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

搜索文档
何以中国丨古今交融尽显魅力 老街新景再绽“繁花”
央广网· 2025-08-12 22:04
古文化街的历史渊源 - 天津古文化街起源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后的漕运商埠文化,见证了"九河下梢"作为南北通衢的繁盛[2] - 明清时期每年数百万石漕粮经此运往北京,形成"沽上艺苑"的民俗交融场景[2] - 687米长的街道保留元代建筑特征,如2024年完成修缮的天后宫宫门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复原[6][9] 传统文化业态现状 - "泥人张"彩塑技艺传承六百年,店铺游客如织[6][8] -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1927年创立)推出"麻花PLUS"及益糖高纤麻花,并与杨柳青年画跨界开发特色包装[6][8] - 祥禾饽饽铺与天后宫联名糕点热销,煎饼馃子味海河牛奶成为网红单品[12] 文旅融合创新项目 - 2024年落成的"津港印象"项目融合漕运与现代港口文化,含模拟码头设备及沉浸式影片[9][12] - 杨柳青年画店创作12米长卷《海河绘》描绘天津新地标[12] - 2025年春节双鼓/古联动活动吸引419万游客,结合传统皇会展演与鼓楼灯光秀[12] 街区改造与影响力 - 20世纪80年代至2024年经历两次整修及"微更新",成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典范[9] - 天津民俗博物馆与天后宫连片形成文化展示集群[9] - 街区年客流量显著,戏楼、茶馆等场所持续开展相声、京韵大鼓等民俗表演[7][10]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来天津赴一场非遗之约!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15:21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天津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制作技艺等 [1][3][5] - 天津非遗资源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独特气质,体现务实、乐天、进取的城市性格 [3] 杨柳青年画 -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代表,采用木版套印和工笔彩绘工艺 [5] - 代表作品《莲年有余》以胖娃娃形象传递"连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5][7] 泥人张彩塑 - 泥人张彩塑始于清道光年间,现已传承至第六代,以写实技艺著称 [7] - 作品如《蒋门神》《卖糖堆儿》形神兼具,展现市井生活百态 [7] 风筝魏制作技艺 - "风筝魏"创立于100多年前,可制作200余种可拆展风筝,包括平拍、立体、串式等类型 [9] - 风筝骨架轻韧抗风,彩绘细腻鲜活,兼具观赏性与便携性 [9] 天津传统美食非遗 - 狗不理包子以三肥七瘦肉馅、半发面工艺和时令配料为特色 [11][13] -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采用20多道传统工艺,什锦馅酥条为核心,久放不绵 [13][15] 津门曲艺文化 - 天津是相声艺术成熟地,孕育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茶馆文化浓厚 [17][19] - 津门法鼓融合"坐敲""站打"形式,使用鼓、铙、钹等乐器营造热闹氛围 [19][21] 古典戏法技艺 - 天津戏法注重手上功夫和口彩配合,表演"捆绑藏掖撕携摘解"等技巧 [21][23] - 表演在四面围观下进行,不依赖声光电特效,展现东方智慧 [21] 非遗活动与传播 - "夜上津门·焰遇航母"音乐焰火秀吸引市民游客参与沉浸式体验 [3] - 2024京津冀非遗联展展示津门法鼓等传统技艺 [21] - 天津麻花文化节推出118斤巨型麻花,强化品牌文化传播 [15]
何以中国 | 在杨柳青邂逅“活”在当下的传统文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8-08 13:44
文化展览 - 天津杨柳青民俗文化馆汇集千余件展品包括杨柳青年画、老照片、民俗器具、生活摆件等 [2] - 展馆通过实景还原方式再现旧时杨柳青古镇的市井风貌与人文风情 [2] - 街巷、铺面、院落等场景栩栩如生,老物件承载时代记忆并讲述百姓生活故事 [2] 民俗文化 - 展馆以百姓视角切入,系统梳理并呈现北方地区传统民俗 [2] - 形成立体且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图景 [2] - 展现中国北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魅力 [2] 区域特色 - 杨柳青民俗文化馆成为了解区域民俗文化和津派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2] - 展馆多元展陈理念真实还原古镇历史 [2]
老手艺迎来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28
非遗与文旅融合现状 - 非遗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每天接待数十位中外游客,体验活动带动文创销售[1] - 非遗与文旅结合需具备"点线面"思维:突出特色亮点,通过产业链串联当地文旅资源,形成综合效益[1] - 天津通过非遗项目入驻景区、文化展演进景区等方式,实现人气和收益双丰收[2] 非遗旅游需求驱动因素 - 文化自信增强推动大众对文化消费期待提升,不再满足于观光美食,更渴望通过非遗获得独特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1] - 游客专程为非遗体验"打卡",如天津的煎饼馃子、传统相声、"泥人张"泥塑等,寻找和分享非遗成为旅游重要目的[2] - 融入非遗元素的影视、游戏等作品对非遗旅游起到宣传作用[1] 非遗旅游创新发展 - 杨柳青年画社与天津美院合作运用AI等新技术为非遗注入创新活力[2] - 陕西皮影传承人通过社交平台打造"非遗+文旅"原创作品获百万点赞,线下将皮影融入酒店、文创等业态[2] - 新疆开展非遗研培项目,探索AI赋能非遗资源的文旅应用[3] 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 - 需避免乱贴非遗标签和过度商业化,引导游客在货真价实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3] - 天津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2] - 非遗源自生活,需在系统性保护基础上与文旅、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活态传承[3]
少年儿童有志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9 09:1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化的关键要点总结: 文化传承与教育 -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二年级学生冯沐遥通过软笔书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参与集体书写《兰亭序》活动[13] - 冯沐遥指导摩尔多瓦学生莉娅学习中国书法,经过十多次练习后成功写出"汉语桥"三字[14] - 冯沐遥计划选择书法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外国朋友,认为汉字蕴含中国最美故事[15] 科技与梦想 - 青海省六一幼儿园学生旦增珞智立志成为天文科学家,通过望远镜观察木星并制作太阳系模型[16] - 旦增珞智获得"勤学好问小标兵"称号,希望通过学习照亮他人[17] 体育发展 - 新疆奇台县第四小学五年级学生穆斯塔法·帕尔哈提坚持足球训练,梦想代表国家队出战[18] - 穆斯塔法在江布拉克草原体验天然球场,获得当地居民鼓励[19] 民族文化保护 - 浙江省桐庐县莪山民族小学五年级学生钟浩文参与畲族文化传承,包括"三月三"节庆活动和葫芦烙画课程[20] - 钟浩文通过"解手链"游戏体验民族团结力量[21]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云南省丽江市白沙完小学生和弋惜学习纳西族白沙细乐,克服乐器体积大的困难成功演奏《三思集》[23] - 和弋惜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深入了解并自豪于本民族传统文化[24] 传统手工艺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实验小学学生兰熙格传承达斡尔族"哈尼卡"剪纸技艺[25] - 兰熙格在学校教授同学制作"哈尼卡",推动这项市级非遗项目传播[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