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木梳
icon
搜索文档
一位厂二代无班可接之后
虎嗅· 2025-07-07 13:35
我们看张小杰和父亲两代人的创业史,恰似管窥义乌制造业的发展史:当时代在快速变化,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什么样的商家才能成为新一代的操盘手? 一、冰格、加热盖和玛特盒 工作日的下午,义乌丁店村一座两千平米的工厂深处,一排注塑机轰隆作响,空气中有新塑料加热后的气味。一大袋粉色的pc颗粒灌入注塑机,仅需十来 秒,就变成一个个带蝴蝶结形状的马桶坐浴盆,再由机械臂取走放置在传送带上,最终整齐地码在箱子里。 十几位工人的工作更多是最后的组装和打包。有的正在组装方形冰桶,有的打包手办展示柜,还有的给纸巾盒打上塑封。大卡车停在工厂门口,这些日用 小百货即将通过义乌极尽成熟的物流网络,送进千家万户的冰箱、厨房、卫生间。 义乌最不缺的,除了铺天盖地的小商品,大概就是各种各样的广告。 人还没到义乌,去程飞机的座椅靠背就已经被广告占领了。机场的天花板、公交车站的站牌、街口转角的展板、路边楼上的墙壁……无一例外。和你在媒 体上能见到的那些光鲜精致不同,这里的广告实用且直接,只提供最必要的信息:商品、手机号、微信二维码。简单高效,正如这座城市的气质。 张小杰就具备这样的气质。在义乌的一座工厂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出生于1996年的年轻工厂主。他 ...
关注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守真守艺 器象新章
河南日报· 2025-06-11 07:54
核心提示 走进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孙清娃探铲厂,1989年出生的孙银莹正抡着铁锤,火花飞溅中,一把洛阳铲逐渐成 型。工作时,飞溅的火星和淬火带来的蒸汽都需要警惕,煤灰还会钻进头发、鼻孔。没有女孩不爱美,但在 孙银莹眼中,穿着工装专注挥锤的身影,"也是一种美"。 作为家族洛阳铲锻造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孙银莹打破了此前四代皆为男性的传统,守护着这项河南省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孙银莹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从事勘探工作,白天她在一线使用洛阳铲,将最直接的应用 需求反馈给自家车间的生产环节,"双重身份"让孙家生产的洛阳铲更精准地服务于现代考古实践。 锻造一把合格的洛阳铲绝非易事。它由铲头、配重、铲杆、护丝帽组成,铲杆可分节连接,可探至地下十几 米深处。洛阳铲的锻造工序繁复,需经历锻打、剪边、磨刃、烧制、成型、淬火等近二十道关卡。其中,决 孙银莹正在仔细查看铲子的弧度。 定铲子核心弧度与性能的"捏窍"环节,全凭匠人指尖的感觉与多年积累的经验。"心中有图纸,眼中有样子。 没有固定参数,每一把铲子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孙银莹说。 今年的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历史见证。 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