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毫米波
icon
搜索文档
两部门:开展毫米波、高精度超大力值测量装置等高端计量仪器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
快讯· 2025-07-09 14:56
两部门:开展毫米波、高精度超大力值测量装置等高端计量仪器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 智通财经7月9日电,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30年)》,仪器仪表。围绕仪器仪表前沿技术创新、重大应用场景需求,以推动短板突破、 实现国产替代为目标,开展毫米波、太赫兹电子仪器仪表、在线智能测量质谱仪、高精度原子重力仪、 高精度超大力值测量装置等高端计量仪器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解决中高端产品基础工艺、核心算 法、关键零部件及整机核心技术指标等计量测试需求,助力提升典型中高端仪器仪表产品工程化和产业 化能力。加强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能力建设,以计量技术水平提升支撑典型仪器仪表产品技术创新, 推进仪器仪表国产化替代。 ...
超颖电子:以全球优质客户矩阵为基,铸就科技产业新标杆
证券时报网· 2025-07-09 13:59
公司核心优势 - 公司在印制电路板领域深耕十余年,拥有高性能产品和核心技术优势,构建了技术壁垒与商业价值并重的增长引擎 [1] - 公司具备多阶HDI及任意层互连HDI等高端产品的技术储备,深度嵌入全球科技产业变革浪潮 [1] - 近三年累计投入接近4亿元的研发资金,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5] 客户生态与产业布局 - 公司客户矩阵涵盖特斯拉、博世、大陆汽车、京东方、LG、博通、浪潮、海力士等全球科技巨头 [3] - 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为特斯拉提供高频毫米波雷达板,为博世和大陆汽车提供自动驾驶系统精密电路板 [3] - 在显示领域,公司为京东方和LG提供超大尺寸液晶显示屏主板,尺寸变异不超过70μm [4] - 在存储领域,公司与希捷、西部数据、海力士合作,产品应用于最新物理接口E1、E3标准的固态硬盘 [4] 技术突破与产品竞争力 - 公司研发的高频毫米波雷达板具备超高数据传输速度和强信号抗干扰能力,应用于知名汽车品牌量产车型 [3] - 公司攻克超高纵横比、背钻、盲钻等技术难题,推出新能源汽车电池功率转换系统板 [3] - 在显示领域,公司利用特种基板和专业整平技术,实现全流程突破,产品在570—600mm长度下保持极致稳定性 [4] - 公司产品金手指尺寸公差和位置度公差控制在+/-25μm,实现高密度集成电路图形和超高速信号传送 [4] 产能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通过"高多层及HDI项目第二阶段"战略布局,新增年产36万平方米高多层及HDI印制电路板产能 [6] - 子公司泰国超颖聚焦通信服务器和汽车电子领域,已陆续投产,助力开拓国际客户 [6] - 公司依托黄石、昆山、泰国三大生产基地的协同效应,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能力 [6] 行业地位与未来展望 - 公司成为连接中国智造与全球创新的超级节点,服务特斯拉、博世、京东方等国际知名企业 [6] - 公司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构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网络,展现中国科技企业的新范式 [6]
“天神之眼”喂出11倍销量,转身却遭比亚迪背刺?承泰科技港股IPO现断奶危机
市值风云· 2025-07-08 18:03
智能驾驶感知系统行业 - 智能驾驶感知系统承担原始信息采集角色 相当于汽车的"眼睛"和"耳朵" [3] - 主流感知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 激光雷达 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 各具优势且具备互补性 [3] - 高端智驾系统普遍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架构 多条技术路线将在"智驾平权"时代共同受益 [3] 承泰科技公司概况 - 公司创立于2016年 由华为系创业者陈承文和周珂共同创立 两人合计控制35.8%股权 [5][7] - 2017-2021年间累计完成6轮融资 融资总额达2.5亿元人民币 [9] - 2022年进入比亚迪供应链后业绩爆发 2022-2024年营收从0.58亿增至3.48亿 两年增长6倍 [11] - 2024年经调整后净利润达1,395万元 经营层面实现盈利 [12][13] 业务与技术 - 专注毫米波雷达领域 产品包括前向雷达和角雷达两大类 [21] - 2024年前向雷达收入2.23亿 占比63.9% 毛利率43.1% 角雷达收入1.23亿 占比35.3% 毛利率17.5% [27][28][29] - 2024年中国市场前向雷达出货量1,920万件 市场规模46亿元 角雷达出货量2,240万件 市场规模35亿元 [22] - 预计2029年国内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 为2024年的2.5倍 [23] 市场地位 - 2024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占有率5.2% 位居第二 仅次于博世的10.4% [30][31] - 在国产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市占率9.3% [31] - 角雷达领域市占率3.9% 排名第四 [32] - 