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
搜索文档
华尔街见闻早餐FM-Radio | 2025年10月31日
搜狐财经· 2025-10-31 07:14
华见早安之声 市场概述 投资者对美联储降息前景有疑虑,市场未能从昨日鲍威尔引发的抛售中反弹。此外,Meta引发市场对AI投入产出比的广泛担忧。美股三大指数全线下挫, 科技股领跌,纳指跌近1.6%。 Meta大跌11%,Alphabet涨2.5%,eBay暴跌15.88%。中概股指数跌近1.9%。周四盘后,绩后亚马逊大涨13%,苹果涨3%,提振纳指期货周五亚太盘初涨 1.2%。 美债主要期限收益率延续昨日涨势,10年期涨2.32基点。欧央行决议后,欧元兑美元较日高一度下挫0.78%,美元涨0.4%、站上99关口。数字货币大跌,比 特币三连跌,跌破11万美元,日内跌3.5%;以太坊一度跌6.9%。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釜山举行会晤。商务部:中美经贸团队达成三方面成果共识。 贝森特:可能在圣诞节前选出美联储主席候选人,不喜欢本次降息的措辞。 欧洲央行第三次"按兵不动",维持存款利率2%不变,经济韧性抵御贸易逆风;拉加德:核心通胀指标与2%的目标一致,通胀前景比以往更加不 确定。欧元区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2%超预期,法国增速创近三年最高,德国继续停滞。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两名委员继续投反对票。 服务力挺苹 ...
彭博:中国突破动物实验界限,赢得全球生物技术竞赛
彭博· 2025-10-30 09:56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2][3][4][5][6][7][8][9][10][12][13][14][15][16][17][18][19][21][23][24][25][26] 核心观点 - 中国通过挑战动物实验的界限 正在赢得全球生物技术竞赛 [2] - 中国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和国家资金支持 使其在利用大型转基因动物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取得领先 [5][6][7][17][18][23] - 西方国家对动物实验的兴趣减退和严格的伦理审查 为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6][16][17][18] - 中国在基因编辑动物模型领域的快速发展 可能使其在创新药物研发上减少对外国制药公司的依赖 [7] - 中国在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结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克隆出患有相同疾病的猴子品系以加速药物研发 [19][2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全球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转基因动物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50亿美元 近十年内增长了一倍多 [9][10][12] - 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的销售额预计从去年的3亿美元增至2033年的20亿美元 [7] - 2023年 中国政府向生物科技领域投入了约30亿美元 [7] 中国的研究能力与基础设施 - 中国拥有八个国家级中心 饲养数万只小鼠、兔子、鸟类、犬类和灵长类动物用于研究 [18] - 2019年 中国启动了两个国家资助的基因研究中心 用于开发猪和灵长类动物的医学模型 [18] - 中国的转基因动物繁殖能力被描述为"简直势不可挡" 特别是在猕猴供应方面具有规模优势 [18] - 中国是全球实验室动物的主要供应国 其用于研究的猴群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18] 主要市场参与者 - 开发和销售基因编辑动物的中国公司包括上海南方模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百奥赛图基因制药(北京)有限公司和广州华腾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10] - 报告提及的具体公司包括SineuGene(由清华大学教授共同创办)[5][23] 及其研发的ALS疗法SNUG01 [4][25] 技术进展与案例研究 - 清华大学教授通过基因编辑猪模型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其疗法SNUG01获美国FDA批准进行人体试验并被指定为"孤儿药" [3][4] - 该疗法旨在通过多种方式保护神经细胞 如果有效将惠及90%的ALS患者 [4] - 中国科学家培育出患有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和睡眠障碍的猴子 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 [7][19][21] - 中国改造了患有代谢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狗 并克隆了一只患有凝血障碍的基因编辑比格犬 [7] 监管与环境 - 中国没有涵盖医学研究的动物福利法 监管薄弱且缺乏违规举报渠道 [18] - 法规侧重于动物的合法来源、疾病检疫和生物安全 而非动物的痛苦 [18] - 动物权利组织被斥为输入"西方价值观" [18]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同时修复多个致病突变
科技日报· 2025-10-30 07:36
相较于此前逆转录酶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仅1.5%的编辑效率,新技术将成功率提升至约30%。更值得 一提的是,该技术可通过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RNA递送系统实现,有效规避了传统基因编辑器在递送 环节的难题。 目前,团队正运用该技术开发治疗囊性纤维化的基因疗法。这种疾病已知致病突变多达千余种。传统疗 法往往只能针对最常见突变进行优化,而新技术能直接替换整个缺陷区域,有望让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受 益。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由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犹他大学联合研发的这项新技术,不仅能同时修正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多种 致病突变,还成功治愈了斑马鱼胚胎中导致脊柱侧凸的突变。这是科学家首次运用逆转录酶技术,在脊 椎动物体内实现致病突变的精准修复,为人类疾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团队表示,现有基因编辑技术大多只能针对一两个特定突变,导致很多患者无法获得有效治疗。而 新技术能用健康DNA片段整体替换缺陷区域,如同为基因"打补丁",可修复该片段内的任意突变组 合,不受个体遗传差异限制,让更多患者看到治愈希望。 美国科研团队在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基于逆转录酶开发出一种新型基 因编辑技术,能够更精准、更高效 ...
