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设计育种

搜索文档
深圳无田却“育种”: 生物科技焕新农业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8-01 05:32
深圳生物育种行业突破 - 深圳在生物育种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包括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育种,形成"基础—应用—产业化"完整链条 [1][2][3][4][5][6]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挖掘出耐盐关键基因STG5,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可在含盐量10‰的土地上生长 [2] - 唐晓艳团队培育出"洁田稻",对除草剂抗性是传统品种的10—15倍,研发的"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将不育系培育周期从5—10年缩短至3年 [3] 水稻育种创新 - 商连光团队的水稻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被国外研究参照,耐盐碱水稻技术有望改造中国3000万亩沿海盐碱地 [2] - 唐晓艳团队"洁田稻"配套除草剂使用一次即可控制杂草,"洁田小麦"已在河北推广 [3] - 华大万物与云南大学合作培育"多年生稻23"实现"种一次收三年",大幅减少耕种成本 [4] 智慧育种技术 - 华大万物开发全基因组大数据智慧育种系统CropGS-Hub,成为育种者的"智能助手" [4] - 华大万物开发沙漠改造技术,通过植物纤维粘合剂与沙子混合使不毛之地具备保水保肥能力 [4]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张春芝团队培育出仅为芝麻1/6大小的马铃薯种子,改变传统块茎种植模式 [5] 基因编辑前沿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围墙,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 [6] - 朱健康团队在番茄中提升GABA含量5倍,改良水稻、小麦淀粉降低升糖指数,增加鲜食玉米甜味不增卡路里 [6] - 朱健康团队成果获我国首张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6] 产业生态建设 - 深圳2004年建立国家超级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2007年华大基因落户 [8] - 深圳采取"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模式,科研既瞄准国家需求又对接产业痛点 [9] - 政策吸引唐晓艳、朱健康、商连光、张春芝等顶尖人才团队 [8]
中国农业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8 12:09
植物免疫受体研究突破 - 研究首次系统证明通过共递送感受型与辅助型NLR免疫受体可打破"受限的分类学功能"(RTF)瓶颈,实现远缘植物间免疫信号通路重建[2][3] - 该发现为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提供新策略,并为多物种分子设计育种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4] 跨物种抗病机制应用 - 通过共表达茄科传感型NLR基因及NRC型辅助基因,使茄科NLR在水稻、大豆和拟南芥中发挥功能[6] - 辣椒Bs2与NRC基因共转移至水稻后,成功赋予对Xoc病原体的抗性,且不影响基础农艺性状[7][8] 核心科学发现 - 茄科NLR在非菊类植物中的功能激活需依赖对应NRC辅助蛋白共递送[11] - 转基因水稻中Bs2-NRC复合系统通过寡聚化形成信号复合体激活免疫响应[11] - 携带Bs2-NRC的水稻在未受病原侵染时,田间适应性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11] 技术实现路径 - 大豆原生质体和拟南芥中,少花龙葵Rpi-amr1/Rpi-amr3及辣椒Bs2与NRC共表达可响应同源效应子[7] - 水稻通过外源Bs2-NRC系统获得对保守效应子AvrBs2的识别能力,填补原有抗性基因空白[7][11]
隆平高科(000998) - 000998隆平高科业绩说明会、路演活动信息20250428