2025年前4个月销量达327.6万件 为上年同期的11.18倍 [16] 客户结构 - 比亚迪为最大客户 2024年收入占比高达93.6% [12][34] - 2024年新开拓客户H(推测为北汽极狐) 贡献收入854万 成为第二大客户 [35][36] - 2025年对客户H交付量仅占前4个月总销量的1.1% 拓展进度缓慢 [37] 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大陆集团和博世合计占据国内60%市场份额 [38][39] - 国内竞争对手包括华为 森思泰克(海康威视旗下)等 [39] - 比亚迪自研毫米波雷达2025年一季度装车量达7.2万套 超过公司一半 [41] - 产品均价低于市场水平 2024年前向雷达223元/件(市场240元) 角雷达141元/件(市场156元) [42][43] 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开支6,189万元 较2023年的6,436万元有所下降 [44][45] - 研发费用率从2023年的41.1%降至2024年的17.8% [44]
小米YU7、尊界S800均有搭载!这个硬件要取代激光雷达?业内人士:相互补充,可使智驾更安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7 18:51
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成像雷达的成本对比 - 使用激光雷达需额外匹配清洁系统 导致总成本翻倍 激光雷达清洁系统价格与激光雷达本身几乎一致[1] - 4D毫米波成像雷达成本优势显著 部分产品性能相当于64线激光雷达 但成本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2] 4D毫米波成像雷达的技术特性 - 突破性技术增加高度探测维度 实现距离/速度/水平角度/俯仰角度四维感知 功能接近激光雷达[1] - 毫米波波长特性使其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 可穿透微小障碍物 不受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影响[1][2] - 当前成像效果相当于低线数激光雷达 点云密度与高线数激光雷达(如128线)存在差距 角分辨率最高达0.5°(激光雷达可达0.1°)[5] 市场应用现状 - 多款车型已搭载4D毫米波成像雷达 包括蔚来ET9/深蓝SL03/小米YU7等[2] - 全球市场出现分化 欧美侧重高性能产品 中国市场需求催生入门级产品[2] - 产业链布局广泛 博世/恩智浦/华为等供应商均参与竞争[2] 技术升级方向 - 恩智浦推出S32R47处理器 采用16纳米FinFET技术 可实时处理三倍以上天线通道 提升分辨率/灵敏度/动态范围[4] - 新处理器支持L2+至L4级自动驾驶 在功耗与成本间取得平衡[4] 传感器融合趋势 - 行业普遍认为需多种传感器协同 4D成像雷达将与摄像头配合使用[6] - 高阶自动驾驶(L4/L5)可能采用"摄像头+高端4D雷达+前向激光雷达"的混合方案[9] - 中金公司预测多感知融合将成为主流 摄像头/4D雷达/超声波/激光雷达组合可创建冗余感知系统[9]
承泰科技闯上市:多名股东临场退出,董事长陈承文套现超3000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7-06 16:57
公司上市动态 - 公司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国信证券为整体协调人[1]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 专注于毫米波雷达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和商业化[3] - 2024年按出货量计 公司是中国最大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9.3%) 第三大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4.5%)[3] - 注册资本3000万元 法定代表人陈承文 主要股东包括国科瑞华三期 陈承文 毅达资本等[4] 融资历程 - 累计完成8轮融资 募资总额超3.5亿元[3] - 2017-2024年完成天使轮(400万元) Pre-A轮(800万元) A轮(1100万元) A+轮(4560万元) B1轮(1亿元) B2轮(8000万元) B3轮(4000万元) C轮(7000万元)[3][4][7][8][9] - 公司估值从2017年7600万元增长至2024年12.5亿元[4] 股权结构 - 创始股东陈承文 周珂初始持股比例分别为58%和17%[5] - 经历多次股权转让 包括员工持股平台设立 投资人进入 创始人减持等[6][7][8][9][10][11] - 2024年C轮融资后 国科瑞华三期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85.75%)[4][9]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765万元 1.57亿元 3.48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46%[12][15] - 同期毛利分别为1654万元 4849万元 1.18亿元 毛利率从28.7%提升至34%[12][15] - 净亏损分别为7917万元 9659万元 2176万元 2024年亏损大幅收窄[12][15] - 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准则)分别为-7127万元 -6296万元 1395万元 2024年实现扭亏[16]
华为工程师卖毫米波雷达,年入3.48亿,港股上市
36氪· 2025-07-04 19:59
