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武创星·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武汉国资探路“四型资本”,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高速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5:29
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武汉发明专利授权量2.52万件,显著高于合肥的1.74万件,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仅微弱领先合肥(23.7% vs 22.3%)[1] - 三大断层制约创新:教授因职称考核压力与产业化风险不敢创业,学生因早期项目高风险长周期没钱创业,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转化落地难[1] - 武汉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709.11亿元,显著低于深圳同期突破1万亿元的水平,反映本地市场主体实力不足[5] 武汉投控集团创新举措 - 设立湖北首支"武创星·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出资2亿元,存续期10年,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2][3] - 上线"在校高校师生成果转化专区",构建数字化平台支撑,已吸引武汉大学等五所高校入驻,设置AI助手等6个直通车功能[2][6] - 发布"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首批聘任5位资深技术经理人,构建"需求挖掘-精准匹配-转化落地-价值反哺"科创智链[6][7] 双创基金运作特点 - 定位"四型资本":早期资本(种子期介入)、耐心资本(10年存续期)、大胆资本(设置绿色通道提速决策)、友好资本(不设强制回购对赌条款)[3][4][5] - 针对高规格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免除专家评审和尽调流程,实现快速决策及时注资[4] - 已与莫雷光电、沉睡科技等六家高校创业团队签署投资意向书,启动"十亿润苗"计划[2] 生态体系建设 - 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从"唯论文、唯职称"向注重"产业价值、成果转化"转变[7] - 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国资引领、市场跟进"良性循环[7] - 构建"资本+服务+生态"三位一体赋能体系,系统解决科研成果"空心化"问题[6][8]
武汉推出十亿元基金赋能高校师生创新创业
搜狐财经· 2025-07-02 18:28
武汉推出十亿元基金赋能高校师生创新创业 - 武汉市属国企武汉投控集团推出十亿元"武创星·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基金",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 [2] - 基金规模达十亿元,由武汉投控集团联合江岸区、武汉人才集团等多方共同设立,是湖北首支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基金 [3] - 基金以"十亿润苗 千星闪耀"为愿景,为初创团队提供全周期资金与资源支持 [3] 武创通在汉高校服务专区 - 推出"在汉高校师生成果转化专区",依托数字化技术,集成果展示、资源对接、孵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2] - 首批已入驻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五所高校 [2] - 专区具备AI智能助手以及6个核心功能,构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高速公路" [2] 基金投资策略 - 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立足做好发掘种苗的早期资本 [3] - 存续期长达10年,立足做好陪伴创新创业的"耐心资本" [3] - 对高规格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可免除专家评审和尽调流程进行快速决策 [3] - 对"0—1"阶段项目可不设强制回购、对赌条款,让创业者专注长期发展 [3] 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 - 武汉同步推出"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引入市场化机制,构建全链条服务 [3] - 计划围绕"需求挖掘—精准匹配—转化落地—价值反哺"激发技术经理人在成果转化中的关键作用 [3] - 来自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的5位资深专家受聘为首批合伙人 [3] 战略意义 - 是落实武汉市关于"激发高校创新活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4] - 标志着武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迈入数字化、资本化、平台化新阶段 [4] - 将围绕"有人创业、有钱创业、有平台支撑创业"三大核心需求,持续优化科技服务生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