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代工业系统与劳动实践
icon
搜索文档
高校劳动教育“应有何为”
中国青年报· 2025-10-13 11:33
课程设置与定位 - 课程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名为“现代工业系统与劳动实践”,共3个学分,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开设 [4] - 该课程首次开课于2024年夏季,2023级学生是第二批参与者 [1] - 课程设计走“产教融合”路线,旨在通过专业课程设置更好地汇集教学资源并确保教学质量 [9] 课程目标与核心理念 - 课程核心观点是劳动教育需“自找苦吃”,但吃苦是教学内容而非目的,旨在通过农业劳动、工业劳动等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1] - 课程目标之一是弥补高校劳动教育的局限,避免简单化、形式化,并充分反映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复杂性 [4] - 课程旨在让学生走出书斋,建立对劳动过程的感性认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社会化大生产,深化理性认识 [4][5] 课程结构与内容 - 课程时长3周,包含理论学习、劳动实践和企业参观调研三大部分 [6] - 理论学习部分包括4讲内容,涵盖工业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工业系统构成、制造业基本类型及安全教育等 [6] - 劳动实践部分要求学生被分配到车间一线具体岗位,进行为期一周的生产劳动,与工人同工作 [6][7] - 企业参观调研穿插于课程中,联系了北京、沈阳、邯郸等地多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包括轻工业、重工业、国企和民企 [8] 教学实践与学生反馈 - 2024年师生在东北某重工业企业进行劳动实践,学生被分配到4个车间的不同岗位,去年实践地点为邯郸一家啤酒企业 [7] - 学生反馈通过车间劳动对理论问题有了更具体体会,例如对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区别、技术进步影响劳动过程等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 [6][8] - 学生通过课程认识到现实生产的复杂性,例如企业会综合考虑固定资产投入、人力成本及稳定性来决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1] 劳动教育体系与发展 - 该课程是清华大学劳动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学生在大一暑假还需参加“耕读-劳动教育”课,先农后工,形成循序渐进的体系 [8] - 高校劳动教育应区别于中小学,利用高校与产业的强联系,通过更专业的劳动实践给学生更深刻的认识 [10] - 课程被视为一种探索,正在吸取意见不断调整,例如有建议称劳动实践环节时间可更长以更深刻体会工业劳动过程 [11]
高校劳动教育“应有何为” 清华马院探索劳动教育必修课
中国青年报· 2025-10-13 07:11
课程设置与目标 - 清华大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开设名为“现代工业系统与劳动实践”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于2024年夏季首次开课,2023级学生是第二批参与者 [1] - 课程设计为3个学分,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开设,旨在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走出书斋、沾上泥土汗水,建立对物质生产领域的感性认识 [2] - 课程主讲教师指出,高校劳动教育应区别于中小学,需用更专业的劳动实践给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并走“产教融合”路线 [10] 课程内容与结构 - 课程时长为3周,包含理论学习、劳动实践和企业参观调研三大部分 [6] - 理论学习部分由教师在校内讲授4讲,内容涵盖工业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工业系统构成、制造业基本类型及安全教育 [6] - 劳动实践部分要求师生分配到车间一线具体岗位,进行为期一周的生产实践,例如今年在东北某重工业企业,去年在邯郸一家啤酒企业 [7] - 企业参观调研部分联系了北京、沈阳、邯郸的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包括轻工业、重工业、国企和民企,以建立对工业体系的全面印象 [7] 教学成果与学生反馈 - 学生通过课程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有了更具体的体会,例如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区别、技术进步对劳动过程的影响等 [6] - 有学生被分配到设备分公司的“滚轮组装”岗位,亲身体验到工人师傅一上午可完成100多个部件组装,而自己仅能完成几十个 [7] - 学生在与企业工人交流后,对“踏实干事”的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并通过劳动实践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团结氛围 [7][9] - 课程促使学生关注现实产业问题,例如有学生的调研报告关注自动化技术与劳动替代的复杂性,认识到企业会综合考虑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力成本稳定性 [10] 课程挑战与发展 - 课程助教坦言,尽管有清华大学品牌,但联系各地多种类型和规模的工业企业进行对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0] - 课程仍在探索和调整中,例如有学生建议延长劳动实践环节的时间,以更深刻地体会工业劳动过程 [10] - 学院院长指出,高校劳动教育存在深度不足、专业性不足、不成体系的情况,需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中国田野”,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