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平衡盾构机
搜索文档
“拓荒牛”始发在即!大湾区这一时速350公里高铁进度刷新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23:17
"轨道上的大湾区"再提速。10月24日,刀盘涂装"拓荒牛"图案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湖南长沙顺利下线, 将应用于新建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铁路(以下简称"深汕高铁")龙岗隧道工程,标志着大湾区时速350公 里高铁新添隧道掘进利器。据悉,这台大国重器由中铁十四局和铁建重工集团联合研制,具有完全自主 知识产权,即将整装入列。 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龙岗隧道中段是全线重难点项目,隧道全长10307米,单洞双线,设计时速350公 里,采用盾构和矿山法施工。这台泥水平衡盾构机针对施工难点量身定制,下线后将立即拆解,并通过 海陆联运的方式运输到深圳施工现场。 深汕高铁于 2021年1月开工,桥隧比高达 92.6%,目前处于盾构施工等关键阶段。建成后,自深圳出 发,经深汕高铁1小时即可达粤东城市群、2小时可达海西城市群、5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从深圳前 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旅行时间,将由目前47分钟缩短至30分钟。对于加快构建沿海高速铁路,优化深圳 枢纽对外铁路通道,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深汕高铁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条由单一城市全资建设、设计时速 350 公里。项目连接深圳核心区与深汕特 别合作区的城际高速铁路。线路全长125 ...
14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长沙下线 将用于深汕高铁龙岗隧道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20:29
深汕高铁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条由单一城市全资建设、设计时速350公里、连接深圳核心区与深汕特别合 作区的城际高速铁路。线路全长125.5公里,起自深圳枢纽西丽站,终至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站,连接 深圳西丽站、罗湖北站、深圳坪山站、深汕站四大交通枢纽,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横八 纵"高铁主通道中沿海高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 中新网长沙10月24日电(向一鹏刘福昌赵耀荣)24日,一台开挖直径14米级、刀盘涂装"拓荒牛"图案的超 大直径盾构机在湖南长沙下线,将应用于新建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铁路(以下简称"深汕高铁")龙岗隧道工 程。 10月24日,将用于深汕高铁龙岗隧道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长沙下线。刘福昌摄 这台由中铁十四局和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联合研制的装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即将整装入列。 据悉,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龙岗隧道中段是全线重难点项目,隧道全长10307米,单洞双线,设计时速 350公里,采用盾构和矿山法施工。其中盾构段长3685米,最大埋深97米,岩层最大强度83兆帕。 据中铁十四局项目盾构经理蔡明聪介绍,针对施工难点量身定制的这台泥水平衡盾构机,开挖直径 14. ...
中交天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新质生产力的“碳”索者
中国发展网· 2025-05-19 14:59
新发展理念应用 - 公司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工程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覆盖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运输、运营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环节 [1][8] - 公司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探索者,通过创新驱动和科技赋能,引领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1][2]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 公司研发泥水平衡盾构机智能诊断与掘进控制、超大直径盾构机复合地层掘进同步拼装、刀具全状态损检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作业效率 [2] - 主驱动高性能变频器打破国外垄断,低转速、大功率、高精准度控制变频大幅降低能耗 [2] - AI算法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整掘进参数,空转损耗大幅降低 [2] - 全球首创超长距离掘进不换刀技术使刀具平均寿命较国际同类产品提高50%以上 [2] - 自动化泥浆处理系统实现85%渣土再生利用,施工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 [3] - 双螺旋土压平衡盾构机配置自动化分离系统,几乎将全部掘进渣土转化为再生建筑材料 [3] 再制造与循环经济 - 公司创新技术与工艺,率先进入盾构机再制造领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符合《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4] - 创新性构建"4S店"经营模式,对隧道装备进行专业化维护和系统性功能升级,推动传统改造向智能化、定制化再制造升级 [4] - 再制造可实现性能系统性升级,降低60%以上能耗及80%以上大气污染物排放,几乎不产生固体性废物 [5] 新能源与绿色能源布局 - 公司采用3万平米太阳能光伏,年节约发电量近300万度,为生产制造提供超50%的动力清洁能源 [6] - 创新"1+2"瓦斯治理模式,实现瓦斯能源化,单孔瓦斯抽采浓度提升至60%以上 [6] - 研制世界首台新型海上风电嵌岩钻机,解决大直径嵌岩钻孔掘进效率问题 [7] - 为国内能源企业提供超1000套陆上风电塔架,支撑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4200兆瓦,年提供清洁用电125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3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900万吨 [7] 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协同 - 公司聚焦绿色科技创新,健全碳排放管理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 [8] - 规范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材料环保、生产能耗、运营排放、废弃物处置等评估机制,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协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