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因编辑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无田却“育种”:生物科技焕新农业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8-01 02:34
深圳生物育种行业突破 - 深圳在缺乏农业耕地背景下形成生物育种产业集群,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结合改变中国农业格局,涉及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1][8] - 政策引导与创新生态是核心支撑,深圳比国家层面早8年布局生物育种,吸引华大基因、朱健康团队等龙头机构[8][9] 水稻育种技术突破 - 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被国际研究参照,并挖掘耐盐基因STG5,使水稻可在含盐量10‰土地生长(普通水稻耐受上限0.3%),潜在改造中国3000万亩盐碱地[2] - 唐晓艳团队培育抗除草剂水稻"洁田稻",ALS基因突变使抗性达传统品种10—15倍,配套除草剂可基本消除杂草,其"广三系"杂交技术将不育系培育周期从5—10年缩短至3年[3] 智慧育种与马铃薯革命 - 华大万物开发全基因组大数据智慧育种系统CropGS-Hub,实现基因与性状精准关联,培育"多年生稻23"实现种一次收三年,并探索沙漠改造技术[4] - 张春芝团队突破马铃薯四倍体育种难题,通过二倍体诱导技术培育芝麻1/6大小的种子,新品种含丰富胡萝卜素且抗氧化,当前产量为传统60%—80%[5]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以上,获国内首张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并改良番茄GABA含量(提升5倍)、低升糖指数水稻等[6][7] 产学研联动模式 - 深圳形成"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机制,如唐晓艳团队获政府经费与技术授权收入,华大万物市场化运作,朱健康团队通过产业化合作推广成果[9]
南农晨读丨稻浪翻滚
南方农村报· 2025-07-31 09:33
南农晨读丨稻浪 翻滚_南方+_南 方plus 农村厅联合主办 的千名"乡村网 红"大培训正式 收官。本次培训 分5期开展,覆 盖全省21个地市 共1000名学员, 旨在培育一批具 备"账号运营+直 播带货+短视频 创作"复合能力 的"乡村网红" , 打造一支懂技 术、善运营、会 传播的人才队 伍。 打造2个万亿级 产业集群!广东 加力提速推 进"百千万工程" 【今日关注】 快评丨数字火种 燎原南粤 日前,广东省委 网信办、省农业 7月28日-29日, 广东省十四届人 大常委会第二十 次会议在广州召 开。会议审议了 省人民政府关于 构建现代乡村产 业体系、深化农 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工作情况 的报告(下 称"报告")。报 告指出,近年来 广东加力提速推 进"百千万工 程",取得诸多 成果成效,但特 色产业资源还有 待发掘、经营主 体队伍实力有待 加强、产业链发 展水平有待进一 步提升、要素保 障有待优化。 技术落地终极命 题:谁来保证基 因编辑的食品安 全?|解码基因 编辑⑤ 2023年4月,我 国首个农业用基 因编辑生物安全 证书颁发,一种 高油酸大豆通过 安全认证;2024 年5月,我国首 个主粮作物基因 ...
Nature:中国学者开发基因编辑蚊子,有望终结疟疾传播
生物世界· 2025-07-28 16:02
蚊子传播疾病的严重性 - 蚊子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多 2023年导致约2 63亿人感染疟疾 近60万人因此死亡 其中80%是儿童 [2] - 广东地区近期传播的基孔肯雅热同样由伊蚊传播 [2] 疟疾防控面临的挑战 - 遏制疟疾传播的努力陷入停滞 主要原因是蚊子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以及疟原虫对青蒿素等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 [3]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性应用 - 研究团队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斯氏按蚊进行基因编辑 将FREP1基因的L224突变为Q224 仅一个氨基酸改动即可有效阻断疟原虫传播 [4][6] - 修改后的蚊子与天然蚊子基本无异 不影响正常生长和繁殖 避免了生态风险 [8] 连锁等位基因驱动系统的创新 - 开发了连锁等位基因驱动系统 通过CRISPR技术强制替换蚊群中的FREP1 L224 FREP1 Q224在蚊群中的频率10代内从25%提升至93% [9] - 该系统可快速覆盖斯氏按蚊种群 显著抑制疟疾传播 [9] 研究成果的潜在影响 - 该方法利用天然存在的蚊子等位基因 通过精准编辑构建疟原虫传播屏障 适用于不同蚊子物种和种群 [10] - 为全球疟疾防控提供了适应性强且可行的新路径 [10]
当农业邂逅前沿生物科技(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8 05:58