从京系列蛋鸡到奶牛育种 首农搭建智能育种闭环平台
北京商报· 2025-10-29 22:23
北京商报讯(记者张天元)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畜禽种业更是肉蛋奶供应的源头活水。10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由首农食品集团了解到,华都峪口禽业多年来 成功培育了多种蛋鸡,截至2025年,京系列蛋鸡累计推广量突破78亿只,2024年自主年推广量超3亿只,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并实现了中国种鸡出口"零 的突破"。 而蛋鸡育种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小慧,帮我分析一下今天鸡舍的环境数据。"这是使用峪口禽业"智慧蛋鸡"APP用户经常用到的指令。"智慧蛋鸡"是家 禽行业首个产业互联网平台,注册用户已超23万,服务全国70%以上养殖场,覆盖蛋鸡数量达7亿只。据了解,2024年发布的行业首个智能体"小慧1.0",具 备多模态交互与深度学习能力,推动蛋鸡养殖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TERRENT Property 11 1 日時間 Box 1997 19 NAME AN te 用于相关的意思 下一 r and the count N NEE E REA 新聞 网上 网 의 의 在生猪育种方面领域,首农食品集团正以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为双翼,推动种猪育种从"经验选育"迈向"智能设计"。2025年10月,首农旗下首农股份 ...
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生物制造重磅入选“十五五规划”未来产业【附合成生物学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10-29 15:47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将生物制造与量子科 技、脑机接口、氢能与核聚变、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并列为七大未来产业赛道,明确提出 要"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这是我国在国家战略层面,首次以如此高的规格、如此大的力度,为未来产 业谋篇布局,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5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首次将生物制造作为未来产业正式提出,生物制造在我国 产业板块里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引领位置。 从战略来看,生物制造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芯片研制,它正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力量。 什么是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一种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方式,核心在于把"活细胞"变成生产车间。通过基因编 辑、合成生物学等手段,将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细胞重新编程为"细胞工厂",在常温常压下,将糖、秸秆、 CO₂、废塑料等可再生原料,转化为药品、疫苗、可降解塑料、航空燃油、人造肉、化妆品原料等高附加值 产品。 以精准地改良作物的性状,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产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 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 ...
明星基因疗法公司股价一夜暴跌40%,相关药物临床被暂停
第一财经· 2025-10-28 16:29
ATTR-CM这一罕见心脏病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规模的市场。 当地时间10月27日,美国明星基因疗法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股价暴跌超过40%。当天,该公司表 示,由于一名受试者出现严重肝损伤,已暂停两项基因疗法后期研究的给药和患者筛查,其中一项临床 针对一种罕见的心脏病。 一位免疫学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临床研究中,尤其是基因编辑细胞治疗领域的临床上,因安 全性问题暂停的研究不占少数,具体原因还要通过调查进一步进行分析,来判断对患者健康的损伤是因 为患者自身的原因,还是药物的原因,如果临床试验中反复出现类似的情况,那么可能药物管线会面临 较大的风险。" 针对中国ATTR-CM患者的特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介绍称,ATTR分为野生型和遗传 型,中国患者以遗传型为主,因此,遗传咨询和家系管理至关重要。他认为,目前基因沉默剂在ATTR 神经病变的Ⅲ期临床研究中的表现值得期待,此外,淀粉样纤维清除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也在不断推 进,未来有望为临床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和获益。 在Intellia暂停临床试验后,竞争对手BridgeBio Pharma股价大涨超过17%。目前,包括A ...
