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预制菜

搜索文档
预制菜创业风口已至,普通人如何年赚千万?
搜狐财经· 2025-09-11 12:32
珠峰品牌营销笔记—— ●一碗看似普通的农家小炒肉,每月销量超过1000万包;一位前华为高管转型预制菜,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 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预制菜行业。 去年9月,香港某知名连锁茶餐厅门口堆放大量预制米饭纸箱的照片在社交媒体流传,许多市民才意识到连一碗白饭餐厅都不再亲手煮了。 据业内人士估计,香港每十家餐厅中至少有六家在使用某种形式的预制食品。 内地预制菜市场同样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5年将突破6173亿元,到2026年有望达 到7490亿元。 预制菜作为一种便捷食品形式,在现代社会迅速崛起。这些预先经过清洗、切割、调味甚至部分烹饪处理的菜肴,消费者购买后只需简单加热或加工即可食 用。 市场规模连年攀升的同时,政策监管也逐步完善。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 展的通知》,明确预制菜定义,规定禁用防腐剂,强化监管措施。 这些举措加速了行业洗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标志着中国预制菜从"无标生长"的快速扩张阶段,进入到"卷产品力" ...
河豚家族创始人段然解读:河豚产业的天花板在哪里?
环球网· 2025-07-30 09:29
行业历史与文化地位 - 河豚在中国古代食客心中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其食用历史可追溯至《山海经》记载 后经文人墨客构建起"食用美学" 并成为重大外交场合的"国宴"食材 食豚文化从"拼死吃"演变为身份 文化 奢侈的代名词 [1] 政策开放与安全管控 - 2016年国家相关部门有条件解禁河豚养殖与加工经营 在产业链上游建立"牌照"制度 实施严格资质管控 使河豚成为安全无毒食材 [2] - 行业建立"三步控毒法"安全体系:基因控毒(仅开放暗纹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品种 暗纹已迭代11代低毒亲本) 养殖控毒(清除含毒食物源 投喂专业无毒饲料) 集中宰杀(持牌加工厂规范处理有毒部位) [5] - 公司作为国家《传统河豚烹饪标准》《冰鲜河豚鱼流通规范》等标准牵头起草单位 拥有发明专利2项 实用新型专利6项 软著11项 并构建信息化物流管理方案实现全链条追溯 [6] 产业链布局与企业资质 - 河豚家族构建种苗研发 健康养殖 屠宰加工 衍生品研发 消费端供应全产业链闭环 设立研发中心 生产中心 供应链中心 餐饮中心和零售中心五大业务板块 [2] - 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双品种养殖和加工基地资质的企业 旗下拥有2家养殖基地 1家加工厂 1家深加工厂 2家批发门店和十多家肆月河豚餐厅 [7] - 现阶段全国拥有养殖河豚渔源基地资质企业26家 加工资质认证企业13家 [7] 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创新 - 公司开发20多款深加工产品 包括鱼肉 鱼皮 鱼骨拆分利用 减少餐厅损耗和人工成本 并研究冷冻运输 化冻管理 复热管理等系统 [8] - 研发"鱼皮软化去刺法"改善口感 针对B端和C端提供100多道速食熟制河豚菜肴 涵盖红烧河豚 河豚火锅 刺身等品类 [8] - 开发人均30元简餐品牌"肆小鲜" 预制菜 零食 以及从鱼皮提取胶原蛋白制成面膜和即食花胶等网红爆品 [12] 市场数据与增长预期 - 中国河豚合法养殖产值从2017年2.3亿元增至2024年10亿元 包括餐饮食品的三产产值从2017年15亿元增至2024年100亿元 行业预期达千亿级别市场 [12] - 高端餐饮渗透率不足10% 行业尚处蓝海 深加工程度低制约发展 [7] - 公司完成3000万元B轮融资 用于供应链建设和餐厅模型打造 [2][11] 智慧养殖与乡村振兴 - 公司建立高附加值 高密度技术养殖模式 亩产产值达4-6万元 在广东中山智慧渔业基地投资近5000万元 订单合作超2000亩 养殖端控制鱼源超1000吨 占全国市场近10% [9][10] -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带动60余家养殖户 提供鱼苗 饲料 技术指导 农户可通过手机监测水质和鱼群状况 实现一键投喂 [10] - 模式复制至湖北 安徽等地解决水产养殖饱和难题 河豚成为乡村振兴"黄金鱼" [9][11] 战略布局与产业愿景 - 公司构建华北 华南 华中 华东菱形布局 在广东中山建设国家级原良种场 在安徽 湖北建设养殖基地和加工厂 [11] - 尝试培育养殖周期更短(当前暗纹东方鲀周期9-12个月 红鳍东方鲀24-30个月) 营养价值更高 口感更佳的新品种 [11] - 推动河豚产业突破"小品类"桎梏 目标成长为万亿级产业集群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