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赢瑞益债券
搜索文档
多位百亿老将“清仓”卸任,永赢基金还能“赢”吗?
搜狐财经· 2025-11-18 13:48
核心观点 - 永赢基金在2025年出现显著的人事变动和业务策略转变,多位资深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同时大力启用新任基金经理,推动公司混合型基金规模实现近3倍增长,行业排名快速提升,这种被称为“永赢现象”的模式以高度细分和工具化的产品为特点,但引发了市场对团队稳定性和策略可持续性的关注 [1][7][8][9] 人事变动 - 固定收益投资部投资副总监杨凡颖因个人原因卸任全部8只在管产品,其在管规模达122.9亿元,卸任后其在管基金数归零 [1][2] - 2025年以来共有6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其中4人管理规模曾超百亿元,多位卸任经理曾管理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出现显著亏损,例如李永兴管理的产品最大亏损达39.5%,常远管理的产品最大亏损达37.6% [1][5] - 同期公司新聘5名基金经理,其中3人任公募基金经理年限在1年以下,另外两人任职年限分别为2年、3.7年,5人在永赢基金任基金经理年限均在1年以内 [1][5] - 公司现有46名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为3.6年,低于行业平均的5年 [6] 产品表现与规模 - 公司混合型基金规模从年初至9月30日增长2.9倍,达到1055.9亿元,行业排名从第30位急升至前10位 [7] - 基金经理任桀管理的永赢科技智选A年内收益达186.3%,高居公募基金第一,该产品成立于2024年10月30日,属于偏股混合型基金,重仓押注AI算力概念股 [8] - 杨凡颖在永赢基金任职期间曾管理13只基金,其中11只取得正收益,其代表作永赢华嘉信用债A任职期间年化回报为4.25%,在同类基金中居前1/4,但亦有产品如永赢稳健增强债券A任职回报为-5.08% [2] 业务策略 - 公司产品策略转向高度细分和工具化的“类指数化”产品,集中投资于特定行业或主题,风格突出,收益波动大,以此吸引资金流入 [8][9] - 公司尝试通过限购和策略说明管理风险,例如永赢科技智选A在2025年9月初限购1万元,一个月后将限购金额提升至100万元,基金经理同时发布乐观市场观点 [9] - 公司定位为平台型资产管理公司,构建覆盖固收、主动权益、绝对收益、被动量化等均衡的投研能力,由宁波银行和新加坡华侨银行共同持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