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配送车辆

搜索文档
道交法修订列入议程,自动驾驶如何驶入法律轨道?
环球网资讯· 2025-06-12 16:48
自动驾驶立法进展 -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列入审议议程,核心解决"无驾驶人"场景法律规制问题 [2][3] - 立法进程从"技术驱动"转向"制度引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开展自动驾驶汽车、物流配送车、无人清扫车等多场景试点 [2] - 现行道交法以"人控车"为基础,需重构法律关系以适配人工智能取代人类驾驶主体的新形态 [3] 法律框架调整方向 - 学者建议以"有无驾驶人"作为分类标准,精准匹配技术标准与法律责任 [3] - 立法技术选择需论证:在道交法中新增独立章节或仅设指导性条文,后者可能为未来专门制定《自动驾驶汽车法》预留空间 [4] - 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法》等法律形成衔接,构建协同立法体系 [5]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 责任划分遵循"支配说"(控制方担责)和"受益说"(运营获益方担责)原则 [7][8] - 完全自动驾驶阶段事故按产品质量责任追究生产者或运营商责任,安全员操控阶段则适用传统机动车过错责任 [6] - 保险制度可沿用交强险与商业险并行模式,但需提高保费并设计适配自动驾驶风险的新险种 [7] 监管机制设计 - 提出三重治理机制:系统/整车双重安全准入、运营主体资质审查、统一监管平台智能化管理 [9] - 借鉴德国"保有人"和英国"无负责用户运营者"概念,本土化采用车辆所有人/管理人作为责任主体 [8] - 自动驾驶数据需具备便利性、准确性、不可篡改性"三性",作为责任划分依据 [10] 跨领域法律协同 - 需联动修订《民法典》《产品质量法》《刑法》等,应对算法安全、数据安全等新挑战 [11] - 道交法应聚焦车辆准入、通行规则等前端管理,刑事责任与民事程序由其他法律专项规定 [11] - 建议采用"前端快速定责+后端专业追责"的分阶段处理模式,保障技术正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