公司概况 - 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2] - 公司是中国国内最大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9.3%)和中国第三大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4.5%) [2] - 公司创立后获得8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3.5亿元,2024年5月C轮融资后估值达13.2亿元 [2] - 公司2016年由陈承文和周珂创办于深圳,两位创始人曾任职华为工程师 [3] 产品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车载毫米波雷达产品,包括前向雷达(收入占比63.9%)和角雷达(收入占比35.3%) [3] - 毫米波雷达是智能驾驶核心部件,能够探测前车距离和速度,检测盲区、变道辅助 [3] - 公司选择毫米波雷达方向是因为当时激光雷达落地时间较长,且毫米波雷达领域技术壁垒高 [3] - 4D毫米波雷达是行业最新趋势,新增高度探测维度,探测距离达280米,精度提高到5厘米 [9]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765万元、1.57亿元及3.48亿元,三年间收入翻五倍 [4]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7917万元、9660万元、2177万元 [4] - 比亚迪是公司主要客户,2022-2024年销售占比分别为81.9%、91.3%及93.6% [5] 行业趋势 - 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128亿元增长至2030年370亿元 [6] -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年均增速可达26%,2025-2030年复合增速约20% [7] - L2级车型一般配备5颗毫米波雷达(1前向+4角雷达),L5级车辆预计需8颗 [7] - 15万元以内车型已开始标配"1前向+4角"毫米波雷达组合 [8] 技术发展 - 毫米波雷达与AI算法深度结合,通过深度学习提升目标识别能力 [9] - 雷达与摄像头、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成为主流趋势 [10] - 特斯拉在2023年申请增加高分辨4D毫米波雷达辅助FSD自动驾驶 [10] - 华为2024年发布国产首款高精度4D成像雷达"乾坤",探测距离提升35% [9]
比亚迪吉利都在用的雷达,准备赴港IPO了
36氪· 2025-07-04 19:24
公司概况 - 深圳承泰科技是一家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提供标准化硬件和可定制化软件的雷达产品,核心产品包括前向雷达和角雷达,支持从L0到L2+的辅助驾驶能力 [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创始团队出身华为,已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3.59亿元,最新估值达13.2亿元 [1][29] - 2024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成为中国最大的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为9.3%,同时是国内第三大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为4.5% [1][14] 产品与技术 - 前向雷达产品包括CTLRR-220系列(乘用车)和CTLRR-320(商用车),探测范围分别为220-260米和200米,支持L0至L2+功能 [4][8] - 角雷达产品包括CTMRR-130系列和CTMRR-180 Pro,支持L2/L2+功能,角雷达销量占比从2022年的6.22%提升至2024年的46.71% [8][12] - 核心技术包括射频天线设计(微带天线和波导天线)和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可抑制90%以上多径反射误报,并实现2毫米超薄雷达模组 [10][12] - 正在开发新一代中央计算雷达,支持多雷达同步与融合,预计2024年四季度推出 [8]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0.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45.7% [17] - 毛利润从2022年的0.17亿元增至2024年的1.18亿元,毛利率从28.7%提升至34%,其中前向雷达毛利率达43.1% [20] - 2024年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395万元,扭亏为盈,净亏损从2022年的7920万元收窄至2180万元 [20] - 现金及等价物截至2024年末为1586.5万元,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产线升级和市场开拓 [23] 客户与市场 - 比亚迪为第一大客户,2022-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81.9%、91.3%和93.6% [14] - 已与超过20家汽车OEM合作,包括比亚迪和吉利 [14] - 雷达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249元降至2024年的184元,主要因角雷达销量占比扩大 [14] - 雷达销量从2022年的22.1万台增至2024年的187.5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191% [12] 行业前景 - 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2亿元,预计2029年达216亿元 [36] - 驱动因素包括政策强制标配、高阶辅助驾驶渗透率提升(L2+需1前向+2-4角雷达)以及技术进步(4D成像) [36] - 毫米波雷达因全天候工作、实时测速和高性价比,成为感知系统核心传感器之一 [39] - 未来趋势包括向中低价车型渗透、成本进一步下探(MCU降价)以及应用场景拓宽至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 [42]
