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电网韧性减灾大脑

搜索文档
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4-27 08:14
韧性城市建设背景与政策导向 - 韧性城市指受灾害冲击后能快速恢复的城市系统,强调综合响应能力,覆盖硬件设施和软件体系[2] - 国家政策明确2030年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目标,要求数字化改造基础设施[1][4] - 2024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作用[4] - 国务院2023年行动计划要求将韧性建设与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结合[4] 中国韧性城市发展阶段与成效 - **理念引进阶段(2015年前)**:通过"安全社区"等项目探索,汶川地震等灾害推动理念研究[3] - **实践探索阶段(2015-2020)**:合肥启动首个韧性城市规划项目,北京上海将韧性纳入总规,黄石德阳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3] - **全面发展阶段(2020年后)**:北京出台首个省级韧性城市规划,形成"1+X+N"治理体系[5] - 北京2024年汛期降雨偏多60%仍平稳度汛,深圳2023年极端暴雨后12小时恢复秩序[5][6] - 中国经验国际化:中德合作低碳韧性城市规划项目覆盖亚太4国,世行合作项目构建全球评估体系[6] 新型基础设施赋能韧性建设 - 传统设施短板:排水系统仅抗1-3年一遇降雨,桥梁40%服役超20年且智能监测不足[7] - 数字技术应用:AI提升灾害预警精度,数字孪生优化应急推演,构建全周期防护体系[8] - 浙江实践: - 开发全国首个韧性防灾大模型,灾前24小时预测准确率达96%[9] - 国网浙江建立"韧性减灾大脑",覆盖7.4万千米电网线路,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链条管理[10][11] 国际经验借鉴 - **体制创新**:纽约设韧性建设办公室,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设首席韧性官[13] - **法律保障**:纽约发布3部韧性规划,东京制定防灾专项规划,欧盟将气候韧性纳入法定框架[13] - **数字治理**:伦敦数据存储中心、纽约洪水映射器等工具实现风险实时监测[14] - **特色策略**: - 东京耗资30亿美元建6.3公里地下防洪通道[15] - 巴黎"15分钟城市"规划提升服务可及性[15] - 巴塞罗那设350个气候避难所覆盖90%风险居民[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