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曾侯乙编钟
icon
搜索文档
多少年轻人,被这座湖北小城“菇的拉客”拿捏了
36氪· 2025-06-06 10:50
随州香菇产业 - 随州香菇产量占全国10%,享有"中国香菇之乡"和"中国花菇之乡"美誉[1][4] - 2023年香菇出口创汇10.1亿美元,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5] - 产业历经40余年发展,从1978年椴木香菇试种到袋料技术革新,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种植加工出口基地[5] - 开发出香菇脆、酱、饼干、口服液等衍生制品,形成完整产业链[5] - 2025年成功挑战"最多种类香菇宴"吉尼斯世界纪录[1] 随州历史文化 - 作为炎帝神农故里和曾侯乙编钟出土地,是华夏农耕文明与礼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1][6] - 西周时期随(曾)国为"汉阳诸姬"最大诸侯国,掌握青铜铸造核心技术[6] - 曾侯乙编钟证实中国早在2400年前已掌握七声音阶和"一钟双音"铸造技艺[6] - 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复原古代祭祀仪式[6] 随州地理与农业 - 地处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随枣走廊是湖北南北交通要道,水系发达土壤肥沃[3][4] - 独特气候条件(霜期短、光照足)造就香菇菌盖厚实、花菇率高的品质优势[4][5] - 培育出泡泡青、黑蒜、马坪猪脚等特色农产品,形成地域性饮食文化[7] 随州文旅发展 - 2022年通过文旅局长"白衣侠客"短视频实现破圈传播[8][9] - 核心文旅资源包括: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千年银杏谷(308株千年古树)、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区[10][11] - 开发西游记公园、非遗体验等创新业态,结合马拉松等赛事提升城市活力[11]
一起守护“记忆里的中国”(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 -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假期每天演出6-7场,开放夜间演奏场次以满足游客需求[1] - 随州曾侯乙编钟完整保存2400多年前音乐智慧,铭文与音响互通互证,被称为世界首部有声"音乐教科书"[1] - 少林寺近500通碑碣跨越1400多年历史,串联中国佛教史与全球文明交流史[1] - 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载1409年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对话[1] 世界记忆名录与中国文献遗产 - 中国已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包括甲骨文、《黄帝内经》、苏州丝绸技术图谱等[2] - 文献遗产被比作串联华夏文明的丝线,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并提供跨时空思想启迪[2] - 少林寺运用虚拟现实和裸眼3D技术为碑碣打造沉浸式展览[3] - 广东创排民族歌剧《侨批》,福建摄制纪录片《走近侨批》推广侨批档案[3] 文化遗产的国际价值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见证中国与斯里兰卡1409年以来的友好交往[3] - 文化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促进文明对话,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创新[3] - 联合保护行动被视为搭建文明理解桥梁的实践[3]
湖北文旅“上新”新场景 入境游订单量激增
中国新闻网· 2025-05-06 00:06
文旅消费新场景和新产品 - 湖北"上新"6大类100多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和新产品,激活假日旅游市场 [1] - 武汉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70%,"荣耀号"等11艘游船联动定制长江灯光秀吸引海外游客 [1] - 宜昌每日一架东南亚包机,平均6个欧美旅游团游览三峡大坝、三峡人家等热门景点 [1]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VR首秀,恩施大峡谷设置机器狗挑战赛和AI互动体验区 [1] - 神农架"野人五项"极限运动、宜昌朝天吼漂流、武汉梧桐雨景区滑翔伞受年轻游客追捧 [1] - 孝感《槐荫船说》夜游演出运用5D全息投影技术,"五一"期间夜游船票场场售罄 [1] 重点景区接待情况 - 武汉黄鹤楼、恩施大峡谷、三峡大坝等景区接待量接近饱和,发布限流提示 [2] - 武当山景区购票入园游客达16 15万人,同比增长40 68% [2] - 赤壁古战场接待游客10 57万人次,同比增长80% [2] - 新晋5A级景区龟峰山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2 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 整体旅游市场表现 - 湖北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781 33万人次,同比增长24 61% [2] - 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75 46%,同比增长7 12个百分点 [2]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穿越青铜纪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30 11:44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观众可通过VR头显沉浸式探索青铜时代,与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文物互动[1][3] - 项目采用电影级制作标准,单场景渲染,累计模型资产超3万件,数十件文物以接近1:1精度复原[5] - 越王勾践剑场景放大一万倍再现细节,勾践人物形象盔甲纹样迭代近30版[5][7] 技术应用与团队合作 - 项目运用艾美奖获奖技术Miarmy打造战争场面,音乐与《黑神话:悟空》团队8082Audio合作开发16幕原声[8] - 曾侯乙编钟VR首秀采用原声采样,观众可交互敲击编钟正鼓部、侧鼓部体验"一钟双音"[3] - 团队耗时近400天完成制作,整合湖北本土企业武汉市星辰十分文化科技与两点十分文化传播资源[8][10] 市场推广与预期影响 - 项目即日起开放预约购票,预计带动"五一"小长假文博热潮[10] - 越王勾践剑发现60周年节点推出,强化"顶流"IP活化展示[5]
焦点访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它们背后是哪些中国历史文化?