今年已有9家公司以“18C”规则递表,数量超此前总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30 21:41
港股IPO市场动态 - 2025年以来已有9家公司以"18C"上市规则递表港交所,而2023年新增该规则后至2025年前仅有4家公司递表 [1] - 2025年以"18A"规则递表的公司达18家,全年数量有望超过2024年的20家 [1] - 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后,5家"18C"公司首次递表,占全年9家中的55% [1][7] - 恒生指数2025年大涨约20%,72家已上市"18A"公司中62家上涨,占比86%,26家涨幅超100% [7] 上市企业特征 - "18C"规则针对未盈利但高潜力的科技企业,2025年递表的9家公司均未盈利 [2] - 2025年递表的27家公司中,6家曾冲击A股IPO未果,1家已在A股科创板上市 [3] - "18C"公司主要来自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包括车载雷达龙头承泰科技、酒店机器人龙头云迹科技等 [3] - 仙工智能连续两年全球机器人控制器销量第一,五一视界是中国数字孪生市场领导者 [3] 政策环境变化 - 港交所2018年推出"18A"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新增"18C"规则覆盖科技企业 [2] - A股政策包容度提升,科创板将设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第五套标准 [4] - 禾元生物成为证监会讲话后首家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会的未盈利企业 [5] - 港交所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允许保密提交申请,保护企业商业秘密 [6] 市场驱动因素 - 港股市场成熟度高、政策可预期性强,吸引未盈利企业 [4] - "18A"规则使研发密集期的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上市机会 [6] - 二级市场表现强劲带动投资者信心,海外资本涌入港股 [7]
俄公布国家航天项目计划
环球网资讯· 2025-06-30 07:31
俄罗斯航天新国家项目计划 - 俄罗斯科学院公布深空探索计划清单,资金将于2024年开始投入[1][3] - 计划旨在保持俄罗斯世界航天强国前三地位,包含天文学、行星研究、日地物理和生物医学项目[4] - 未来3年预计拨款超1万亿卢布,2036年前总投入约4.5万亿卢布[6] 深空探测项目 - "毫米波"项目将部署世界首个10米级制冷望远镜,用于太赫兹频段观测,寻找水和有机化合物[4] - "光谱-紫外"太空望远镜将在紫外波段工作[4] - "光谱-伦琴伽马"天文台将创建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研究中子星和黑洞物理现象[4] 行星探测计划 - 金星探测任务包括轨道器、大气模块和着陆模块,寻找生命迹象并研究大气演化[5] - 月球计划包含7项任务,重点探测极地冰层并采集月壤样本[5] - 将发射自动装置进行地形勘探,为月球站选址做准备[5] 日地物理研究 - "共振"和"拱形"项目将分别研究地球磁层和太阳日冕[6] - 数据将与新建的地面太阳观测望远镜协同处理[6] - 将发射两个载有动物的"生物-M"航天器研究太空飞行对生物影响[6] 项目意义与进展 - 计划由所有相关科研机构参与制定,处于政府审批最后阶段[7] - 项目涵盖航天科学关键领域,有助于维持俄罗斯航天强国地位[7] - "光谱-紫外"等大型轨道天文台因资金不足进展缓慢,新计划将加速其发射准备[7]
毫米波雷达龙头承泰科技赴港IPO
深圳商报· 2025-06-30 01:23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要生产车载毫米波雷达,按2024年出货量计是国内第三大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 [1] - 公司产品包括前向雷达和角雷达,前向雷达收入占比63.9%,角雷达收入占比35.3% [1] - 公司毫米波雷达产品支持从L0至L2+等不同等级的智驾功能 [1] 客户情况 - 已与20多家汽车业客户接洽,包括多家中国领先OEM,并与数家欧洲领先汽车品牌进行磋商 [1] - 客户集中度高,客户A(一家A+H上市公司)是最大客户 [1] - 深度绑定客户A使公司过去3年业绩增长迅猛 [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0.58亿元、1.57亿元、3.48亿元 [1]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7917万元、9660万元、2177万元 [1] - 净利润亏损主要原因是过往投资者的赎回负债以及研发开支 [1] 产品与市场 - 车载毫米波雷达是汽车智能驾驶的核心部件 [1] - 行业数据显示近年来车载毫米波雷达价格年降幅超过10% [2] - 公司产品平均售价由2022年每件249元下降至2024年每件184元 [2] 融资与估值 - 2024年5月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为13.2亿元 [2] - 港股IPO融资拟用于新技术研究、新应用领域产品开发、测试设备补充和生产线升级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