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洁田稻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无田却“育种”: 生物科技焕新农业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8-01 05:32
深圳生物育种行业突破 - 深圳在生物育种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包括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育种,形成"基础—应用—产业化"完整链条 [1][2][3][4][5][6]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挖掘出耐盐关键基因STG5,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可在含盐量10‰的土地上生长 [2] - 唐晓艳团队培育出"洁田稻",对除草剂抗性是传统品种的10—15倍,研发的"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将不育系培育周期从5—10年缩短至3年 [3] 水稻育种创新 - 商连光团队的水稻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被国外研究参照,耐盐碱水稻技术有望改造中国3000万亩沿海盐碱地 [2] - 唐晓艳团队"洁田稻"配套除草剂使用一次即可控制杂草,"洁田小麦"已在河北推广 [3] - 华大万物与云南大学合作培育"多年生稻23"实现"种一次收三年",大幅减少耕种成本 [4] 智慧育种技术 - 华大万物开发全基因组大数据智慧育种系统CropGS-Hub,成为育种者的"智能助手" [4] - 华大万物开发沙漠改造技术,通过植物纤维粘合剂与沙子混合使不毛之地具备保水保肥能力 [4]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张春芝团队培育出仅为芝麻1/6大小的马铃薯种子,改变传统块茎种植模式 [5] 基因编辑前沿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围墙,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 [6] - 朱健康团队在番茄中提升GABA含量5倍,改良水稻、小麦淀粉降低升糖指数,增加鲜食玉米甜味不增卡路里 [6] - 朱健康团队成果获我国首张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6] 产业生态建设 - 深圳2004年建立国家超级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2007年华大基因落户 [8] - 深圳采取"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模式,科研既瞄准国家需求又对接产业痛点 [9] - 政策吸引唐晓艳、朱健康、商连光、张春芝等顶尖人才团队 [8]
深圳无田却“育种”:生物科技焕新农业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8-01 02:34
深圳生物育种行业突破 - 深圳在缺乏农业耕地背景下形成生物育种产业集群,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结合改变中国农业格局,涉及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1][8] - 政策引导与创新生态是核心支撑,深圳比国家层面早8年布局生物育种,吸引华大基因、朱健康团队等龙头机构[8][9] 水稻育种技术突破 - 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被国际研究参照,并挖掘耐盐基因STG5,使水稻可在含盐量10‰土地生长(普通水稻耐受上限0.3%),潜在改造中国3000万亩盐碱地[2] - 唐晓艳团队培育抗除草剂水稻"洁田稻",ALS基因突变使抗性达传统品种10—15倍,配套除草剂可基本消除杂草,其"广三系"杂交技术将不育系培育周期从5—10年缩短至3年[3] 智慧育种与马铃薯革命 - 华大万物开发全基因组大数据智慧育种系统CropGS-Hub,实现基因与性状精准关联,培育"多年生稻23"实现种一次收三年,并探索沙漠改造技术[4] - 张春芝团队突破马铃薯四倍体育种难题,通过二倍体诱导技术培育芝麻1/6大小的种子,新品种含丰富胡萝卜素且抗氧化,当前产量为传统60%—80%[5]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以上,获国内首张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并改良番茄GABA含量(提升5倍)、低升糖指数水稻等[6][7] 产学研联动模式 - 深圳形成"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机制,如唐晓艳团队获政府经费与技术授权收入,华大万物市场化运作,朱健康团队通过产业化合作推广成果[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