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
搜索文档
 张乐飞:乡村振兴成立农业产业基金的战略价值与实施路径
 搜狐财经· 2025-10-24 09:01
(一)精准定位:三级基金体系的协同作战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命题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施亟需突破传统资金配置模式。农业产业基金作 为连接金融资本与乡村实体的创新工具,其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破解"三农"融资困境,更在于重构城乡 要素流动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动能。 一、农业产业基金的战略价值重构 (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金融密码 传统金融体系下,农业项目因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常被社会资本视为"投资禁区"。农业产 业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重机制,有效化解这一矛盾。以贵州省农业农村基金为例,其通 过"基金+银行+担保"的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17亿元支持贵旺生物公司,推动食用菌产业形 成"生产区-加工区-孵化区"全链条,实现年产值增长5倍。这种资本重构不仅填补了农业投资的"市场失 灵"缺口,更通过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股权分红等多重收益。 (二)重塑农业产业生态的催化引擎 农业产业基金突破单一项目投资局限,着力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浙江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通过"母基金 +子基金"的立体架构,已形成覆盖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12个细分领域的投资矩阵。其投资 的 ...
 中国农业从“产品出口”转向“体系出海”
 新华网· 2025-10-20 16:37
 中国农产品出口战略升级 - 农产品出口朝品牌化、制成品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2] - 信丰县正大农业围绕赣南脐橙推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如脐橙酒、脐橙茶、脐橙片,并已出口至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韩国等地,未来计划进入日本、阿联酋市场[2] - 陕西瑞杰生态科技的“瑞雪”等优质苹果品种以高端礼盒形式出口,海外销量持续攀升[2]   农业机械出口强劲增长 - 今年上半年中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达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22.09个百分点[4] - 农业机械出口额为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4] - 中国一拖集团2024年外贸出口拖拉机近8000台,今年有望突破10000台[4]   农业科技与服务“走出去” - 中国一拖集团通过智能农机支撑智慧农业发展,在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4] - 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的多个生物育种大豆产品已获得南美国家政府的种植许可[4] - 农信数智集团构建数据驱动的全球智慧农业服务平台,通过生猪全产业链数智生态平台实现从养殖生产到供应链协同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6]   国内区域协同与数字化发展 - 本届农交会发布《津吉粤深化省际合作交流倡议》,旨在健全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6] - 农信数智集团致力于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融合,提供“软硬智一体”的数字化服务[6] - 中国农业出海实现从单一产品到体系化服务的创新跃升,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6]
 河南奋力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发展网· 2025-10-10 14:43
 战略规划与实施 - 河南省成立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组长”的省领导小组,已召开8次领导小组会议 [2] - 2024年8月印发《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衔接“十四五”与“十五五”目标 [2] -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等专项规划 [2]   绿色低碳发展 - 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23.5%和23.1% [3] -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7532万千瓦,占比51.4%,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 [3] - 铁路和水路货运占比分别提升至4.5%和7.3% [3]   产业动能转换与创新 - 国家生物育种中心投用,超硬材料、农机装备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 - 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累计分别突破1.3万家和2.9万家 [3]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较2020年翻两番 [3]   区域合作与基础设施 - 深化晋陕豫省际合作,浩吉铁路、运三高速公路、黄河公铁两用桥建成通车,162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 [3] - 深化鲁豫合作,济郑高铁、日兰高铁运营通车,22个铁路站直连青岛港、日照港 [3] - 与陕西、山西、山东3省高速公路省际出入口达到20个 [3]   对外开放与物流通道 - “四条丝绸之路”拓宽全球通道: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中欧班列”覆盖欧亚140余城;跨境电商链接200余国 [4] - 内河港口开通超40条集装箱航线 [4] - 推动郑州-吉隆坡“空中丝路”论坛,加速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4]   制造业转型升级 -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达77.76%,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87.2% [5] - 传统产业焕新,193个项目获“两新”国债支持,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超1200家,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达85.6% [5] - 新兴产业壮大,郑州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建成投产,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加快建设 [5]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较2020年分别提高2.4个和2.9个百分点 [5]   产业集聚与增长 - 产业园区贡献全省超90%工业增长 [5] - 郑州市信息服务业、下一代信息网络成功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5]   城乡发展与民生改善 - 沿黄地区城镇化率达66.65%,125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双城通办” [7] - 流域内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260个、惠及群众101.53万户 [7] - 流域内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570万亩,2024年粮食产量占全省66.58% [7] - 重点打造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涌现出卢氏香菇、洛宁苹果等富民品牌 [7] - 近五年沿黄地区新增城镇就业320万人,11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 [7] - 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养老服务设施县乡两级全覆盖 [7]
 Science:高彩霞/邱金龙合作开发植物体内快速定向进化技术——GRAPE
 生物世界· 2025-10-03 09: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高效培育 高产抗逆作物 新品种, 是 保障 粮食 安全 的重要策略 , 优异等位基因是作物 新品种培育 的核 心遗传基础,但现有基因资源已难以满足日益提升的育种需求。定向进化技术能在短时间内为目的基因赋 予改进的或全新的生物学功能,可快速地生成育种所需的优异等位基因,因而有望 成为突破 作物育种 遗 传资源 瓶颈 的有效途径。 目前, 微生物及动物细胞中 已建立多种 定向进化 系统,但这些系统 通 常 不 适用于植物基因 。 这是由 于 植物基因的功能 往往 依赖植物特有的 翻译后修饰、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调控网络,在非植物体系中 难以 维持天然 活性 。因此, 许多植物特异性基因 和功能 无法 在 异源系统 中有效 表征 。然而 , 当 前尚无 直接在 植物体内 实现 定向进化 的 系统。 2025 年 10 月 2 日,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高彩霞 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邱金 龙 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 题为: Engineered geminivirus replicons enable rapid in planta dir ...
