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

搜索文档
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举行决赛
杭州日报· 2025-07-31 10:36
赛事概况 - 2025年"新松人才"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决赛于7月27日—29日在浙江胜利剧院举行 [1] - 大赛以"青春戏曲"为主题 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承办 浙演·浙江胜利剧院协办 [1] - 赛事吸引了全省43家专业院团及5所艺术院校的401位青年演员参与 [1] - 经过初赛 复赛遴选 45位选手进入决赛 [1] 参赛情况 - 决赛选手来自昆剧 京剧 越剧 婺剧等传统大剧种 以及宁海平调 新昌调腔 湖剧 瓯剧 绍剧等地方戏种 [1] - 比赛分为综合文戏组 综合武戏组和越剧组三个组别 [1] - 多位"00后"演员闯入决赛 如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演员吴心怡 赛前每天坚持排练 [2] 评委与评价 - 评委阵容包括翁国生 林为林 蔡浙飞 陈美兰 方汝将等"梅花奖"名家及省内外戏曲专家 [2] - 评委从唱腔韵味 身段功法 表演张力 角色塑造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判 现场打分 即时亮分 [2] - 评委翁国生指出 部分往届选手进步明显 同时涌现出一批表现超越年龄的年轻演员 [2] 赛事意义 - 比赛展示了浙江"戏曲大省"的深厚底蕴 [1] - 赛事承载了浙江戏曲薪火相传的使命 [1] - 通过不同剧种和组别的竞技 呈现"百花齐放"的梨园胜景 [1]
潜心授艺 古剧焕新(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哈哈腔传承现状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哈腔在河北沧州青县得到系统性传承,传习所由代表性传承人刘宗发于2012年创建,承担表演和教学双重职能 [2] - 哈哈腔起源于明末清初,以生活化题材和独特唱腔为特色,快唱时字字清晰,慢唱时连贯流畅 [2]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沧州地区曾有百余个哈哈腔剧团,演出时观众爆满并录音保存,显示当时群众基础深厚 [3] 传承挑战与保护措施 - 传统口授方式导致唱词遗失严重,出现"唱白""唱串"现象,部分词句永久失传 [3] - 刘宗发通过10年走访老艺人,抢救25个剧目并续写5个剧目,如《杨二舍化缘》经完善后获得戏迷高度认可 [4][3] - 整理后的印刷剧本成为标准化教材,显著提升学员学习效率 [5] 商业化运营与成果 - 采取"以企养戏"模式,通过电器厂收入每年投入10-20万元用于服装设备采购及公益演出 [5] - 传习所累计培养超百名学员,其中30余人具备登台能力,学员剧目《游花园》获沧州市艺术展演一等奖 [5] - 剧团与戏剧协会形成组织化运作体系,实现剧本挖掘、教学、演出的完整产业链 [4][5]
文化中国行丨从田间地头唱到非遗名录的湖南花鼓戏 如今花开正好
央视新闻· 2025-05-14 10:33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 湖南花鼓戏源于田间地头的歌舞,早期以"一旦一丑"的地花鼓形式流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优美动人的曲调 [1] - 表演手段丰富多样,生动活泼,音乐曲调属于曲牌联缀体,辅以板式变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歌舞风格 [5] - 传统剧目以反映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等民间生活内容为主 [5]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 2008年湖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符号 [7] - 非遗传承人杜美霜每年参加"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超过百场,致力于花鼓戏的传承与普及 [3] - 花鼓戏保护中心从小学到大学开展戏曲文化传承教育,并通过直播平台吸引来自八九个国家的粉丝 [7] 湖南花鼓戏的创新与融合 - 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将地方小调融入唱腔,使其多元化以吸引更多人 [11] - 近年来"戏曲+旅游"的文旅融合模式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发展了戏曲,更带动了地方经济 [9] - 湖南花鼓戏已走出国门,国际粉丝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7]
辽宁戏曲选新苗拆门槛、敞大门、广撒帖——让“素人”盛放成朵朵“小梅花”
辽宁日报· 2025-04-30 09:42
活动概况 - 第29届辽宁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以"童心传薪火 梅香满辽沈"为主题 由辽宁省文联 阜新市委宣传部 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 [2] - 活动首次采用省市联办模式 将举办地设在阜新煤矿工人文化宫 打破以往仅在省城举办的惯例 [2] - 共征集117个参赛作品 较上届翻倍 涵盖京剧 评剧 昆曲 黄梅戏等多个剧种 选手年龄跨度6-16岁 [3][5] 赛制创新 - 首次全面开放个人报名通道 47个自荐作品中14位业余组选手获"小梅花"称号 打破传统组织推荐机制 [2][3] - 采用"现场评审+展演"双轨制 国家级戏曲名家组成评审团进行两轮遴选 实现边比赛边点评 [2] - 设置室外广场与室内场景化舞台结合的展演形式 增强观众互动体验感 [2] 名家互动 - 评审团包括冯玉萍 马佳等梅花奖得主及"中国青年第一武生"郝士超等顶尖艺术家 [4] - 12岁选手张祖瑞表演《林冲夜奔》后获郝士超亲自指导 形成"大梅花带小梅花"的传承场景 [5] - 77岁评剧表演艺术家宫静携7岁学生同台演出《穆桂英挂帅》 展现跨代际艺术传承 [6] 艺术创新 -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专业组表演戏曲联唱《梅花朵朵戏韵扬》 融合现代编曲与传统唱腔 [6] - 总导演邵迎华强调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融合 通过全民参与模式打破圈层壁垒 [6] - 铁岭圣慧少儿京剧班15名学员展示腿功 毯子功 成为现场反响最热烈的素人团体 [5] 社会影响 - 梅花奖得主马佳评价活动"平台很高" 建议增加举办频次以扩大覆盖面 [7] - 76岁京剧教师姚庭儒通过朋友圈获知赛事 带领学生首次参赛即引发关注 [5] - 活动通过微信群等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报名信息 触达沈阳等地戏曲爱好者群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