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来医生AI工作室
icon
搜索文档
GPT-5败下阵,这款中国AI拿下全球第一,众多医生已在用它做诊断
量子位· 2025-11-17 21:23
政策背景与行业痛点 - 基层医生工作负荷高,病种繁杂且节奏快,缺乏时间进行查文献、请会诊等操作[1][2] - 慢病患者增多导致随访任务日益繁重,诊室外工作难以应付[3] - 国家卫健委发布《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人工智能+基层应用"列为八大重点方向之首[4] - 政策目标为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5] 未来医生AI工作室核心优势 - 其核心模型MedGPT在由32位顶尖临床专家组织的多模型临床实战测评中,击败OpenAI-o3、DeepSeek-R1等国际前沿模型,夺得临床"安全"与"有效性"评测全球第一[13] - 测评基于2069道从真实病历中整理的开放式问题,MedGPT总分第一,领先第二名15.3%,安全性得分比全部模型平均水平高出近70%[16][17] - 模型底层架构围绕临床推理、安全可控、循证链可追溯打造,目标为每一句话都安全、可验证、能复盘,与通用大模型根据概率生成内容的路线完全不同[19] 临床决策AI助手功能特点 - 专为诊中环节设计,充当医生的"智能参谋",帮助在高强度工作中快速厘清风险点、用药安全及遗漏关键[23][24][25] - 工作方式贴合临床实际:支持口语输入、思考过程可视化、自动梳理症状链与风险点、只引用高等级医学证据并附证据卡[26] - 在典型疑难病例盲评中,于所有临床决策维度上均优于GPT-5和OpenEvidence[30][31] - 多位专家反馈其能帮助医生更快看到风险点,理清复杂病例,让基层医生也能像专家那样看病例[29][34] 患者随访AI助手功能特点 - 专为诊后慢病管理设计,能自动提醒患者复查、记录症状、调整生活方式,并对普通健康咨询即时答复[44][48] - 当出现药物调整、症状加重等医疗问题时会自动上浮医生确认,并能识别"胸闷""头晕"等高危词进行风险预警[48] - 社区医生及大医院专家反馈其能帮助关注已出院但仍需管理的患者,让随访更省心,实现"看得更远"[45][46][47] 产品设计理念与市场认可 - 产品设计坚持"人机协同"哲学,医生是所有诊疗行为的核心,AI仅提供思路提示、证据索引和风险提示,医生掌握最终判断权[62][63] - 通过可回溯、可解释、可预警三层设计,精准击中医生对安全性、可控性的需求,提供三重安全感[59][60][64] - 已被数十位全国学科主委纳入日常使用,被临床主委专家们一致认为是AI赋能基层医疗的"最佳实践"[67][68][74]
中国医生需要怎样的AI?GPT-5、OpenEvidence都输掉实战后,我们有了答案
机器之心· 2025-11-12 21:23
政策导向与行业现状 - 国家卫健委发文将“人工智能+基层应用”定为未来五年核心目标,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全覆盖[4][5] - 政策热度与现实存在“倒挂”,尽管GPT浪潮下大城市三甲医院争相部署AI,但占比高达95%的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仍游离在外,至少八成以上基层医生不会使用AI[7] 医疗AI的核心要求 - 临床专家一致认为,能真正帮到基层的AI必须满足两点:安全有效、人机协同[2][13] - 医疗AI的第一性原理不是聪明而是安全,技术的迭代应以临床价值为衡量标准,以患者安全为底线[11][12] MedGPT模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MedGPT在由26个专科、32位临床专家制定的评估中,使用2069个真实病例场景进行测试,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力压5大全球主流模型[12] - 具体得分显示,MedGPT安全性得分高达0.912,比第二名高出近20个百分点,有效性得分为0.861,远高于其他模型,在危重病识别等高风险指标上表现接近满分[16][17] 临床决策AI助手产品价值 - 该产品针对基层医生信息不全、经验不足的痛点,能快速调取高等级医学证据和“专家智能体”给出结构化决策报告[23] - 在临床实战评测中,该产品在8大维度(如多病共存、用药相互作用等)全面优于美国选手GPT-5和OpenEvidence[27][28] - 产品提供“安全卡”与“证据卡”,所有证据均来自高等级文献并标注指南来源,让基层医生决策更自信[25] 患者随访AI助手市场机遇 - 研究显示超过91.2%的医护人员认为诊后管理至关重要,但受限于人力仅44%的机构能开展定期随访,超过半数患者处于“失管”状态,存在系统性短板[33] - 该产品能7x24小时工作,承接院外随访工作,内置“专家智能体”将上级医院经验沉淀为数字化方案,提升基层管理效率和质量[35][38] 公司产品定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产品基于独有的MedGPT临床认知决策系统,并与临床专家深度共创,人机协作模式是其灵魂所在[40] - 产品被数十位学科主委信任,被认为是AI赋能基层的“最佳实践”,其底层逻辑是AI作为超级助手而非取代医生[3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