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搭建桥梁,促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科技日报· 2025-11-03 14:49
活动概况与核心成果 - 山西农业大学专场路演活动促成8项科技成果签约,总金额达570万元[1] - 活动旨在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深化校地校企协同[1] - 山西省科技厅自9月起围绕能源低碳转型、先进制造升级等关键领域密集举办系列路演活动[1] 能源低碳领域路演 - 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路演活动集中展示清华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单位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氢能储能等领域的18项重大科技成果[2] - 活动促成多项合作签约,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创新生态链[2] - 中科院煤化所专场路演展示高精度气相镀膜、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前沿技术,成果与山西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契合[2] 先进制造与工业技术领域路演 - 中北大学专场路演遴选工业智能、气象监测等领域6项高水平成果[4] - 活动针对性邀请43家相关企业及4家金融机构,搭建精准对接与投融资桥梁[4] - 某重点制造企业与“智能重构工业测控网络”团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3家投资机构就“高可靠性气象仪”项目探讨投融资方案[4] 创新转化模式探索 - 太原理工大学“校企双进”活动重点推介“机器人精密谐波减速器关键技术”等3项试行“先使用后付费”的科技成果[5] - “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可降低成果转化风险、增强企业合作信心,提升转化效率和成功率[5][6] 政府战略与生态构建 - 山西省科技厅以路演为抓手,采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协同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3] - 系列路演活动旨在营造科技成果转化氛围,树立标杆,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热情,服务产业发展需求[3] - 下一步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6]
“中关村顺义会客厅”揭牌启用
新京报· 2025-10-23 15:25
园区核心经济数据 - 2024年顺义园经济总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总收入2830.7亿元,同比增长35% [1] - 202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826.4亿元,同比增长17% [1] 园区战略定位与项目引进 - 中关村顺义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顺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 - 园区已落地一批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包括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氮化镓外延及深紫外芯片中博芯项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液相法碳化硅晶格领域项目、清华海峡研究院能源互联网加速器项目等 [1] 创新服务平台功能 - “中关村顺义会客厅”揭牌启用,旨在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资源对接提供全新平台 [1] - 该平台将发挥成果展示、政策解读、项目对接、沟通交流等功能,并计划组织开展项目路演、融资对接、专题研讨等活动 [2] - 平台目标为打造成信息交汇、资源链接、要素集聚、产业融合的综合服务新平台,聚焦区域主导产业 [2]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围墙”
经济日报· 2025-09-08 08:0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全国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项数由2019年43.3万项增长到2023年64万项 [1] - 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主力军和创新研究生力军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 - 当前存在科研成果落地难激励机制不匹配成果质量注水等问题需强化协同攻关深化产学研协作 [1] 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 科技成果转化实质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衔接过程需加强各类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建设 [2] - 高校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联系企业紧密对接政府促进产业痛点与科研项目精准匹配 [2] - 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常态化开展成果转化促进大会推介路演与孵化赛事等活动 [2] 人才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 - 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关键支撑需建立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 [3] - 改革评价体系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以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3] - 完善科技成果赋权激励制度将专利转化率产业化经济效益等指标纳入科研人员考核体系 [3] 学术诚信与校企合作 - 诚信事关成果转化成败高校应健全学术规范监督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 [4] - 搭建高校与企业常态化对接平台通过联合研发中试基地共建等方式邀请企业参与研发全过程 [4] - 实行第三方盲评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验证成果实效杜绝注水成果流向市场 [4]
黑龙江省: “三板斧”重构成果转化生态
科技日报· 2025-08-12 09:14
核心观点 - 黑龙江省通过机制改革、生态重构和数字赋能三大举措,系统性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旨在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1][2][8][10][11] 机制改革 - 出台《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政策,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等7个维度精准发力 [2] - 省、市、区三级政府与哈工大联手以超常规力度打造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先研院)[2] - 先研院将分散的转化资源集聚,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并改革教师考核,将成果转化成效计入工作量、岗位评聘和收益分配 [3] 资金支持 - 省级天使基金设立5.05亿元专项池,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 - 省市按1:1比例配套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资金,单项最高支持达1000万元 [4] - 从2024年起,黑龙江省每年拨付先研院1500万元用于绩效奖励 [4] 生态重构 -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四市布局7个创新创业生态圈,汇聚项目、资金、政策等资源要素 [6] - 将生态圈内新注册企业纳入政绩考核,并将《转化榜》中“新生成企业比例”权重提升至45% [6] - 两年来,生态圈内高校通过作价入股等形式累计生成企业201家 [7] 具体成效 - 环东北石油大学生态圈帮助学校专利转化数量在两年内跃升5倍 [6] - 环哈尔滨工程大学生态圈依托船海优势学科形成“哈船系”产业集群 [7] - 环佳木斯大学生态圈校企共建1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7] 数字赋能 - 构建AI对接系统,将产学研对接成功率提高到80% [8][10] - 通过AI“科技红娘”模式已促成100余对校企合作 [8] - 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报指南全部来自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并首创校(院)企对接专题项目 [9] 整体成果 - 7月初的成果转化月期间,全省开展活动116场,促成合作签约53项,签约金额达1.27亿元,选派科技总师400人 [1] - 3年来全省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424项,新增经济收益232.65亿元 [10] - 高校院所与省内企业签订技术合同数量年均增长近50%,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80%以上 [11] - 2024年计划就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650项以上 [11]
武汉国资探路“四型资本”,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高速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5:29
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武汉发明专利授权量2.52万件,显著高于合肥的1.74万件,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仅微弱领先合肥(23.7% vs 22.3%)[1] - 三大断层制约创新:教授因职称考核压力与产业化风险不敢创业,学生因早期项目高风险长周期没钱创业,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转化落地难[1] - 武汉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709.11亿元,显著低于深圳同期突破1万亿元的水平,反映本地市场主体实力不足[5] 武汉投控集团创新举措 - 设立湖北首支"武创星·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出资2亿元,存续期10年,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2][3] - 上线"在校高校师生成果转化专区",构建数字化平台支撑,已吸引武汉大学等五所高校入驻,设置AI助手等6个直通车功能[2][6] - 发布"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首批聘任5位资深技术经理人,构建"需求挖掘-精准匹配-转化落地-价值反哺"科创智链[6][7] 双创基金运作特点 - 定位"四型资本":早期资本(种子期介入)、耐心资本(10年存续期)、大胆资本(设置绿色通道提速决策)、友好资本(不设强制回购对赌条款)[3][4][5] - 针对高规格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免除专家评审和尽调流程,实现快速决策及时注资[4] - 已与莫雷光电、沉睡科技等六家高校创业团队签署投资意向书,启动"十亿润苗"计划[2] 生态体系建设 - 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从"唯论文、唯职称"向注重"产业价值、成果转化"转变[7] - 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国资引领、市场跟进"良性循环[7] - 构建"资本+服务+生态"三位一体赋能体系,系统解决科研成果"空心化"问题[6][8]
科研成果转化需注重“市场阅卷”
经济日报· 2025-05-14 05:48
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推动 - 黑龙江省制定《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行动方案》,明确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高水平产业平台等重点任务 [1] - 安徽省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出26项措施包括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1] - 政策导向强调以市场为核心,采用"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模式推动产学研融合 [1] 科研成果转化现状与挑战 - 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量科技成果处于"沉睡"状态,企业创新需求与科研供给缺乏有效对接机制 [2] - 成果转化困难制约企业创新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造成科研资源浪费 [2] - 部分先行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应用新技术,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产业整体实力 [2] 政府与企业协同机制 - 政府需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依据企业关键技术清单布局科技攻关项目 [3]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中试平台时突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3] - 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和梯度培育,促进校企融合与产学研创新对接 [3] 体制机制改革方向 - 推动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等制度改革 [4] -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制度体系,优化成果转化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 [4] - 落实科研人员激励政策,包括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尽职免责机制 [4]
我为家乡做过的两件小事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1-13 11:36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 东北地区拥有哈工大、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等知名理工类高校及中科院体系研究机构 具备硬科技发展基础[1] - 校友投融资对接群因地域发展差异争议导致失效 创业校友倾向长三角产业链资源 投资校友直言需外迁发展[4][5][6] - 微信群因地域争论陷入无效沟通 最终解散 反映资源对接中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实矛盾[7][8] 校友资源整合实践案例 - 投资人校友受邀回校分享 投入一个月制作定制化PPT 包含母校标识及发展建议 远超其他嘉宾准备程度[9] - 分享内容涵盖家乡现状分析、校友创业建议及技术转化路径 但未引发后续校方或校友的实质性跟进[10][11] - 技术转移中心缺乏战略规划 交流停留在形式化活动 未形成产学研协同机制[10][11] 区域创投生态差异 - 长三角高校通过系统化校友网络推动成果转化 形成创业氛围 东北高校尚未建立类似生态[3][5] - 投资机构对地域选择存在明确倾向性 产业链配套成为项目评估关键因素[5] - 校方管理层面未将创投资源对接纳入战略层级 导致外部建议难以落地[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