棉花不仅是纺织的重要原料,还能用于生产昂贵的虾青素。前不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 技术研究所联合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借助植物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打通了虾青素合成途径,创制出生产 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作为优质天然抗氧化剂,虾青素能够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增强细胞再生能力,还具有维持机体平衡、减 少衰老细胞体内堆积等作用,在食品、饲料、制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应用广泛。该成果将进一步挖掘棉花 资源潜能,推动棉花从"单一产出"到"多功能高值化"转变。 不只是棉花,一些大家熟知的农产品,正在展现出越来越宽广的应用前景。 提高柑橘皮附加值,常见的方法是做成陈皮,现在它还有望成为糖尿病患者伤口的"救星"。高血糖环境 会导致血管病变、神经损伤,免疫细胞也陷入"罢工"状态,一些糖尿病患者划伤后,伤口愈合缓慢。针 对这一难题,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科研人员从柑橘酸橙枳壳中提取天然成分,研发出兼具 杀菌、消炎、促愈合功能的天然水凝胶,让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速度提升了2.7倍。 科研人员不但发现桃子为何那么甜的原因,还找到了桃子"变软"的基因。桃子在成熟后期,果实肉质会 发生一个溶质过程,使果肉快速变软。而成熟后软化速度被"调慢 ...
在动物大脑中直接修复DNA
科技日报· 2025-07-22 09:40
神经科学基因编辑突破 - 国际科研团队首次在大脑中直接编辑DNA 成功纠正导致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基因突变 显著改善小鼠症状并延长生存期 在人类患者来源细胞中也显示良好修复效果和安全性 [1] - 该技术通过单次注射完成 使用AAV9病毒作为递送载体突破血脑屏障 在出生后不久注射可作用于大量神经元 [4] - Prime编辑技术表现突出 精确修改DNA序列 修复高达85%的突变脑细胞 恢复正常蛋白功能 改善小鼠运动能力并减少癫痫样发作 [2] 技术细节与创新 - 研究聚焦ATP1A3基因中D801N和E815K突变位点 使用新型小鼠模型测试 这些小鼠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严重症状和早亡现象 [2] - Prime编辑技术由博德研究所刘如谦教授发明 本研究是其重要里程碑 病毒递送系统与Prime编辑技术结合使精准大脑基因编辑成为现实 [6] - 技术平台具有高度扩展性 与近期首例肝脏遗传病基因编辑疗法案例相呼应 标志基因编辑技术全面进入多系统疾病治疗领域 [3] 应用前景 - 该技术脱靶效应微乎其微 为临床应用安全性提供关键证据 只要明确致病位点 未来可针对性开发基因治疗方案 [4][5] - 80%罕见病都是遗传性的 该成果应用前景广阔 为AHC及其他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带来根本性改善希望 [4][6] - 研究团队正推进关键性测试 探索在症状显现后实施干预的可行性 若证实可逆转已存在疾病 将彻底颠覆传统治疗范式 [6]
秋乐种业20250515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种业[1][6] - 公司:秋乐种业[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2024年业绩情况**:2024年秋乐种业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净利润5044万元[1] - **战略规划** - **科研创新**:加大玉米、小麦、花生等育种投入,选育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且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优质品种,探索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技术[2] - **市场拓展**:深耕黄淮海市场,发展东北、西北、西南市场,优化布局,下沉销售渠道,探索订单化农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覆盖率[2] - **并购重组**:选择价值观相同、优势互补、研发能力强、规范运营的种业企业作为并购对象[2] - **资本运作和资源创新体系战略升级** - **资源整合**:运用资本优势,寻求资源互补企业进行并购,募集资金搭建商业化运营体系[7] - **科研合作**:与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搭建产品创新体系[7] - **产品供给体系**:构建推广应用一批、战略储备一批、创新实验一批的产品供给体系[7] - **产品情况** - **玉米业务**:秋乐368成全国玉米十大推广品种之一,新推出希望128、对外868,即将推出梅席503、基尼娃娃328;拓展东北市场,推出正脉9088、百中307,后续还将推出秋罗脉308、秋罗脉908等[8] - **小麦业务**:推出优势和专用小麦品种[9] - **油料业务**:重点发展花生产业,与张兴友院士团队合作,除玉花22外,新推玉花138、玉花65,在辽宁省建立花生育种实验基地[9] - **转基因品种**:与河北农林科学院合作的基于93K和与大北农合作的正单958BT通过初审即将推向市场,一批品种如秋乐368D、秋乐99D、正单7137D在实验中[1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种业行业发展规律:种业行业基本十年一个调整周期,当前正进入调整期,种业公司大多在重新整合、定位,部分公司面临淘汰[6] - 