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建设

搜索文档
智慧、绿色、韧性: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取经”中国城市治理之道
新华网· 2025-07-08 21:58
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载体,城市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开展对外开放合作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正在天津召开的"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上,来自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代表们会聚一堂,深入探讨智慧、绿色、韧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 路径,"取经"中国城市治理之道。 "上海合作组织各国的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更是塑造未来日常议程的地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市长艾别克·朱努沙利耶夫说。 题:智慧、绿色、韧性: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取经"中国城市治理之道 "天津作为中国领先的创新与开放型城市之一,积极推进数字化与'智慧'解决方案,助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杜尚别市议员帕尔维娜·涅马托 娃表示,"天津在数字化管理、可持续交通与智能系统等领域的经验,可以被许多上合国家的城市所借鉴。" 此外,上海合作组织把能源转型作为开展合作的优先方向之一,绿色发展已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合作的新亮点。 天津港的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以其高效、智能、绿色的运营模式,成为中国港口转型升级的标杆之一。"码头电力的来源是通过我们的风机, 还有分布式光伏发电,能够满足码头全年生产作业的用电需求。"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冯淼说。 " ...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答南都:参与搜救对废墟安全性提供精准分析
南方都市报· 2025-06-12 22:48
科研与应急实践转化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涛指出,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建造抗震房屋,而对地震后废墟的构成和力学特征研究存在空白,这已成为新的科研方向[1] - 现场救援工作目前依赖经验判断,缺乏客观数据支撑,需要便携式监测设备实时评估废墟稳定性以提升安全性分析精度[1] 抗震技术研发与应用 - 王涛团队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研发了新型试验手段,揭示房屋倒塌机理,并开发多种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方法,成功应用于老旧住宅加固等重大工程[2] - 研究聚焦材料、构件及结构体系,通过提升房屋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和优化破坏模式来降低地震倒塌风险[2] 地震救援与科研反哺 - 作为中国救援队结构专家,王涛参与2023年土耳其地震救援,通过评估废墟安全性为救援方案提供依据,保障行动顺利开展[2] - 现场救援经验可反哺科研,例如通过观察梁柱破坏程度预判剩余承载力,指导破拆作业并优化防护措施[3] 行业使命与发展方向 - 行业当前核心目标是建设"震不倒的房屋",需结合现场实践与科研突破,从灾害应对转向韧性城市构建[3]
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4-27 08:14
近年来,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复杂多样,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 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提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 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 关问题进行研讨。 我国城市综合响应能力显著提高 什么是韧性城市?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数智防灾的探索与创新实践 翟国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韧性城市一般是指当受到 灾害或事故的冲击时,不仅不会因受到致命的破坏而瘫痪,而且能够快速恢复的城市。其内涵从单纯的 防灾减灾应对能力,发展为强调城市系统的综合响应能力,具有稳健性、可恢复性、适应性等特征。韧 性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空间范围上覆盖区域、城市、社区等,不仅包括道路、管网等基 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还包含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生态等软件建设,覆盖灾前、灾中、灾后等各个 阶段。韧性城市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
新城建让城市更有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4-27 05:52
城镇化发展 - 2024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4350万人,城镇化率67%,预计5年内将提升至接近70% [1] -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1] - 城镇化向高质量转型推动社会对健康、安全、宜居城市的需求显著增加 [1] 城市风险特征 - 气候变化、科技革命与城市内部人口、产业变化叠加,导致风险呈现跨地域、跨层级、多空间复合影响特征 [1] - 城市高密度人口与经济活动的聚集特性使安全风险直接关联群众生命财产利益 [1] 经济与科技基础 - 截至2024年中国内地GDP万亿城市达27座,形成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2] -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2024年11月国家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科技赋能、数据驱动的建设方向 [3] - 新型基础设施通过物联感知设备与城市生命线工程实现风险动态预警与协同处置 [3] - 新城建需协同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推动治理模式创新 [4] 韧性系统构建 - 城市韧性需整合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管理韧性与技术韧性四大维度 [4] - 新城建需统筹人员、治理体系与技术因素进行系统设计 [4] 安全发展要求 - 新型基础设施需确保技术安全与质量管控,实施全周期风险管理 [5] - 科技进步伴随风险复杂度上升,需强化规划建设阶段的风险意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