 中信股份2025中期营收3688亿 科技引领高质量增长 风险指标持续优化
 智通财经· 2025-08-29 16:50
 财务业绩 - 上半年营业收入3,688亿元 净利润598亿元 归母净利润312亿元 [1] - 董事会建议派发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20元 同比增长5.3% 分红总额58.18亿元 [1]   科技创新布局 - 实施科技创新"磐石"行动 聚焦智能矿山重型装备 先进材料 金融科技 生物育种 轻量化技术 人工智能 特种机器人等优势领域 [1] - 建设"2+4+N"科创平台集群 包括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4个公司级科技创新中心 N个领域级研发中心 [1] - 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创中心统筹全球创新资源 围绕工业智能 具身智能 金融科技等领域强化攻关 [1]   技术应用成果 - 中信泰富特钢研发2200兆帕级桥梁缆索钢丝用钢 将用于世界最大跨度桥梁建设 [2] - 南钢集团联合华为打造垂直领域"元冶"钢铁大模型 构建20个AI应用场景试点 [2] - 华智生物"液相生物芯片在分子与智能育种中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2025年金砖国家解决方案大赛生物经济赛道一等奖 [2]   风险管控进展 - 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业务风险持续收敛 不良率较年初进一步下降 [2] - 中信澳矿土地受限问题诉讼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2023版项目开发建议书》获批 [2] - 新增重组盘活项目金额98亿元 [2]
 育种、牧海、强农机!三院士为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出谋划策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04:16
 行业概况 - 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701.21亿元 位居全国前列 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产量领先 [1]   农业机械制造 - 需加强中小型农业机械制造 明确以动力机械、水稻生产机械、蔬菜生产机械、水果生产机械为重点方向 [2][5] - 当前存在农机制造工业薄弱、企业数量少、产品档次低、缺乏知名品牌等问题 [5] - 建议通过揭榜挂帅、重点支持、省内选拔及省外引进等方式培育中小型农机企业 [5]   海洋牧场建设 - 广东管辖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陆域2.3倍) 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全国第一) 海洋GDP连续30年全国第一 [6] - 需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体系 包括海产品鲜活输运技术、保鲜技术及健康食品研发平台 [9] - 优质鱼类市场(如大西洋鲑鱼、石斑鱼)单种规模约20-30万吨 预计可扩展至50万吨 [9] - 种苗建设需兼顾近海种类(金鲳鱼、石斑鱼等)与深远海品种(三倍体牡蛎、金枪鱼等)开发 [9]   生物育种技术 - 广东种质资源保存量全国领先 超级稻、白羽肉鸡及水产育种成果显著 [10] - 需突破基因编辑工具、生物大数据解析、AI育种算法等"卡脖子"技术 [13] - 建议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资源 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大型表型组学平台 [13] - 通过"政府+科研+企业"机制推动品种研发推广 加强国际种业科技合作 [13]
 生物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 中国研发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
 中国新闻网· 2025-08-12 09:52
 核心科技突破 - 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生物技术(BT)与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理念,利用基因编辑重新设计作物花型,创制"机器人友好"的结构型雄性不育系 [1] - 成功研制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实现杂交育种和制种瓶颈的突破,大幅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1] - 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员领导的智能育种攻关团队完成,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 [1]   技术应用与评价 - 研究团队将智能育种机器人与从头驯化和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融合,首次打造"智能机器人育种工厂",实现优异品种的智能快速定制 [4] - 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系统应用于大豆,首次实现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为中国突破大豆杂交育种、提高单产提供新技术和装备 [4] - 期刊审稿人高度评价该项研究工作为"令人振奋的创新性突破",是通过BT+AI交叉融合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产业难题的典范,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3]   行业范式革新 - 研究团队开辟"BT筑基+AI赋能+机器人(Robot)劳作"的智能育种(BAR)模式,标志着中国率先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 [4] - 研究成果在生物育种范式革新方面展现出"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的重大应用前景,已实现商业化运行 [4] - 团队正将"育种-生产-采收-追溯"全产业链进行BT+AI融合,推进研发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2.0版,并拓展应用于不同作物,致力于保障粮食安全 [4]   发展里程碑 - 本项研究成果实现杂交育种制种从育种2.0时代跨越发展到育种5.0时代 [3] - 研究成果由跨学科团队共同攻关取得,既有基础理论突破,也在应用层面实现商业化运行 [4]
 海南将如何以全岛封关运作为契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海南日报· 2025-08-11 09:04
