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穿越青铜纪》
icon
搜索文档
【用AI联通】系列报道之十三 越穿时光门,“AI”上博物馆
齐鲁晚报· 2025-07-01 10:49
安徽博物院中国联通特展厅 - 联通特展厅于5月28日开放,首展为"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3] - 展厅推出"连心簪""连心扣"两款深度融合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 [3] - 设置AI拍照区,配备AI时光门拍照机和智衣衿交互终端,提供"我与文物合影"体验 [3] - 采用裸眼3D技术,通过特殊光学透镜和折角屏幕设计实现逼真三维效果 [3] 中华文明云展 - 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云展"(二期)上线,打破时空限制 [7] - 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远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为主要内容 [9] - 运用全景三维建模技术映射实体展厅,展示637件2D文物和65件3D重点文物 [9] - 首创"开元"数字空间引擎技术,实现3D空间与AI技术深度融合 [9] 国家自然博物馆智慧导览 - 北京联通打造智慧导览应用,结合AI、AR、点云空间识别技术 [11] - 观众佩戴AR眼镜可触发虚拟数字内容导览,获得精准参观路径推荐 [11] - 推出小恐龙数字讲解员,主动介绍展品背景并与游客互动 [13] - "智衣衿"AI互动一体机打造"恐龙纪元"沉浸体验,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线下体验观众超300人 [15] 湖北省博物馆VR数字空间 - 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数字空间项目《穿越青铜纪》于4月29日开放 [17] - 曾侯乙编钟互动体验采用原声采样和AI实时动作捕捉技术 [19] - 国内首个支持百人高并发接入的VR沉浸式应用,实现4K@90fps超高清画质 [19] 国家考古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 - 为陶寺遗址打造AI+3D球幕影片《考古遗址中的文明——陶寺》 [23] - 运用AI、XR、裸眼3D等技术展示距今约4300年的陶寺遗址 [23] 行业技术应用 - 公司运用元景文博文创大模型为文博领域提供智慧导游、创意生成和运营支持 [23] - 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构建文物数字孪生体,实现全方位欣赏和互动体验 [21] - 持续拓展"AI+文博"应用边界,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和产业化发展 [23]
全息纱幕还原古乐、VR体验卧薪尝胆!历史+科技让文博热再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5-18 17:29
文博行业数字化创新 -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复原300余件音乐文物,其中贾湖骨笛作为镇院之宝可演奏千年古乐 [3] - 古乐团已累计200首古乐,通过全息纱幕数字化展现唐代乐舞图 [5] - 采用VR、XR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活化历史场景 [7] 博物馆科技应用案例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展《穿越青铜纪》,包含3万件高精度3D模型 [9][11] - 观众可通过角色扮演穿越春秋战国,体验曾侯乙编钟和越王勾践历史场景 [9] - VR技术实现文物纹饰细节近距离观看,提升互动体验 [13] 文博旅游市场表现 - 湖北省博物馆"五一"期间接待观众13.25万人次,同比增长20.17% [15] - 计划推出编钟乐舞夜场演出和古籍修复活动,丰富文博体验 [15]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穿越青铜纪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30 11:44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观众可通过VR头显沉浸式探索青铜时代,与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文物互动[1][3] - 项目采用电影级制作标准,单场景渲染,累计模型资产超3万件,数十件文物以接近1:1精度复原[5] - 越王勾践剑场景放大一万倍再现细节,勾践人物形象盔甲纹样迭代近30版[5][7] 技术应用与团队合作 - 项目运用艾美奖获奖技术Miarmy打造战争场面,音乐与《黑神话:悟空》团队8082Audio合作开发16幕原声[8] - 曾侯乙编钟VR首秀采用原声采样,观众可交互敲击编钟正鼓部、侧鼓部体验"一钟双音"[3] - 团队耗时近400天完成制作,整合湖北本土企业武汉市星辰十分文化科技与两点十分文化传播资源[8][10] 市场推广与预期影响 - 项目即日起开放预约购票,预计带动"五一"小长假文博热潮[10] - 越王勾践剑发现60周年节点推出,强化"顶流"IP活化展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