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永不失联的爱
icon
搜索文档
有多少中年男人,悄悄「崇拜」单依纯?
36氪· 2025-06-14 15:39
单依纯现象分析 - 单依纯凭借"如何呢?又能怎?"成为2025上半年最出圈互联网热梗,同时《Dear Friend》表演将单依纯秒了推上热搜[1][3] - 舆论对其评价两极分化,部分观点认为其行为"疯狂",另一部分则认为其展现了天才特质和天后潜质[3][5] - 23岁的单依纯已完成春晚两次登台、上海梅奔三场演唱会等职业里程碑,现被赋予「当代互联网精神图腾」新身份[4] 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 - 以"不做表情管理"著称,综艺中直言不讳点评网络歌曲"什么东西啊!",形成强烈个人风格[7] - 粉丝推崇其"松弛感",表现为综艺录制中频繁睡觉、发布会闭眼等真实状态,学校导师证实其"困倦"特质非人设[9][11] - 台本执行率低,曾读出"停三秒"提示语,自我评价"刷到非唱歌视频时觉得自己不太聪明"[14] 音乐表现与行业影响 - 《李白》表演引发代际争议:00后群体共鸣其"疯感",传统观众质疑比赛态度[24][25] - 华语乐坛近年被批评陷入"标准正确"的工业化制作困境,音综仍延续高音炫技、程式化表演的旧模式[26][27][29] - 单依纯以《永不失联的爱》出道即爆红,获《中国好声音》总冠军,后续被称"翻唱大魔王",其抽象风格与强悍实力形成独特组合[32][34] 文化符号意义 - "如何呢?又能怎?"引发全网改编热潮,成为科研、教育、职场等多领域人群表达困境的载体[20][21] - 抽象行为与作品被解读为对年轻人生存状态(如职场压力、身份焦虑)的戏谑反抗,形成"时代共情"[36][37] - 区别于去年"新四大天王"的纯娱乐化标签,单依纯现象被视为打破行业陈规的革新力量[30][31]
国剧选角辣眼的原因找到了
虎嗅· 2025-06-08 12:13
行业现象分析 - 综艺节目《无限超越班3》因郝蕾点评片段热度上升,豆瓣评分从5分提升至及格线[1] - 节目内容反映出娱乐行业存在权力边界模糊问题,制片人以非专业标准(如探班素颜)否定演员[7][8][9] - 行业存在流量导向顽疾,选角标准从演技转向市场认知度,S级短剧演员柯淳击败表现更好的颜安获得合作机会[34][35][36] 权力关系问题 - 行业存在自上而下的PUA现象,选角权力被延伸到戏外非正式场合[11][15] - 制片人公开评价演员外型限制(如钟丽丽被指"不如甜妹要宽")导致心理伤害[20][22] - 权力不对等导致职业标准缺失,类似电梯未让领导就被开除的荒谬案例在行业普遍存在[17][19] 流量经济影响 - 流量成为核心决策因素,409万票房电影《永不失联的爱》仍选择争议演员丁真[40][43] - 短剧演员明确拒绝长剧拍摄,李沐宸直言"长剧没钱",柯淳选择持续演霸总角色[54][55] - 专业演员如曹骏、蒋奇明等虽有实力但机会有限,行业资源向流量倾斜[56][60] 职业化缺失 - 行业缺乏好莱坞式工会体系,演员被当作"人设资产"而非职业工作者[54] - 选角过程非专业化,"看眼缘"取代演技评估,饶雪漫后期对颜安的态度转变动机存疑[46][63] - 15年来行业环境未改善,郝蕾早年称演艺圈为"鱼龙混杂的烂泥垃圾场"的观点至今适用[51][53] 专业发展困境 - 新生代演员如王星、奚望等展现潜力,但受制于非专业环境难获发展[58][59] - 剧组各环节专业性缺失导致作品质量参差,奇葩项目频现[66][67] - 行业技术进步但思维陈旧,急需建立职业化标准体系[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