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泥人张泥塑
icon
搜索文档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来天津赴一场非遗之约!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15:21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天津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制作技艺等 [1][3][5] - 天津非遗资源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独特气质,体现务实、乐天、进取的城市性格 [3] 杨柳青年画 -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代表,采用木版套印和工笔彩绘工艺 [5] - 代表作品《莲年有余》以胖娃娃形象传递"连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5][7] 泥人张彩塑 - 泥人张彩塑始于清道光年间,现已传承至第六代,以写实技艺著称 [7] - 作品如《蒋门神》《卖糖堆儿》形神兼具,展现市井生活百态 [7] 风筝魏制作技艺 - "风筝魏"创立于100多年前,可制作200余种可拆展风筝,包括平拍、立体、串式等类型 [9] - 风筝骨架轻韧抗风,彩绘细腻鲜活,兼具观赏性与便携性 [9] 天津传统美食非遗 - 狗不理包子以三肥七瘦肉馅、半发面工艺和时令配料为特色 [11][13] -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采用20多道传统工艺,什锦馅酥条为核心,久放不绵 [13][15] 津门曲艺文化 - 天津是相声艺术成熟地,孕育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茶馆文化浓厚 [17][19] - 津门法鼓融合"坐敲""站打"形式,使用鼓、铙、钹等乐器营造热闹氛围 [19][21] 古典戏法技艺 - 天津戏法注重手上功夫和口彩配合,表演"捆绑藏掖撕携摘解"等技巧 [21][23] - 表演在四面围观下进行,不依赖声光电特效,展现东方智慧 [21] 非遗活动与传播 - "夜上津门·焰遇航母"音乐焰火秀吸引市民游客参与沉浸式体验 [3] - 2024京津冀非遗联展展示津门法鼓等传统技艺 [21] - 天津麻花文化节推出118斤巨型麻花,强化品牌文化传播 [15]
老手艺迎来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28
非遗与文旅融合现状 - 非遗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每天接待数十位中外游客,体验活动带动文创销售[1] - 非遗与文旅结合需具备"点线面"思维:突出特色亮点,通过产业链串联当地文旅资源,形成综合效益[1] - 天津通过非遗项目入驻景区、文化展演进景区等方式,实现人气和收益双丰收[2] 非遗旅游需求驱动因素 - 文化自信增强推动大众对文化消费期待提升,不再满足于观光美食,更渴望通过非遗获得独特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1] - 游客专程为非遗体验"打卡",如天津的煎饼馃子、传统相声、"泥人张"泥塑等,寻找和分享非遗成为旅游重要目的[2] - 融入非遗元素的影视、游戏等作品对非遗旅游起到宣传作用[1] 非遗旅游创新发展 - 杨柳青年画社与天津美院合作运用AI等新技术为非遗注入创新活力[2] - 陕西皮影传承人通过社交平台打造"非遗+文旅"原创作品获百万点赞,线下将皮影融入酒店、文创等业态[2] - 新疆开展非遗研培项目,探索AI赋能非遗资源的文旅应用[3] 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 - 需避免乱贴非遗标签和过度商业化,引导游客在货真价实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3] - 天津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2] - 非遗源自生活,需在系统性保护基础上与文旅、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活态传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