巴西大豆进口价创新高!农牧渔ETF(159275)微涨0.1%!机构:禽流感高发叠加引种受限或催化养殖链机会
新浪基金· 2025-10-27 10:05
农牧渔ETF市场表现 - 农牧渔ETF(159275)盘中价格微涨0.1%,成交额为199.89万元,基金规模为2.08亿元 [1] - 成份股中众兴菌业、晓鸣股份和生物股份涨幅领先,分别达4.76%、4.1%和3.16% [1] - 成份股中晨光生物、神农种业和獐子岛表现较弱,跌幅分别为2.78%、1.32%和1.27% [1] 行业供需与价格动态 - 10月中旬巴西大豆进口价格创历史性高位,国内近百家粮油企业暂停采购12月及明年1月船期大豆,涉及规模约800万吨 [1] - 生猪养殖行业供应持续放量,肥猪需求增加带动猪价上行,但养殖延续亏损,产能去化或加速 [2] - 海外禽流感频发,祖代鸡引种存不确定性,利好白羽鸡产业链价格 [2] 技术与育种进展 - 我国学者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活体移植手术,标志着生物技术在畜牧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1] - 种业关注生物育种扩面进度,转基因玉米推广及行业收并购动作 [2] - 国内祖代引种同比缩量29.1%,法国成唯一来源,需持续关注海外引种变化及自主育种机会 [1] 动物疫情与行业影响 - 全球进入禽流感高发季,2024/2025流感季家禽领域高致病性禽流感(HAPI)同比增61.5%,涉及49国,欧洲尤为严重 [1] - 法国提前提升禽流感警戒级别至"高级",或预示新一季传播节奏提前 [1] - 动保行业需求有望触底回升,新品上市提供增长动力 [2] 细分市场与指数构成 - 宠物内销延续较快增长,出口受关税扰动影响有限 [2] - 农牧渔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海大集团、新希望、梅花生物、大北农、圣农发展、生物股份、北大荒、隆平高科 [2]
Cibus (NasdaqCM:CBUS)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10-22 07:02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公司为Cibus (纳斯达克代码: CBUS),是一家专注于农业领域的基因编辑性状公司 [1][2] * 行业涉及农业科技、基因编辑、种子性状开发以及可持续成分(如生物香料) [4][10][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公司业务与使命** * 公司的核心使命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目标是让每一英亩土地更高效产出 [4] * 业务模式是性状授权并收取特许权使用费,每售出一袋种子或合作伙伴售出一袋种子,公司按每英亩每年收取特许权使用费 [6] * 专注于核心作物平台:油菜、水稻和大豆,开发针对杂草、病害和农艺性状的生产力性状 [5][9] **技术优势与市场机会** * 基因编辑不同于转基因技术,其优势在于更快的上市时间(12-15个月对比转基因的10年以上)、有利的监管环境以及可扩展性 [8][15][16] * 以水稻性状为例,每英亩每年可为公司带来30至50美元的特许权使用费净收入,即使在500万英亩的相对小市场,年特许权使用费也能超过2亿美元 [12][13] * 水稻作为全球第二大作物,拥有4.12亿英亩种植面积,公司已与印度AgVia集团签约,触及当地1.2亿英亩市场 [13] * 在油菜方面,针对菌核病抗性的性状预计每英亩可为公司带来10至15美元特许权使用费,在3000万英亩的可及市场中,年化特许权使用费超过3亿美元 [19] **商业化进展与产品管线** * 计划于2027年在拉丁美洲推出新型除草剂耐受性水稻性状,并于2027-2028年在拉丁美洲和美国推出除草剂耐受性状 [7][23] * 可持续成分业务方面,利用酵母平台生产生物基发酵生物香料产品,2025年已有名义收入,预计2026-2027年扩大 [10][24] * 公司拥有名为"快速性状开发系统"或"性状机器"的自动化平台,能在12-15个月内完成从精英种质资源编辑、测试到授权的全过程 [11][17] **监管环境** * 全球监管框架对基因编辑日益协调和有利,其产品与自然发生或传统育种产生的产品无法区分,因此能无缝整合进植物育种项目 [20][21] * 欧洲去年通过新法律,预计今年底形成最终文本,将为基因编辑打开1亿英亩的未开发市场 [21][22] 其他重要内容 **与转基因的区分及市场教育** * 公司强调基因编辑并非转基因,转基因是将外源基因转入作物,而基因编辑是对作物自身基因进行类似"拼写纠正" [15][16] * 公司投入大量精力教育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方,强调基因编辑与传统育种无异,且其益处(如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生产力)更易被认可 [25][26] **业务模式澄清** * 公司澄清其业务模式是向种子公司授权性状并收取特许权使用费,而非直接向农民销售种子,现代农民通常每年购买经过处理的优质种子 [29]
「e公司观察」种业掀起增资潮 “耐心资本”瞄准产业机会
证券时报网· 2025-10-21 22:36
