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妈妈

搜索文档
“怀孕机器人” 明年上市?智商税还是商业骗局
观察者网· 2025-08-16 16:07
核心观点 - 深圳市卡伊瓦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张其峰提出"机器人妈妈"概念,声称通过孕育箱+机器人模仿子宫实现自动生育,样机计划明年上市且定价不超过10万元[1] - 该言论引发广泛质疑,因公司主营送餐/迎宾机器人,缺乏医学背景,且人造子宫技术尚不成熟[1][5] - 医学界指出人造子宫研究集中在早产儿救治领域,目前动物实验最长存活仅28天,人类实验尚未开展[5][6] - 监管层面需多部门协同审查,伦理和技术评估通常以年为单位,短期内难以获批[7] - 推测其可能混淆IVF孵化器(3-15万元/台)与"机器人妈妈"概念,后者商业化可行性存疑[7][8] 技术现状 - 主流学术未见"孕育箱"术语,相关技术包括artificial womb/biobag/ECLS,均未达成熟阶段[5] -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2017年羔羊实验存活28天(相当人类23-24周),2023年才提交人体实验申请[5][6] - 中国郑州大学团队2024年完成"去ECMO人造子宫"试验,胎羊仅存活90分钟[5] - 当前研究聚焦早产儿救治(28周前),非全程培育新生儿[6] 商业动机 - 公司主营送餐/清洁/迎宾机器人,行业陷入价格战,需新概念突围[9] - 概念精准切中生育焦虑和机器人幻想,社交平台出现"不用女人生孩子"等热搜话题[9][10] - 虽声称十年未融资,但暗示股权结构干净,或为吸引投资铺垫[10] - 类比历史上Lily无人机(融资1.2亿未交付)、滴血验癌(估值90亿归零)等骗局模式[11] 行业背景 - AI/机器人赛道热度高,资本存在"宁可投错不错过"心态[11] - 医疗机器人需跨学科合作,电子工程背景团队单独开发人造子宫可行性极低[7] - IVF孵化器已商业化(国产3-6万/台,进口8-15万/台),但与子宫替代功能本质不同[8]
“机器人妈妈” 明年上市?智商税还是商业骗局
观察者网· 2025-08-16 16:06
公司背景与项目争议 - 深圳市卡伊瓦机器人公司以送餐机器人起家,主营迎宾机器人和人形表演机器人,缺乏医学背景 [1] - 公司创始人张其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创业后首先开发送餐机器人,随后拓展至清洁机器人、探测机器人等 [7] - 公司十年来未融资,但近期言论可能暗示融资可行性 [10] 技术可行性分析 - 张其峰提出"孕育箱+机器人"方案,声称样机明年上市,定价不超过10万元 [1] - 主流学术数据库未收录"孕育箱"概念,人造子宫技术术语为artificial womb、biobag和ECLS [5] - 目前人造子宫研究集中在超早产儿救治领域,人类实验数据空白,动物实验最长存活28天(羔羊) [5][6] - 中国郑州大学团队2024年完成世界首例"去ECMO人造子宫"试验,胎羊仅存活90分钟 [5] - IVF孵化器已商业化,国产基础款价格3-6万元/台,但与"机器人妈妈"概念本质不同 [7][8] 市场反应与舆论影响 - 相关言论引发社交媒体热议,出现"机器人妈妈即将面世"等话题 [10] - 概念精准切中生育率焦虑和机器人技术憧憬 [9] - 行业价格战进入深水区,中腰部机器人公司面临头部企业竞争压力 [9] 行业历史案例参考 - Lily无人机融资1.2亿美元后破产,滴血验癌公司估值达90亿美元后归零 [11] - AI和机器人赛道近年受资本热捧,存在"宁可投错不能错过"现象 [11] 监管与伦理挑战 - 人造子宫需通过科技部、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伦理审查和技术评估,流程以年计 [7] - 医疗界人士认为机器人公司通过审批概率极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