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青铜纪》

搜索文档
【用AI联通】系列报道之十三 越穿时光门,“AI”上博物馆
齐鲁晚报· 2025-07-01 10:49
安徽博物院中国联通特展厅 - 联通特展厅于5月28日开放,首展为"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3] - 展厅推出"连心簪""连心扣"两款深度融合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 [3] - 设置AI拍照区,配备AI时光门拍照机和智衣衿交互终端,提供"我与文物合影"体验 [3] - 采用裸眼3D技术,通过特殊光学透镜和折角屏幕设计实现逼真三维效果 [3] 中华文明云展 - 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云展"(二期)上线,打破时空限制 [7] - 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远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为主要内容 [9] - 运用全景三维建模技术映射实体展厅,展示637件2D文物和65件3D重点文物 [9] - 首创"开元"数字空间引擎技术,实现3D空间与AI技术深度融合 [9] 国家自然博物馆智慧导览 - 北京联通打造智慧导览应用,结合AI、AR、点云空间识别技术 [11] - 观众佩戴AR眼镜可触发虚拟数字内容导览,获得精准参观路径推荐 [11] - 推出小恐龙数字讲解员,主动介绍展品背景并与游客互动 [13] - "智衣衿"AI互动一体机打造"恐龙纪元"沉浸体验,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线下体验观众超300人 [15] 湖北省博物馆VR数字空间 - 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数字空间项目《穿越青铜纪》于4月29日开放 [17] - 曾侯乙编钟互动体验采用原声采样和AI实时动作捕捉技术 [19] - 国内首个支持百人高并发接入的VR沉浸式应用,实现4K@90fps超高清画质 [19] 国家考古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 - 为陶寺遗址打造AI+3D球幕影片《考古遗址中的文明——陶寺》 [23] - 运用AI、XR、裸眼3D等技术展示距今约4300年的陶寺遗址 [23] 行业技术应用 - 公司运用元景文博文创大模型为文博领域提供智慧导游、创意生成和运营支持 [23] - 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构建文物数字孪生体,实现全方位欣赏和互动体验 [21] - 持续拓展"AI+文博"应用边界,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和产业化发展 [23]
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武汉,锚定国际文旅新坐标
长江日报· 2025-05-22 09:29
武汉文旅发展战略 - 核心目标是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支撑武汉"三个优势转化"战略 [1] - 提出"六大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包括城市名片点亮、汉派文化赋能、文旅产品焕新等系统性工程 [25] - 重点打造长江文化、知音文化、国际湿地花城、万里茶道四大文化名片 [25] 文旅资源禀赋 - 拥有165条河流、166个湖泊,是全球唯一人口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 [4]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270家,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等4项指标居中部第一 [5] -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 [19] 市场表现与活动 - 2024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吸引近2个月持续参与,包含美术展、电影周等10项活动 [5] - 2025央视春晚分会场活动带动"跟着春晚游武汉"系列,春节假期游客量激增 [5] - "五一"假期黄鹤楼单日接待18.28万人次,《夜上黄鹤楼》连续四晚爆满 [8] 专家建议与创新路径 - 构建"武汉头雁+人文地理翼+科技文化翼"三层架构的荆楚文化标识体系 [13] - 建议实施"五个一"工程:现象级影视作品、爆款演艺产品、博物馆矩阵等 [27] - 数字化升级方案包括建设文旅数据中枢、产业互联网等项目 [19] 产业融合案例 - "知音号"沉浸式演出成为文旅融合标杆项目 [30] - 五月天演唱会联动商业中心形成持续1个月的宣传效应,显著拉动旅游消费 [31] - "樱花+"模式联动汉马、演唱会等IP,形成长达1.5个月的春季旅游热点 [8]
千年文化“牵手”浩瀚数智文旅时代 博物馆从“千馆一面”迈向“千馆千面”
央视网· 2025-05-19 12:07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大展 - 展览汇聚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 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 [1] - 展品中一半以上为青铜器 包括首次聚首的妇好鸮尊等孤品珍品 [4][6] - 引入MR和VR技术 观众可化身商代战士参与互动沉浸式体验 [9] - 推出280余种殷商主题文创产品 创北京单一展览文创数量之最 [11]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开馆 - 博物馆展陈1800余件良渚时期文物 包括双联玉琮等代表性展品 [14] - 采用多媒体互动与复原展示 系统阐释良渚文明并普及考古学知识 [17] - 遗址出土墓葬数量为良渚文化之最 采用"博物馆+公园"双中心运营模式 [19]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趋势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项目《穿越青铜纪》 [24] - 孔子博物馆完成3800件文物数字化 游客可通过手势互动体验周游列国 [26] - 新疆龟兹博物馆运用3D全息技术 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 [27] 特色博物馆发展案例 - 福建汉侯博物馆收藏5500件宋代以来瓷器 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 [30] - 运用AI技术活化静态展品 如李白醉卧瓷像触发诗仙创作场景 [32] - 行业整体从"千馆一面"转向立足地方特色的"千馆千面"发展路径 [28]