央视网· 2025-04-28 23:38
文章核心观点 4月17日中国《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及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介绍入选原因及意义,强调入选是保护利用弘扬的开始,国家档案局将推动更多文献遗产入各级名录 [1] 入选项目情况 《随州曾侯乙编钟》 - 共65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世界上考古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青铜乐器 [3] - 入选原因是钟及钟架上刻有3755个铭文,是声文对照的文献遗产,填补世界记忆名录空白 [5] - 编钟组成完整演奏乐器,铭文以声音和文字印证保存2400多年前人类音乐记忆,是第一部有声“音乐教科书” [7] - 铭文记载钟的音律声高,论述一钟双音、十二律和乐律学体系,证实中国古代先进乐器制造知识 [7] - 铭文中有大量不为人知音乐术语,对了解先秦音乐制度有重要价值 [9] 《少林寺碑碣(566—1990)》 - 少林寺现存499通碑碣,是少林寺历史重要文献等的固化遗存,呈现1424年完整连贯历史文献序列,是宝贵的少林寺发展史 [11] - 碑碣见证少林寺地位与身份认同形成发展,反映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 记录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历史,如中日僧人交流、“三教合一”文化交融,丰富了少林寺世界文化遗产内涵 [14] 中国文献遗产入选情况 - 我国是首个建立国家级名录的国家,已公布5批198件(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17项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18项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16] - 档案文献遗产承载中华民族记忆,反映民族历史文化,能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和传播力 [16] 文献遗产保护利用案例 甲骨文 - 2017年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河南安阳建有中国首座文字主题博物馆,推动“活化利用” [18] - 博物馆有全方位陈列和沉浸式数字展陈系统,开发360多款文创产品 [18] - 安阳市甲骨文小学开设校本课,引导孩子认识甲骨文 [20] 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 - 2017年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通过高清扫描和数字化采集获“新生” [20] - 2024年丝绸设计公司从中发现独特纹样,联名开发产品获市场好评 [20] 曾侯乙编钟 - 湖北省博物馆“穿越青铜纪”数字文物VR体验即将上线,带来沉浸式震撼体验 [22] 未来规划 - 国家档案局倡导推动省级名录普遍建立,将从国家和省级名录遴选建立申报储备库,推荐更多文献遗产入各级名录,挖掘文化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22]
200+外贸企业集结汉口北 数千款出口尖货引爆消费升级潮
搜狐财经· 2025-04-28 08:14
消费热情燃爆市场活力 洽谈活跃折射转型新机 上午9时许,智能家居展区已人头攒动。湖北穿石智能展位的洗地机"70分钟续航""干湿垃圾一遍净"的功能讲解引发阵阵赞叹。攀升科技展台 前,年轻消费者正体验定制电脑的3D设计功能,工作人员表示:"上午已接待30余组专业客商咨询。" 4月26日,由商务部、湖北省商务厅主办的外贸优品中华行湖北站暨"乐购湖北"消费季活动在黄陂汉口北国际贸易城开幕。作为全国首轮内外 贸一体化试点省份的标志性实践,活动首日即吸引10万人次到场,智能科技、国潮设计、跨境好物交织成消费升级的澎湃图景。 汉口北中心广场各大展区内,智能科技与荆楚文化上演跨界对话。外贸优品区成为科技迷的"朝圣地",可监测心率变化的智能运动衣、支持60 国语言实时翻译的AR眼镜引发体验热潮;焕新智享区内,格力零碳源空调、海尔智慧厨房套组通过能耗数据可视化,让消费者感知绿色生活 的真实价值。 "没想到外贸产品能这么'懂'人!"在荆楚臻味专区,市民张先生试吃十堰特产品牌"李二鲜鱼火锅"带来的各种"鱼宴"后感叹。该专区集结数百 款荆楚创新美食,让国际口味嫁接本土基因。传世楚韵专区则上演非遗与潮玩的化学反应:曾侯乙编钟造型蓝牙音箱 ...
文明的刻度,让世界记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增中国文献遗产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5] - 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5] - 《世界记忆名录》旨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5] 随州曾侯乙编钟 - 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广、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细的青铜乐器[7] - 编钟由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3层8组,钟架重1665千克,挂件重2755千克[7] - 编钟上有3755字铭文,是我国目前所见唯一完整的先秦宫廷乐律文献,填补了古代音乐理论专著的空白[7] - 编钟证明我国早已使用"七声音阶"并形成了理论,比钢琴早2100多年[7] - 编钟有独特的"一钟双音"特性,敲击不同部位可发出两个音高完全不同的乐音[7] - 编钟的复制件已去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文化交流名片[7] 少林寺碑碣 - 《少林寺碑碣(566—1990)》保存了近500通、跨越1424年的历史,其连续性和完整性极为罕见[8] - 少林寺大力推进碑碣等珍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完成绝大部分碑碣、壁画、档案等的内容复制和数字化扫描[8] - 少林寺建设数字档案展厅,运用虚拟现实、裸眼3D等科技手段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体验[8] - 展厅试开放期间创下每分钟14人次入场参观的纪录[9] - 未来将持续深化对少林寺碑碣的数字化保护、学术研究和公众传播工作[10]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由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所立,石碑上刻有汉字、泰米尔文及波斯文三种文字[11] - 该碑是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史料[11] - 碑文记载郑和船队在此巡礼圣迹、布施香礼,见证了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11] - 该碑体现了人类通过海洋航线进行文化交流、政治互信、商贸往来的辉煌历史[12] - 碑材在国内刻制完成后由郑和船队带到锡兰并在当地竖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