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曾经被冷落的非遗,正在成为一门暴利生意
搜狐财经· 2025-11-13 16:53
文|劲旅网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两年以来,国内非遗迎来一轮消费热潮。 来自马蜂窝的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非遗"相关内容发布量已达到2024年全年的145.7%,其中地道风味、地方民俗、非遗传承、特色美食、民间手工艺 成为大众旅行前搜索的高频关键词。 仅在今年就陆续有泉州簪花围、徽州鱼灯、南海赛龙舟、潮汕英歌舞等非遗项目冲上热搜,成为大众热议爆款。 更重要的是,这些非遗项目不但成为流量的香饽饽,也正在悄悄成为一门超级暴利生意。 唐山宴一年就将本地非遗小吃卖出1.6亿、自贡灯会122天光门票就狂收2亿、延边朝鲜族民俗园的民俗旅拍+非遗体验全年创收同样破亿…… 前景大好,钱景可期。 曾经被冷落到活不下去的非遗,怎么这两年突然就爆了呢? 01 每一个爆款文旅现象背后,皆由文旅需求强力催动。 非遗突然爆火的根源,本质上在于文旅供给侧的错配与不足。 其实这些年,国内文旅消费一直处于供需不匹配的局面,旺盛且多变的文旅需求始终无法得到充沛且精准的供给响应。 于是我们就看到,国内文旅市场隔几年就会冒出一批新供给。 2020年的小众秘境、2021年的露营、2022年的飞盘、2023年的县城旅游、2024 ...
“非遗+旅游”,消费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文章核心观点 - “非遗+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业态,正通过文化赋能旅游和旅游激活非遗的双向作用,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并成为推动消费的新契机 [1] 非遗旅游的吸引力与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跟着非遗去旅行”成为新时尚,非遗元素在各地文旅活动中频繁出现 [1] -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在假期前两日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显示出非遗旅游的强大吸引力 [3] - 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观光,更期待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熏陶,例如重庆游客张书志父子在贵州体验蜡染制作等非遗技艺 [2][3] 非遗展示与体验的多元化场景 - 非遗传承舞台日益广阔,融入景区、市集、展览和节会等多元场景,提升了非遗的“能见度”和烟火气 [6] - 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幻乐城举办2025年大运河非遗联展,以“运河技艺、运河美食、运河杂技表演”三大板块打造沉浸式非遗文旅体验 [2] - 陕西文化馆举办“月圆国盛——非遗拾趣游园会”,全景式呈现近2000件非遗精品,使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可参与的体验 [6]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大型综合性展馆,设有四大基本陈列和五大专题展,假日期间其手工体验课区域吸引大量游客排队参与 [6][7] 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商业化 - 非遗与研学、文创、演艺、潮玩、节庆等深度融合,催生出多样化的潮流文创产品和文旅新业态 [8] - 广西百色市靖西壮锦展示馆将国家级非遗壮族织锦技艺应用于新中式马甲、手提包等生活用品,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感的文创产品 [8] - 贵州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设计出丝巾、挂画、饰品等上百种基于蜡染、刺绣的文创产品,并通过非遗研学让技艺传承 [8] - 创新的非遗产品使游客从赏非遗、体验非遗发展到把非遗“带回家”,拓展了更广阔的文旅消费市场 [8][9] 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前景 - 非遗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需实现活态保护并与文化土壤共生共存 [9] - 通过借助现代科技与创意,将非遗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可推动其与文旅产业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 [9]
老手艺迎来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28
