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武大—金山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当法律人遇上AI:法学届是如何破解通用大模型“幻觉”难题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7 15:56
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的应用现状 - 商业场景中AI可实现合同秒级审查、诉讼风险实时查询、法律文书撰写效率提升75%等突破性功能 [1] - 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法学院深度参与AI+法律产品开发,多个项目已落地推广 [1] - 典型案例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与湛江司法局/泛微网络合作,清华大学"水木智法"计划推出葡语版 [1][3] 核心AI法律产品与技术进展 - "小包公"模型实现行政复议智能化、企业合同管理场景落地,合作方泛微网络市值达167.88亿元 [1] - 武汉大学联合金山集团开发测试"武大-金山大模型",具备合同审查等基础功能 [4] - 最高人民法院"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可处理司法全环节,支持行政执法审查与公共法律服务 [4] 实际应用效果数据 - 湛江司法局AI系统案件争议焦点识别准确率100%,证据识别准确率90%,文书撰写时间减少75% [7] - 香港司法机关出台AI使用指引,明确禁止AI替代司法决定、要求人工审查AI信息、保护案件敏感数据 [8] 行业痛点与发展方向 - 全国80万律师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西部县域法律服务稀缺,AI被视为普惠化解决方案 [7] - 法律人主导技术开发成趋势,如王燕玲组建跨学科团队突破法律与技术壁垒 [3] - 行业关注焦点转向如何确保AI法律应用的精准性及垂直场景落地实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