -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带领团队从基础实验室建设起步,强调科研是"时代浪潮中科研人员的热血担当" [2] - "时代楷模"单杏花29年研发铁路客票系统,实现车票从实体到数字化的跨越,系统升级凝结团队创新智慧 [4] - 赣鄱青年在柔性光伏板、岩土灾变防控、光电信息等领域取得突破,勾勒科技逐梦图景 [5] 青年创业与社会贡献 - 江西兵哥送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堃源为3210名退役军人及军属提供就业平台,带动6200户农户增收 [5] - 留学归国的毛浩夫放弃海外前景,接棒爷爷成为井冈山精神双语宣讲员,推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 [3] - 瑞金华屋17名青年长征前种松树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激发新时代青年对革命信念的传承 [2][3] 教育与实践结合 - 南昌大学通过思政课形式,将院士科研故事、红色历史演绎与青年科技实践相结合 [2][4] - 江西师范大学学生参演《红土魂丨十七棵松》,通过艺术再现强化青年对历史的共情 [3] - 活动以《致吾辈》合唱收尾,戏腔与戏服元素突显文化自信,呼应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主题 [5]
第九届江西艺术节开幕 梨园名家同台飙戏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9:50
艺术节概况 - 第九届江西艺术节开幕式在江西省赣剧院举行,主题为"赣地长歌,华章共启",包含六大主体活动:开幕式、音乐舞蹈艺术展演、少儿艺术展演、美术展览、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演、玉茗花优秀剧目展演及闭幕式 [1] - 艺术节将呈现30部新创或改编剧目、10部经典复排传统剧目、数部外省受邀参演剧目,以及三大主题美术展览和一系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活动,涵盖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众多艺术门类 [1] 戏曲晚会亮点 - 首届江西戏曲晚会以"步步娇""相见欢""满庭芳"为篇章,88岁"赣剧泰斗"胡瑞华与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老艺术家同台演出 [1] -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涂玲慧、陈俐、杨俊等实力派名角联袂演出,老中青少四代同台演绎赣剧、采茶戏、京剧经典名段 [2] 剧目展演内容 - "玉茗花优秀剧目展演"精选30部新创改编剧目(大戏小戏各15部)及10部复排传统剧目,涵盖赣剧、弋阳腔、采茶戏、旴河戏、婺源徽剧等多种戏曲剧种及话剧、歌舞剧、音乐剧、儿童剧、木偶剧等戏剧类型 [2] - 展演充分展示江西近三年戏剧创作和人才培养成果,体现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彰显赣鄱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2]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