秋乐种业企业性质: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培育、繁种、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作物种业振兴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4] - 秋乐种业技术体系:构建以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为主,与基因工程技术、分子育种技术深度结合的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形成七组测试、定位试验、推广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品种选育推广体系[4] - 秋乐种业生产保障:在郑州、新乡、张掖建有种子加工中心,拥有先进制种技术、自动化加工设备和严格生产检验标准[5]
宁玉强:生物制造产业核心领域现状和趋势研判
生物制造产业概述 -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利用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规模化生产目标产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能源等领域[5] - 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生物制造发展路线图,中国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未来三年产业规模增速将保持两位数以上[3] - 2024年全球生物制造产业规模达12190亿美元(+7.4%),预计2030年突破2万亿美元(CAGR 8.4%);中国2024年规模1.01万亿元(+15.4%),2030年将达2.5万亿元(CAGR 16.8%)[9] 产业链分析 上游 - 生物质原料形成"植物基+动物基+微生物基+合成生物基"四元体系,资源利用率提升40%[8] - 生物反应器智能化升级推动规模化发展,新型气升式发酵罐产能提升30%,能耗降低25%[8] 中游 - 生物制药领域: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管线数量年均增长65%,单抗研发周期缩短至8年[8] - 生物基材料领域:聚乳酸包装渗透率15%,PHA生物塑料农用地膜市占率28%,合成生物学使PHA成本降至传统工艺60%[8] 下游 - 医疗领域:生物3D打印个性化植入物毛利率达75%[9] - 农业领域:微生物肥料使玉米产量提升12%,化肥用量减少30%[9] - 工业互联网平台使生物发酵控制精度达0.1%,产品批次一致性99.8%[9] 细分领域现状 生物制药 - CRISPR-Cas9技术使地中海贫血症年治疗成本从120万降至35万[12] - 工程化酵母菌株生产胰岛素单位产量提升300%[12] - AI药物设计使PD-1抑制剂抗体亲和力提升4倍[12] 生物食品 - 代谢工程使益生菌产酸能力提升5倍,发酵乳货架期延长至90天[12] - 3D生物打印培养肉脂肪细胞占比达85%[12] 生物化工 - 定向进化脂肪酶使生物柴油转化率98%[13] - 蓝藻固碳路径将CO2转甲醇效率提升40%[13] 农业生物 - 全基因组技术使水稻抗倒伏品种选育周期缩至2年,产量潜力+15%[13] - 微生物组测序指导施肥使氮磷利用率+25%,化肥用量-40%[13] 生物基材料 - 基因改造大肠杆菌生产PHA成本降至2.8万元/吨,海洋养殖网箱替代率30%[13] 生物能源 - 纤维素酶解技术使秸秆乙醇转化率75%[14] - 微藻培养实现产油量40吨/公顷[14] 未来趋势 技术驱动 - CRISPR-Cas12a使底盘细胞改造效率+200%[18] - AI将抗体药物设计周期缩短50%,数字孪生实现0.05%精度控制[18] 产业生态 - 粤港澳大湾区"AI+生物制造"平台带动产业集群产值超300亿[17] - 长三角中试平台技术转移效率+60%[17] 产品创新 - CAR-T细胞疗法使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58%[18] - 菌丝体建筑材料保温性能+30%[18] 资本布局 - 合成生物学甜味剂企业估值突破10亿美元[19] - 菌丝体材料量产项目获亿元融资,碳足迹-60%[19]
“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青年学者对话资深专家
环球网资讯· 2025-07-08 18:56
基础研究青年学者的困惑与对策 - 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强的特点,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但成果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青年学者在初期易产生困惑 [1] 研究方向选择策略 - 选择研究方向需兼顾前沿性与应用价值,关键在于找到学术热点与实际问题的交汇点,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领域 [2] - 青年科研人员可采取"热点中的冷门"策略,在热门领域内寻找未充分探索的细分方向,例如将大模型应用于不同医学场景 [2] - 同时关注"冷门中的潜力",某些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可能因技术变革迎来新机遇,如传统微生物学因合成生物学兴起而焕发新生 [2] - 判断研究潜力需考察科学问题的可扩展性、技术可行性和社会需求,定期与国内外专家和产业界交流有助于动态调整方向 [2] 职业发展压力应对 - 采用"双轨制"研究模式,同时推进短期可产出成果的项目与长期攻坚的核心问题,例如在开展多年实验的重大课题时并行进行数据挖掘等较易发表的研究 [3] - 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多个阶段性目标,每年完成部分关键实验或理论构建,保持进展的同时产出阶段性成果 [3] - 建立个人学术标签,在细分领域持续深耕形成独特研究特色,通过系列研究积累学术声誉 [3] 跨学科合作机制 - 高效跨学科协作需克服学科壁垒、沟通障碍与利益分配等障碍,合作各方需形成"共同语言",深入了解对方学科 [4] - 合作应聚焦具体交叉科学问题而非泛泛交流,定期组织问题导向的研讨会,围绕明确研究目标推进 [5] - 高校通过建立新型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实施联合聘任等举措促进人才"物理融合",有效推动跨学科合作 [5] - 尊重不同领域研究成果认可模式差异,尽早明确利益共享与分配机制是保障跨学科合作可持续性的关键 [5]
痛经药物的春天还要再等等
36氪· 2025-07-08 07: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市场现状 - 全球约1.9亿育龄女性受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其中90%患者经历盆腔疼痛,26%面临不孕问题 [1] - 疾病具有高复发性和长期折磨特点,需持续治疗直至绝经才能缓解 [1] - 当前治疗以NSAIDs(如布洛芬)为主,但仅缓解症状无法根治,且低价(几美元/瓶)抬高新药准入门槛 [2] 药物研发困境 - 致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涉及激素异常、免疫炎症等多重因素,缺乏有效动物模型和生物标志物 [2] - 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分型无共识,导致新机制药物转化率长期低迷 [2] - 现有获批药物(如艾伯维Orilissa、辉瑞Myfembree)存在高价(1000美元/月)、骨密度降低等副作用问题 [3] - 拜耳Visanne(2010年获批)虽耐受性较好但销售未达预期,联合疗法项目已中止 [3][4] Organon研发挫折 - 公司2021年收购Forendo Pharma获得OG-6219,支付7500万美元预付款+900万美元债务+最高9亿美元里程碑款 [6] - OG-6219为口服HSD17B1抑制剂,通过组织选择性抑制雌激素活性避免全身副作用 [6] - II期试验未达主要终点(盆腔疼痛改善vs安慰剂),项目终止开发 [7] - 公司女性健康管线仅剩2个临床前项目(多囊卵巢综合征和非激素避孕),短期内难补缺口 [7] 行业创新动态 - 当前在研项目仍集中于PR/GnRH通路,但出现新探索方向:内源性大麻素通路(Gynica)、CBD类化合物(Ananda Pharma)、炎症反应(FimmCyte) [11] - 国内研究聚焦CGRP/TAM/CSF1R/NTRK靶点及中药(如散结镇痛胶囊),但多处于临床前阶段 [11] - 行业需突破性技术(基因编辑/AI药物发现/多组学)和持续资源投入才能改写治疗格局 [11][12]
好医生集团连续14年登上“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企业”名单
中国经济网· 2025-07-07 18:39
行业动态 -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与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联合举办,聚焦前沿科技创新与医药产业资源对接 [1][3] - 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向创新化、高端化发展 [3] - 工业数智化转型成为推动医药行业持续创新和提质升级的关键 [3] 公司表现 - 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连续14年入选"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企业"榜单 [1] - 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荣膺"2025年中国医药工业成长力企业图谱"奖项 [1] - 公司深耕中医药行业近40年,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3] 战略布局 - 好医生集团通过智能工业、科研创新、互联网医疗"三轮驱动"发展战略 [3] - 公司将数字化和智能化作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手段 [3] - 在西昌投资8亿多元新建生物原料生产及大品种中成药扩能数字化智能工厂 [4] 产能建设 - 好医生生物原料生产及大品种中成药扩能数字化智能工厂全面投产 [4] - 工厂通过数字化智能控制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精准控制,显著提升效率与质量 [4] - 攀西药业二期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带动西昌及凉山医药生产高质量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