2025-04-29 20:10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 年公司在种业市场整体承压下,国内各板块稳健发展,巴西销量基本持平,市场份额稳定在 20%左右 [3] -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5.66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4 亿元,国内业务逆势稳健增长,实现营收 54 亿元,归母净利润 5.4 亿元 [3] - 2024 年国内水稻营收在 2023 年增长 36%基础上又增长 13%,突破 20 亿元;国内玉米营收超 21 亿元,联创种业营业收入超 16 亿元;国外巴西玉米营业收入超 31 亿元 [3] 隆平巴西相关情况 发展情况 - 自 2017 年底并购后,7 年实现销量规模跨越式增长,但利润业绩波动大 [3] - 在巴西玉米种业市场位居前三,与排名第二的科迪华差距较小,旗下品牌市场与影响力处于行业前列 [3] - 构建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拥有领先实验室,建有 5 个核心育种站,具备可持续品种产出能力,组建合理育种家团队,全基因组预测育种技术准确率超 90%,预计 1 - 2 年有一批新品种推向市场 [3][4] - 在高粱市场潜力大,过去五年巴西高粱种植面积增长 80%,未来 10 年预计有 30%以上增长空间,大豆、水稻等作物也有发展潜能,已投资建设南美规模领先种子生产线 [4] 盈利能力提升举措与进度 - 利用国内运营管理能力优势,明确聚焦“2 + 2”作物战略,以玉米和高粱为主业,兼顾大豆和水稻拓展 [5] - 市场布局上,重点聚焦巴西、中国及非洲部分市场,其他区域通过出口合作补充盈利 [5] - 开展“种子 + 增值”业务模式,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展农化产品销售、粮食易货贸易等增值服务 [5] - 优化科研与产品策略,聚焦主要增长市场,投入资源开发全球领先产品并优化流程 [5] - 持续降本增效,抓好控费降本 [6] 形势预期 - 巴西《未来燃料法案》将使乙醇产量从每年 350 亿升扩大至 500 亿升,玉米成为主要原料,全国 26 个酒精加工厂,在建 24 个,玉米消耗量大幅攀升,畜牧业发展也刺激玉米需求,预计年底玉米价格小幅上涨 [7] - 隆平巴西将把握机遇,深化“玉米 + 高粱”核心作物战略,运营状况预计显著优于去年 [7] 公司管理举措 汇兑管理 - 2025 年 3 月初巴西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实际贷款利率超 16% [8] - 公司通过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获取 16 亿元人民币贷款,跨境置贷给巴西子公司,综合贷款利率年化 2.9% [9] - 2025 年将采用套保工具对人民币跨境直贷进行锁汇,消除汇率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 [9] 降本增效 - 国内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遵循“自下而上、三上三下”审核流程,优化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减少管理层级,降低人力成本,严格执行差旅等费用政策,2024 年国内公司管理费用同比减少 2290 万元 [9] - 财务费用方面,通过统筹优化贷款结构、加强资金归集管理、引进贷款利率招投标模式,2024 年度利息费用降低超 2000 万元,实现管理费用率和财务成本逐年下降 [10] 水稻业务情况 变革举措 - 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实现量价齐升 [10] - 构建系统化能力,涵盖科研、品种开发、营销体系及团队管理等环节 [11] - 打造适应现代种业市场的营销模式,紧跟新媒体和渠道多样化趋势 [11] - 抓住低镉等绿色品种的科研和运作,打造战略市场成长点 [11] 未来规划 - 内研外引加快品种研发,抓住绿色高产、优质高产品种推广机遇 [11] - 通过并购整合扩大利润和营收增长,水稻产业将持续增长 [11] 中巴合作 - 促进国内与巴西团队深度合作,推进“两隆融合”,统一经营理念 [11] 国内玉米业务情况 研发和销售团队架构 - 研发团队以隆平高科玉米种业研究院为核心,整合联创种业、安徽隆平、甘肃隆平,河北巡天、湖北惠民、云南宣晟作为补充,甘肃隆平承接巴西资源材料 [11] - 销售体系采取分品种、分渠道精细化运营策略,联创种业以五大主品牌为核心,实施“5 + 10”战略,拓展品牌矩阵 [11] 联创种业规划 - 制定三年发展战略,目标是稳定基本盘、实现小幅增长,培育五大新增长点 [12] - 生物育种技术产品创新突破,全国审定转基因玉米品种 161 个,联创种业拥有 10 个,近三年转基因品种示范推广市场占有率保持前列,基因编辑技术获 T1、T2、T3 载体,预计明年商业化应用,分子设计育种项目缩短育种周期至 5 - 6 年 [13] - 市场区域拓展与产品优化,开拓北方早熟及极早熟玉米市场,推广联创第三代大单品 [14] - 战略并购与产业链延伸,并购生态区互补企业,整合资源,拓宽产品线,纳入小麦、花生、大豆等作物 [14] 玉米品种研发方向 - 综合考虑抗逆性与耐密性,抗逆性是关键,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可增产,我国玉米平均种植密度约 4000 株/亩,部分区域增加 1000 - 2000 株/亩可提高产量 [16] - 提升品种耐密性,推广耐密品种可在灾害年份实现丰收 [16] - 适配机械化,品种需具备脱水快、含水量低、抗倒伏特性 [16] - 推进转基因技术应用,转基因品种在抗虫、耐除草剂方面优势显著,推广面积有望快速增长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