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融通

搜索文档
山东数据市场发展观察:国企先行探路,生态构建待深化
中国经营报· 2025-06-29 16:48
数据资产入表现状 - 2024年被称为"数据资产元年",全国共有92家上市公司和228家非上市公司披露数据资产入表情况,总计约300多家企业参与[1] - 山东高速集团完成首批数据资产入账入表工作,入账价值351万元,评估价值逾7200万元,是山东省属企业规模最大的一批数据资产入表[2] - 山东省国企数据资产入表案例占绝大多数,约九成参与企业为国企,民营企业参与较少[2] 数据交易市场发展 - 山东省已成立两家区域性数据交易机构,累计上线数据产品1700多个,累计交易额2.2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超过200%[5] - 与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规模突破150亿元)和上海数据交易所(交易额突破40亿元)相比,山东数据交易规模差距较大[5] - 山东已建成"1+16+N"全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体系,累计汇聚数据2200亿余条,提供数据共享服务500亿余次,开放数据298亿条[6] 行业发展挑战 -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和平台尚未组建,可信数据空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企业数量少、规模小[1] - 企业对于数据入表存在"看不懂、做不了、不愿做"的普遍问题,多持观望态度[3] - 数据资产入表后应用成效不明显,大部分企业入表的数据资产缺乏融资、交易等价值变现能力[3] 可信数据空间建设 - 可信数据空间主要分为区域、行业、个人、跨境和企业五类,目的是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8] - 隐私计算技术成本高且使用复杂,每台虚拟机约30万元,物理机更贵,且不同厂家的服务设备不能互联互通[7] - 山东省计划建设省级数据可信空间,目前已有12个地市成立了自己的数据集团和运营机构[6][9] 数据收益分配机制 - 青岛市已建立明确的收益分配制度,数据运营单位留存50%,上交财政50%,财政再返还给供数部门[10] - 需要建立系统的数据编目,精确计算每条数据的成本(系统搭建、存储、人工等),才能理顺定价、收入和分配问题[11] - 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收益分配需要找到共赢的抓手,通过财政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进行反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