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梳

搜索文档
一位厂二代无班可接之后
虎嗅· 2025-07-07 13:35
义乌制造业转型与创新 - 义乌制造业正从传统代工模式向个性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转型,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性竞争[38] - 新一代商家通过产品创新避开同质化竞争,如张小杰工厂的冰桶、加热盖、玛特盒等产品通过细节改进实现差异化[7][8][11][12] - 行业面临同质化严重问题,传统塑料制品利润从20年前的1-2元/件降至近年仅几分钱/件[20] 张小杰工厂经营模式 - 公司年销售额达两亿元,主要产品包括改良版冰桶、微波炉加热盖、玛特盒等日用小百货[7] - 产品开发流程包括需求收集、市场调研、设计改进、3D建模、模具开发等,周期约3个月[8][9] - 定价策略突破行业低价竞争,冰桶定价19.9元(后调至10.9元),远高于市场5-10元的冰格价格[33] - 2018年投资近3000万建设现代化新工厂,配备先进生产设施和办公环境[26][31] 电商平台与新渠道 - 公司主要销售渠道为某电商平台,利用平台流量倾斜实现单日销量破千单[24] - 通过电商平台数据分析和社交媒体监测获取消费者需求,如日销6000-7000单的冰桶源于用户评论痛点[8] - 其他成功案例包括卷发棒商家余永远投入300万开发新模具实现半年销量破千万[13] 行业竞争与知识产权 - 公司面临产品被抄袭问题,已有十余家工厂仿制其设计产品[37] - 从首款产品开始即申请专利保护,并考虑发展自主品牌[39] - 通过控价措施要求经销商维持零售价格,避免恶性竞争[34] 产业带发展现状 - 义乌曾有2.6万余家工业企业,饰品、拉链等产品占全国30%以上份额[18] - 当前制造业利润微薄,小型工厂年租金仅十几万,而现代化园区年租金达60万[29][31] - 约29%中国家族企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2017-2022年约75%面临代际传承问题[39]
关注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守真守艺 器象新章
河南日报· 2025-06-11 07:54
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 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历史见证 [1] - 文化遗产保护者包括大学教授、年轻传承人和新时代手艺人,他们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 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努力和创意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1] 洛阳铲锻造技艺 - 洛阳铲由铲头、配重、铲杆、护丝帽组成,铲杆可分节连接,可探至地下十几米深处 [4] - 洛阳铲锻造需经历锻打、剪边、磨刃、烧制、成型、淬火等近二十道工序 [4] - 孙银莹改良淬火工艺使铲身刚柔并济,创新出十余种新规格铲头,包括破障铲、沙铲和微型铲 [5]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工地使用了300多把孙家生产的洛阳铲 [5] - 孙银莹团队开发出微型洛阳铲文创礼盒,开设非遗研学工坊 [6] 怀梆戏曲保护 - 丁永祥近20年坚持保护怀梆戏曲,重建怀梆剧团 [7] - 2006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0] - 推动怀梆、哼小车、火神祭祀三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10] - 团队记录文字资料300余万字,拍摄近两万张照片及5万多分钟音像资料 [13] - 2006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每年招新火爆 [14] 木梳制作技艺 - 陈庆伟设计制作的木梳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及部分非洲国家 [16] - 陈氏木梳技艺可追溯到1768年,商号"万聚号"在当时远近闻名 [17] - 陈庆伟创办一心工艺品厂,日均生产近500把雕刻木梳 [15] - 创新木梳款式达四五十款,"双龙戏珠""玉兰花"等款式受追捧 [22] - 2015年引入数控雕刻技术,5台机器日均产量达500把 [22] 榫卯技艺创新 - 秦立晨用榫卯结构打造少林寺方丈室藏经柜,可放3000多册经书 [27] - 工作室开设木作课程,教授榫卯结构和使用传统工具 [31] - 通过改良燕尾榫等结构,推动传统木作技艺创新发展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