非遗与文旅融合现状 - 非遗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每天接待数十位中外游客,体验活动带动文创销售[1] - 非遗与文旅结合需具备"点线面"思维:突出特色亮点,通过产业链串联当地文旅资源,形成综合效益[1] - 天津通过非遗项目入驻景区、文化展演进景区等方式,实现人气和收益双丰收[2] 非遗旅游需求驱动因素 - 文化自信增强推动大众对文化消费期待提升,不再满足于观光美食,更渴望通过非遗获得独特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1] - 游客专程为非遗体验"打卡",如天津的煎饼馃子、传统相声、"泥人张"泥塑等,寻找和分享非遗成为旅游重要目的[2] - 融入非遗元素的影视、游戏等作品对非遗旅游起到宣传作用[1] 非遗旅游创新发展 - 杨柳青年画社与天津美院合作运用AI等新技术为非遗注入创新活力[2] - 陕西皮影传承人通过社交平台打造"非遗+文旅"原创作品获百万点赞,线下将皮影融入酒店、文创等业态[2] - 新疆开展非遗研培项目,探索AI赋能非遗资源的文旅应用[3] 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 - 需避免乱贴非遗标签和过度商业化,引导游客在货真价实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3] - 天津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2] - 非遗源自生活,需在系统性保护基础上与文旅、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活态传承[3]
焦点访谈丨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非遗如何成为各地文旅新名片
央视网· 2025-06-15 00:41
文旅产业与非遗融合发展趋势 - 非遗旅游成为文旅市场新潮流,泉州簪花、大理扎染、敦煌壁画等非遗项目成为城市旅游新标签[1] - 陕西紫阳县通过"开麦吧!茶乡"乡镇对擂赛吸引游客,活动以紫阳民歌为核心元素,场场爆满并带动年轻群体参与[3][6] - 紫阳县2023年清明及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97%,带动茶叶销量增长30%及服务业增加值提升50%[11] 非遗活化与产业升级路径 - 紫阳县将民歌、采茶制茶技艺(省级非遗)、社火活动等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非遗即生活"模式[8][14][15] - 富硒茶陶博物馆挖掘2300年历史的乌铁陶技术,通过现代工艺提升实现非遗技术传承与商业化应用[15] - 贵州麻料村银饰工坊年接待体验游客超1万人,甘肃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单日吸引10万群众参与,实现非遗保护与收入增长双赢[15] 年轻化传承与品牌创新 - "90后"民歌手黄杰通过比赛重新激活年轻人对紫阳民歌的兴趣,乡镇活动促使年轻参赛者主动学习经典民歌[4][12] - 四川道明镇将2000年历史的竹编非遗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时尚化体验项目,证明非遗可兼具传统与潮流特质[17] - 专家指出文旅融合本质是"造血式保护",通过身份转换(村民成为文化代言人)增强文化自豪感与传承持续性[15] 跨区域非遗联动效应 - 多地形成差异化非遗开发模式:紫阳侧重民歌+茶文化、贵州聚焦银饰制作、甘肃发展民俗节庆、四川推动手工艺创新[15][17] - 非遗体验项目有效改变消费习惯,如年轻游客通过采茶制茶体验重新认识传统茶饮价值[8][9]
非遗打开文旅融合新空间
经济日报· 2025-04-26 06:31
行业发展趋势 - "非遗+文旅"融合形态受到市场关注 传统文化魅力与市场潜力结合成为新增长点 [1] - 全国已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10万项 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 [1] - 政策支持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结合 发展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 [1] 区域发展案例 - 山东省潍坊市依托"世界风筝之都"IP 建成十笏园非遗空间、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等体验基地 推动风筝、木版年画产业壮大 [1] - 云南省普洱市创新"非遗+节庆"模式 打造"傣族泼水节+茶山探秘"等特色场景 吸引大量游客 [1] 现存问题 - 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西部非遗资源开发率较低 [2] - 产品同质化严重 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 [2] - 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 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2] 政策解决方案 - 建立跨省非遗文旅资源共享平台 制定资源开发负面清单和分级保护制度 [2] - 设立非遗文旅专项发展基金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资金支持 [2] - 实施"非遗新生代培养计划" 推进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发展 探索"非遗经纪人"制度 [2] 产业升级方向 - 建设非遗数字资产交易中心 开发AI创作平台 支持非遗IP运营及衍生品开发 [2] - 推动产业集群化 建设非遗工坊、数字实验室、电商直播基地综合体 [2] - 深入挖掘区域非遗文旅基因 探索研学、康养、节庆与非遗融合的差异化模式 [2] 企业创新策略 - 推进产品多元化 通过现代艺术跨界联名拓展产品供给 [3] - 强化品牌化运营 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影响力的非遗品牌 [3] -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 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