 全岛封关运作后的产业升级 - 全岛封关运作将提升开放水平 汇聚国内外优质要素资源 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1] - 海南将以封关运作为契机 夯实产业基础 实施"4532"发展战略 [1]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 - 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达67% 较5年前提升13.7个百分点 [2] - 旅游业将高标准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2] - 现代服务业通过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拓展新型贸易服务半径至东南亚等区域 [2] -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 生物医药 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 [2] -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将提供"新奇特优"热带果蔬丰富国内市场 [2]   五向图强战略 - 向种图强:打造世界一流生物育种专区 推动海南种子走向世界 [3] - 向海图强:发展深海科技 目标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3] - 向天图强:利用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展火箭链 卫星链 数据链和"航天+"产业 [3] - 向绿图强:建设"海南低碳岛" 降低产品服务碳足迹提升国际竞争力 [3] - 向数图强:发展国际数据中心和AI大模型 把握科技革命机遇 [3]   三大消费领域 - 打造离岛免税"金字招牌" 提升免税品性价比 [4] - 建设博鳌乐城"医疗特区" 提供全球优质医疗资源 [4] - 培育"留学海南"品牌 提供高水平国际教育 [4]   双岛建设目标 - 建设人才荟萃之岛 加快开放合作汇聚四方英才 [5] - 建设技术创新之岛 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 [5]
 深圳无田却“育种”: 生物科技焕新农业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8-01 05:32
 深圳生物育种行业突破 - 深圳在生物育种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包括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育种,形成"基础—应用—产业化"完整链条 [1][2][3][4][5][6]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挖掘出耐盐关键基因STG5,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可在含盐量10‰的土地上生长 [2] - 唐晓艳团队培育出"洁田稻",对除草剂抗性是传统品种的10—15倍,研发的"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将不育系培育周期从5—10年缩短至3年 [3]   水稻育种创新 - 商连光团队的水稻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被国外研究参照,耐盐碱水稻技术有望改造中国3000万亩沿海盐碱地 [2] - 唐晓艳团队"洁田稻"配套除草剂使用一次即可控制杂草,"洁田小麦"已在河北推广 [3] - 华大万物与云南大学合作培育"多年生稻23"实现"种一次收三年",大幅减少耕种成本 [4]   智慧育种技术 - 华大万物开发全基因组大数据智慧育种系统CropGS-Hub,成为育种者的"智能助手" [4] - 华大万物开发沙漠改造技术,通过植物纤维粘合剂与沙子混合使不毛之地具备保水保肥能力 [4]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张春芝团队培育出仅为芝麻1/6大小的马铃薯种子,改变传统块茎种植模式 [5]   基因编辑前沿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围墙,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 [6] - 朱健康团队在番茄中提升GABA含量5倍,改良水稻、小麦淀粉降低升糖指数,增加鲜食玉米甜味不增卡路里 [6] - 朱健康团队成果获我国首张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6]   产业生态建设 - 深圳2004年建立国家超级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2007年华大基因落户 [8] - 深圳采取"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模式,科研既瞄准国家需求又对接产业痛点 [9] - 政策吸引唐晓艳、朱健康、商连光、张春芝等顶尖人才团队 [8]
 深圳无田却“育种”:生物科技焕新农业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8-01 02:34
 深圳生物育种行业突破   - 深圳在缺乏农业耕地背景下形成生物育种产业集群,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结合改变中国农业格局,涉及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1][8]   - 政策引导与创新生态是核心支撑,深圳比国家层面早8年布局生物育种,吸引华大基因、朱健康团队等龙头机构[8][9]     水稻育种技术突破   - 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被国际研究参照,并挖掘耐盐基因STG5,使水稻可在含盐量10‰土地生长(普通水稻耐受上限0.3%),潜在改造中国3000万亩盐碱地[2]   - 唐晓艳团队培育抗除草剂水稻"洁田稻",ALS基因突变使抗性达传统品种10—15倍,配套除草剂可基本消除杂草,其"广三系"杂交技术将不育系培育周期从5—10年缩短至3年[3]     智慧育种与马铃薯革命   - 华大万物开发全基因组大数据智慧育种系统CropGS-Hub,实现基因与性状精准关联,培育"多年生稻23"实现种一次收三年,并探索沙漠改造技术[4]   - 张春芝团队突破马铃薯四倍体育种难题,通过二倍体诱导技术培育芝麻1/6大小的种子,新品种含丰富胡萝卜素且抗氧化,当前产量为传统60%—80%[5]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以上,获国内首张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并改良番茄GABA含量(提升5倍)、低升糖指数水稻等[6][7]     产学研联动模式   - 深圳形成"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机制,如唐晓艳团队获政府经费与技术授权收入,华大万物市场化运作,朱健康团队通过产业化合作推广成果[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