全息纱幕还原古乐、VR体验卧薪尝胆!历史+科技让文博热再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5-18 17:29
文博行业数字化创新 -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复原300余件音乐文物,其中贾湖骨笛作为镇院之宝可演奏千年古乐 [3] - 古乐团已累计200首古乐,通过全息纱幕数字化展现唐代乐舞图 [5] - 采用VR、XR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活化历史场景 [7] 博物馆科技应用案例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展《穿越青铜纪》,包含3万件高精度3D模型 [9][11] - 观众可通过角色扮演穿越春秋战国,体验曾侯乙编钟和越王勾践历史场景 [9] - VR技术实现文物纹饰细节近距离观看,提升互动体验 [13] 文博旅游市场表现 - 湖北省博物馆"五一"期间接待观众13.25万人次,同比增长20.17% [15] - 计划推出编钟乐舞夜场演出和古籍修复活动,丰富文博体验 [15]
2025湖北文化产业盛会启幕 4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245.2亿
长江商报· 2025-05-15 07:59
湖北文化产业投资大会 - 2025湖北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在武汉举行 49个文化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总投资规模突破245 2亿元 [1] - 湖北提出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突破6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2] - 2024年湖北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73亿元 同比增长9 9% 增速比全国高3 9个百分点 比中部地区高2 8个百分点 [1][4] 重点项目与产业布局 - 49个湖北省文化产业招商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覆盖数字文旅 文化科技 非遗传承 红色教育等多个领域 [2] - 重点项目包括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二期 七星湖"产 研 学 旅"综合体 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洪湖红色水乡旅游目的地等 [2] - 武汉吸引青年投身直播 VR等文化科技领域投资 荆州石首"九队湖畔"项目打造楚文化沉浸式体验长廊 荆门京山投资2亿元建设华中最大口径天文望远镜项目 [2] 文化科技创新成果 - 5项代表性成果集中亮相 涵盖大模型 AI音乐社交 数字文旅等前沿领域 [3] - 成果包括传神语联网任度大模型V2 5 "给麦"音乐智能合成APP 多比特灵犀大模型 《穿越青铜纪》VR项目 [3] - 辛亥革命博物院推出国内首个3A战争类XR沉浸式大空间项目《穿越·汉阳兵工厂》 运用MR VR等技术搭建360度立体虚拟战场实景 [3] 金融支持与产业发展 - 湖北推出全国首个文化科技专属信贷产品"荆楚文易贷" 最高额度1000万元 借款期限24个月 活动现场启动3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 [4] - 湖北文化产业结构加速优化 数字内容 创意设计等新兴领域贡献率持续提升 [4] - 湖北将重点培育数字出版 智慧光影 数字创意 智能穿戴 游戏动漫等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中部文化强省 [4]
央视《新闻联播》5天4次聚焦武汉
长江日报· 2025-05-06 08:36
旅游行业复苏 - 武汉"五一"假期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70% 增速领跑中部地区 [3] - 全国一级博物馆假期前两天均达到接待上限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吸引游客 [2] - 黄鹤楼景区假期五天客流量预计达19万人次 单日最高客流量2万人次 [4] 文旅创新体验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穿越青铜纪》VR项目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曾侯乙编钟等国宝文物 [2] - 黄鹤楼景区新增梦回太白沉浸式演绎互动项目 结合诗词文化提升游客体验 [4] - 武汉保元里推出实景沉浸式文娱演出 游客可与演员在历史街道中互动 [5] 城市商业活力 - 武汉江汉路等商圈"五一"期间人潮涌动 反映消费市场活跃度 [2] - 长江夜游和空轨列车等新体验使游客停留时长从2-3天延长至4-5天 [3] - 巴公房子等历史建筑改造项目成为网红打卡点 带动特色餐饮消费 [5] 基础设施优化 - 武汉市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和卫生间 缓解游客服务设施压力 [4] - 武汉站作为铁路枢纽单日发送旅客列车超12000列 显示交通承载能力提升 [2]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穿越青铜纪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30 11:44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观众可通过VR头显沉浸式探索青铜时代,与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文物互动[1][3] - 项目采用电影级制作标准,单场景渲染,累计模型资产超3万件,数十件文物以接近1:1精度复原[5] - 越王勾践剑场景放大一万倍再现细节,勾践人物形象盔甲纹样迭代近30版[5][7] 技术应用与团队合作 - 项目运用艾美奖获奖技术Miarmy打造战争场面,音乐与《黑神话:悟空》团队8082Audio合作开发16幕原声[8] - 曾侯乙编钟VR首秀采用原声采样,观众可交互敲击编钟正鼓部、侧鼓部体验"一钟双音"[3] - 团队耗时近400天完成制作,整合湖北本土企业武汉市星辰十分文化科技与两点十分文化传播资源[8][10] 市场推广与预期影响 - 项目即日起开放预约购票,预计带动"五一"小长假文博热潮[10] - 越王勾践剑发现60周年节点推出,强化"顶流"IP活化展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