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值

搜索文档
热度值真正应该被讨论的是什么
36氪· 2025-08-05 08:28
行业现状与热度值争议 - 暑期档剧集集中上线推动国产剧市场小高潮,热度值指标重回公众视野[1] - 观剧实感与平台热榜出现反差现象,引发对热度值作用机制的讨论[1] - 行业结构重塑与观众偏好分化背景下,热度值需被重新理解为多元评价体系的一部分而非简单排名工具[1] 热度值机制演变 - 热度值代表行业从单一播放量逻辑转向复合评估机制,2018年由爱奇艺首创以解决播放量注水问题[2] - 热度值整合传播声量、互动活跃、口碑表现、观众黏性等多维度,构建内容影响力模型[2] - 平台间热度值算法差异显著:腾讯视频热度值约等于爱奇艺3倍,优酷破万门槛较低[13][14] 热度值驱动类型案例 - **内容驱动型**:《朝雪录》弹幕互动量突破2亿,云合市占率峰值32.4%,依靠口碑与忠实受众实现长尾效应[4][17] - **外部引流型**:《凡人修仙传》凭借IP改编与顶流主演(杨洋)实现高开热度与破圈效应[6] - **受众结构差异型**:《六姊妹》(CVB收视冠军)与《南来北往》因成熟观众偏好电视端观看,平台热度表现平稳[9] 热度值局限性 - 垂直题材作品(如《雁回时》《无忧渡》)通过高互动表现获得突出热度值,但有效播放量不占优[11] - 文化价值型内容(如《我的阿勒泰》豆瓣8.9分、白玉兰获奖)难以被热度值完全衡量[11] - 热度值反映核心圈层强反馈而非全民平均温度,需结合题材、观众构成综合评估[4][11] 热度值的行业功能 - 平台视角:作为资源分配风向标与内容质量中台工具[16] - 创作者视角:提供观众反馈可视化窗口以调优内容策略[16] - 用户视角:充当跨圈层作品发现的社交提示与筛选入口[16] - 长期价值:激发《朝雪录》式自传播良性循环,同时认可《人生若如初见》类作品的文化沉淀意义[17] 热度值体系发展方向 - 行业需将热度值视为多元生态的起点,而非终极答案,避免单一"热即好"标准[19] - 平台应推动热度值回归内容本质,聚焦作品本身讨论以促进行业公平[19]
数字之外,重新认识热度值的价值
36氪· 2025-08-05 07:46
热度值成为剧集评估新标准 - 平台热度值取代播放量成为衡量剧集市场表现的主流坐标 基于海量用户行为和多维度综合评估用户对内容的整体反馈指数 [5] - 热度值计算模型涵盖观看行为、站内互动、弹幕评论、角色喜好等全链路用户行为 不再只统计播放量 [12] - 爱奇艺2018年9月率先取消播放量前台展示 转向用户行为反馈为核心的复合型数据指标体系 [10] 暑期档剧集热度表现 - 爱奇艺《临江仙》热度峰值达10008 《朝雪录》热度值冲至10365 实现古装剧二度破万 [5] - 优酷《以法之名》热度值达10427 《凡人修仙传》开播三日即破万 [5] - 多剧集弹幕总互动量破2亿 最高市占率超30%并维持多日 [7] 热度值体现的剧集类型差异 - 《朝雪录》无大流量主演和大IP改编 依靠81%第三集续看率实现口碑自驱式破圈 [14] - 《凡人修仙传》凭借男频大IP改编和强工业化特效 开播三日破万并连续多日站内热度第一 [17] - 《仙台有树》《千朵桃花一世开》属于长尾效应型剧集 热度值体系能有效感知慢热优质内容 [17] - 《雁回时》《无忧渡》角色导向强 弹幕二创活跃 热度值能拆解角色引发的情绪反馈 [19] - 《南来北往》等剧在电视端收视率持续领先 平台数据系统可推导不同终端用户群画像 [20] 平台热度值标准差异 - 腾讯视频热度值约等于爱奇艺3倍 爱奇艺10000热度对应腾讯30000热度 [24][25] - 优酷热度值可换算为爱奇艺热度值×0.9 优酷破万剧数量年均可达两位数 [24][25] - 各平台热度值计算逻辑未公开 但用户已形成经验型换算认知 [23][25] 热度值体系行业影响 - 热度值重塑多种好内容共存的生态结构 使不同类型剧集能找到适配目标受众 [12] - 爱奇艺以热度值区间建立剧集分层体系 涵盖130余部作品 从爆款剧到口碑剧均有覆盖 [29] - 热度值成为观众、行业、创作者共同讨论的公开语言 推动内容评估秩序更新换代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