行业资本动态 - 种业龙头企业密集启动增资扩股,涉及粮食作物和畜禽种业领域,苏垦农发、国投丰乐、隆平高科、温氏股份等公司参与,引入国投系资本、国家级种业基金、保险资本等长期资本[1] - 苏垦农发旗下江苏省种业集团计划募资10亿元人民币,国投丰乐定向发行募资不超过10.89亿元人民币,隆平高科核心子公司联创种业拟募资8亿元人民币,温氏股份子公司中芯种业合计募资23.3257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达100.57亿元人民币[1][2] - 非上市公司中国种子集团注册资本由9.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2.4亿元人民币[2] 公司具体举措 - 苏垦农发子公司通过减资后再增资扩股引入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及社会资本,旨在借助战略投资者资源推进种业板块战略落地[1] - 国投丰乐由控股股东国投种业全额认购定增股份,以夯实资本实力并聚焦种源技术攻关[1] - 隆平高科在完成中信农业12亿元人民币定增后,其子公司联创种业继续募资,并将半数募资投向转基因品种推广与育种创新[2] - 温氏股份子公司中芯种业引入广东省种业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广东省种业集团出资20亿元人民币[2] 资本运作特点与驱动因素 - 增资潮是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契合,随着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有序推进,打开了技术落地与市场扩容的空间[2] - 技术迭代的迫切性是核心驱动力,基因编辑、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研发的高投入、长周期特性亟需长期资本支持[3] - 本轮增资未改变控股权,控股股东通过全额认购确保企业战略连续性,子公司层面引入国有金融资本、国家级基金等“耐心资本”以优化股权结构并获得稳定支持[3] - 资本运作助力企业破解技术研发资金瓶颈,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并推动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加快市场整合[3] 战略影响与前景 - 资本有望推动技术加速发展,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注入动力,使具备持续研发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1][3] - 资本优势助力国内企业整合市场并拓展海外,例如隆平高科在整合水稻种子市场后进一步布局玉米、蔬菜种业及海外市场[3] - 种业振兴需要资本、技术、政策的长期协同,能够持续获得资本支持、深耕技术研发、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4]
港城大郑宗立:推动“DNA手术”向更安全、更高效方向发展
环球网资讯· 2025-10-17 10:41
项目与资金支持 - 由香港城市大学郑宗立副教授主持的治疗遗传性疾病的体内体细胞人类基因组编辑项目获得香港特区政府"产学研1+计划"的重点支持[1] - 该项目旨在将新型基因组编辑和工程交付载体转化为临床试验[1] - 郑宗立参与开发的GUIDE-seq方法成为全基因组范围内无偏倚分析CRISPR编辑效果的重要参考工具并助力美国FDA于2023年12月批准首个利用精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CRISPR疗法Casgevy[1] 技术平台与科研环境 - 香港城市大学在生物医学领域加大投入创立生物医学系为科研团队搭建优质平台并提供灵活的管理机制使创新想法能够快速落地[3] - 2022年以来生物医学系系主任黄聿教授为学系营造了自由且充满鼓励的科研环境[3] - 2016年底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香港设立刘鸣炜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借助该中心的前沿学术成果及港城大的国际化平台郑宗立得以在两校实验室开展研究获得从实验室空间到产学研合作的全方位支撑[4] "DNA手术"技术优势 - "DNA手术"通过精准体内基因编辑直接修复致病基因根源从源头上治疗疾病有望实现铲除病根颠覆了传统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治疗模式[5] - 技术采用三层精准构建编辑系统蛋白识别PAM DNA序列如同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向导RNA配对识别DNA相当于手机短信验证以及时间控制使基因手术刀在体内仅存续12至24小时便迅速降解以避免风险[5] - 最新采用的蛋白型基因手术刀快速起效无需转录和翻译并能迅速降解在目前的临床管线中未检测到脱靶现象[6] 递送技术与未来应用 - 创新性采用类病毒颗粒作为递送载体利用病毒外壳的天然侵染能力在移除内部遗传物质后装入编码基因手术刀的蛋白组分既保留了高效进入细胞的特性又避免了手术刀长期残留体内的安全隐患[6] - 当前面临大片段基因插入效率提升和神经细胞等难靶向组织递送等难题若攻克这些瓶颈技术可拓展至肿瘤领域如直接在患者体内T细胞中精准插入受体以及开发更精准高效的In vivo CAR/TCR-T疗法[6] 科研成果转化与临床进展 - 高校科研者与企业联合创始人的双重身份相辅相成高校提供理论与前沿技术储备企业为成果转化搭建落地场景协同推动科研与产业一体化发展[7] - 今年5月郑宗立团队开发的基因编辑药物成功注射入患者体内实现了研究成果真正用于治疗患者[7] - 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香港特区作为全球生物医药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枢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基因编辑技术推动DNA手术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