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湖南花鼓戏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 | 湖湘文化的DNA就印在这样的地方小戏里
央视网· 2025-05-14 12:11
湖南花鼓戏的历史与传承 - 湖南花鼓戏源于田间地头的歌舞,早期以"一旦一丑"的地花鼓形式流传,历经200余年传承创新 [1] - 2008年湖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符号 [5] -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杜美霜13岁开始接触花鼓戏,现年过花甲仍每年参加"送戏下乡"演出超百场 [3] 艺术特色与表现形式 - 音乐曲调以曲牌联缀体为主,辅以板式变化,表演手段丰富多样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5] - 传统剧目主要反映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等民间生活内容 [5] - 表演善于突出人物内心矛盾与无奈,如杜美霜的演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3] 现代传播与创新 - 通过"戏曲+旅游"文旅融合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9] - 保护中心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覆盖中小学至大学阶段 [7] - 在直播平台吸引来自8-9个国家的海外粉丝,部分外国爱好者表示希望来华学习戏曲化妆 [7] 创新发展路径 - 在守正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地方小调等多元元素以扩大受众面 [9] - 从乡间小戏发展为能演绎生活百态与经典故事的成熟剧种,并成功走向国际 [1][5]
文化中国行丨从田间地头唱到非遗名录的湖南花鼓戏 如今花开正好
央视新闻· 2025-05-14 10:33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 湖南花鼓戏源于田间地头的歌舞,早期以"一旦一丑"的地花鼓形式流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优美动人的曲调 [1] - 表演手段丰富多样,生动活泼,音乐曲调属于曲牌联缀体,辅以板式变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歌舞风格 [5] - 传统剧目以反映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等民间生活内容为主 [5]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 2008年湖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符号 [7] - 非遗传承人杜美霜每年参加"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超过百场,致力于花鼓戏的传承与普及 [3] - 花鼓戏保护中心从小学到大学开展戏曲文化传承教育,并通过直播平台吸引来自八九个国家的粉丝 [7] 湖南花鼓戏的创新与融合 - 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将地方小调融入唱腔,使其多元化以吸引更多人 [11] - 近年来"戏曲+旅游"的文旅融合模式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发展了戏曲,更带动了地方经济 [9] - 湖南花鼓戏已走出国门,国际粉丝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7]
湖南航空开展“湘遇非遗之湘当有戏”主题航班
中国民航网· 2025-05-10 15:19
文化传播创新 - 湖南航空在A67293(长沙-丽江)航班上举办"湘遇非遗之湘当有戏"主题活动 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花鼓戏引入万米高空客舱 [1] - 活动通过客舱场景改造与互动体验设计 实现旅客对湖湘戏曲的沉浸式感受 强化公司作为湖湘文化传播者的品牌定位 [1] - 乘务员王艺蓓 孟胜通过专业戏曲训练 从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艺术家处系统学习历史 唱腔及表演技巧 确保非遗原真性 [3][5] 服务体验升级 - 航班平飞阶段客舱转化为"移动戏台" 乘务员表演《刘海砍樵》经典唱段"比古调" 带动旅客参与非遗知识问答与即兴学戏环节 [6] - 旅客反馈显示 文化主题航班将枯燥航程转化为文化之旅 提升服务体验差异化竞争力 [6] - 公司持续整合臭豆腐 《浏阳河》音乐等湖湘文化元素 构建系统性空中文化传播体系 [8] 战略规划延伸 - 湖南航空定位为"湖湘文化传播者" 计划未来推出系列湘遇非遗主题航班 将传统艺术编织进民航服务场景 [8] - 通过"空中湖湘文化名片"打造 强化本土航空公司差异化品牌认知 拓展文化传播与商业运营结合的新模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