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滴滴海外出行APP
icon
搜索文档
滴滴又在日本发力,但逻辑变了
36氪· 2025-10-30 08:38
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战略演变 - 互联网公司出海初期普遍采取激进扩张策略,试图复制国内成功模式,但遭遇挫折后转向务实,回归寻找种子用户的创业阶段 [1] - 滴滴在日本市场的运营逻辑变化是典型案例,从2019年与软银合作大举进攻,到发现行不通后重新调整策略 [1] - 美团与滴滴在南美洲的业务冲突反映了企业在海外增量市场面临的挑战,市场看似诱人但实际开拓并不顺畅 [1] 滴滴日本市场具体策略与挑战 - 滴滴2025年在日本明显加速市场布局,广告覆盖范围从热门城市扩展到仙台等非热门城市空港 [1] - 日本街头印有DIDI广告的出租车数量激增,与当地巨头GO形成强势抗衡 [1] - 滴滴打通国内与国际版APP,中国用户无需下载国际版即可在日本使用,提升中国游客使用便捷度 [2] 日本网约车市场特殊性 - 日本网约车商业逻辑无法复制中国模式,因其建立在原有出租车体系之上,本质是出租车叫车系统 [4] - 日本本地出租车保护体系顽固,无法打掉原有体系让更多车辆成为运营车辆,导致国内运营经验失效 [4] - 价格优势无法凸显,线上线下均按打表价格结算,如札幌市区到新千岁机场滴滴预估价880元,实际结算980元 [4] - 日本是轨道交通国家,打车价格昂贵,用户偏好公共交通,出租车司机年龄偏大且对新事物接受度低 [5] - 日本出租车支付方式落后,很多仅支持刷卡和现金,不支持流行的Suica或PayPay [5] 滴滴海外业务调整与机遇 - APP打通后,海量中国游客成为种子用户,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赴日旅游798万人次,同比增长60% [7] - 中国游客在本地人使用率不足情况下提供订单保底,每人使用一次即可产生近千万订单 [11] - 滴滴海外出行已覆盖12个国家超1000个城市,重点解决语言障碍,支持中英文输入和实时翻译 [8] - 支持支付宝、微信预付车费并自动计算汇率,可通过发送照片帮助司机定位 [8] 互联网出海行业洞察 - 服务型互联网企业出海比产品型企业更难,需根据各市场调整整个运营逻辑 [9] - Grab在东南亚成功实现外卖+网约车二合一,得益于当地两轮车市场的特殊性 [9] - 提供平台服务的互联网企业最值钱的是运营,运营本身就是产品 [10] - 拼多多Temu在北美最早也是从华人群体开始使用后逐步扩大 [11] - 抖音变种Tiktok是唯一能一个产品打天下的案例,贩卖流量与贩卖产品服务存在本质区别 [12] - 腾讯和字节跳动持有中国互联网最好的出海资源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