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耕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土地上“长出来的礼物”(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11
农业发展 - 农业现代化通过自主育种、南繁北育提升瓜果优质品种和单产 [1] - 技术赋能和生态涵养使戈壁滩变为西瓜田 电商与冷链布局加速瓜果从地头到餐桌配送 [1] - 农业生产规模"大""小"并存 形态上跨界融合 与文旅、康养、电商结合赋予农业新活力 [2] 农业技术推广 -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特有技术已推广到107个国家 被称为"幸福草" [2] - 中国农业技术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 从本土到世界展现延展性 [2][3] 工业与基建发展 - 中国从"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 智能制造水平提升 [4] - 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 实现"铁路梦" [4] - 新能源汽车技术从学习西方到引领"未来出行" 展现技术出海能力 [4] 国际合作与贡献 - 共建"一带一路"和提供全球荒漠化治理方案展现中国行动力 [4] - 中国农业技术为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作出贡献 成为全球发展的"确定性绿洲" [3][4]
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季)丨航拍北纬30° 每一座山都是一个博物馆
央广网· 2025-07-07 20:56
中国北纬30°地理特征 - 中国山川按地理划分为三个阶梯,每个阶梯有独特山系形态,形成地理长卷 [1] -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承接强烈阳光辐射 [1] - 印度洋板块推挤亚欧大陆形成青藏高原,距今6000万年 [1] 气候与生态影响 - 青藏高原热空气上升形成"抽风机"效应,加强太平洋东南季风,带来充沛降水 [1] - 北纬30°沿线形成雨热同期气候,成为四季丰饶的鱼米之乡 [1] - 横断山脉南北排列影响当地气候、水文和生态系统 [1] 地形过渡与文明发展 - 巫山山脉作为二、三阶梯分界线,山势骤缓,长江冲破束缚形成平原 [1] -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泥沙沉积形成,进入地势平坦的第三级阶梯 [2] - 北纬30°沿线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农耕文明较早发展的区域 [1] 人文与经济价值 - 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湖广熟,天下足"的农耕传奇 [1] - 沿线城乡成为中国最活跃经济带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富庶之地 [2] - 山脉塑造世界级自然人文景观,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2] 山脉历史与精神象征 - 第三阶梯山脉年龄达数亿年,比第一阶梯更古老 [2] - 北纬30°群山被描述为地理阶梯、文明年轮和精神脊梁 [3] - 现代探索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重新发现大山价值 [2]
恩平横陂镇有座“农耕文明馆”
南方农村报· 2025-07-03 16:34
农耕文明馆概况 - 农耕文明馆于7月1日在江门恩平市横陂镇横东村揭幕 [2] - 馆内陈列300多件征集自横陂镇及邻近乡村的明清时期农耕物件 [2][3] - 展馆以"山海耕读"为核心主题 融合海洋文化与农耕传统 [4][5] 展馆特色与展品 - "农耕记忆"展区陈列清代木质犁耙 铁锄等传统农具 [6][7] - 灌溉工具亮点为东汉发明的龙骨水车 其链轮传动原理仍应用于现代疏浚机械 [9][10][11] - 加工工具包括石磨 风谷机 砻等器具 展示传统粮食加工流程 [12][13][14] - 渔业工具展区陈列渔网 蟹笼 蚝耙等渔具 体现"耕海牧渔"特色 [15][16] 文化传承与产业规划 - 展馆定位为文化展示窗口与传承教育基地 [17] - 横陂镇探索"传统+科技"路径 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镇海湾"农产品品牌 [18][19] - 计划将展馆升级为集文化展示与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19][20]
“时光胶囊”解码万年农耕文明(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41
植硅体研究技术突破 - 植硅体作为植物细胞中的二氧化硅颗粒,能保存数万年且携带独特"植物指纹",解决了传统考古中植物遗存易腐烂、灰化的难题[5] - 通过解剖分析2000余种现代植物植硅体,建立了中国首个植硅体分类鉴定体系及粟、黍、稻野生-驯化的国际鉴定标准[5] - 河北磁山文化遗址植硅体研究显示早期地层中黍的比例占95%以上,重新定义了中原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结构[5] 水稻驯化历史发现 - 建立水稻扇形植硅体鱼鳞纹数量判别标准,揭示鱼鳞纹增加与驯化程度增强的生理联系[6] - 浙江上山文化遗址研究表明:10万年前野生稻已在长江下游分布,2.4万年前人类开始采集,1.3万年前进入驯化前栽培,1.1万年前驯化比例达显著标准[6] - 1.1万年前的水稻农业起源与西亚麦作农业同步,确认中国为水稻起源地并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6] 气候与农业起源关联 - 通过3000多个表土样品建立植硅体与气候参数的定量转换函数,揭示中国东部2万年来的温度降水变化格局[7] - 全新世三次千年尺度温暖期(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期)与农耕繁盛期对应,500年周期性变暖促进华北区域性农耕发展[7] - 1.4万年前增温、1.2万年前骤冷、1万年前持续升温三个气候节点与水稻栽培、退化及驯化完成时间精确对应[8] - 末次冰期后北半球中纬度禾本科驯化的普遍机制由1.4万-1万年前的气候波动驱动[8] 跨学科研究范式价值 - 植硅体研究构建"从微观化石到宏观文明"范式,解码万年农耕文明[4] - 通过粟米面条、茶叶残渣等遗存分析,揭示史前饮食智慧及跨青藏高原的文明交流[4]
多少年轻人,被这座湖北小城“菇的拉客”拿捏了
36氪· 2025-06-06 10:50
随州香菇产业 - 随州香菇产量占全国10%,享有"中国香菇之乡"和"中国花菇之乡"美誉[1][4] - 2023年香菇出口创汇10.1亿美元,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5] - 产业历经40余年发展,从1978年椴木香菇试种到袋料技术革新,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种植加工出口基地[5] - 开发出香菇脆、酱、饼干、口服液等衍生制品,形成完整产业链[5] - 2025年成功挑战"最多种类香菇宴"吉尼斯世界纪录[1] 随州历史文化 - 作为炎帝神农故里和曾侯乙编钟出土地,是华夏农耕文明与礼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1][6] - 西周时期随(曾)国为"汉阳诸姬"最大诸侯国,掌握青铜铸造核心技术[6] - 曾侯乙编钟证实中国早在2400年前已掌握七声音阶和"一钟双音"铸造技艺[6] - 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复原古代祭祀仪式[6] 随州地理与农业 - 地处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随枣走廊是湖北南北交通要道,水系发达土壤肥沃[3][4] - 独特气候条件(霜期短、光照足)造就香菇菌盖厚实、花菇率高的品质优势[4][5] - 培育出泡泡青、黑蒜、马坪猪脚等特色农产品,形成地域性饮食文化[7] 随州文旅发展 - 2022年通过文旅局长"白衣侠客"短视频实现破圈传播[8][9] - 核心文旅资源包括: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千年银杏谷(308株千年古树)、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区[10][11] - 开发西游记公园、非遗体验等创新业态,结合马拉松等赛事提升城市活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