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桐
搜索文档
郑州和成都开展植物交换 引进了74个新品种
中国新闻网· 2025-11-26 11:31
郑州和成都开展植物交换 引进了74个新品种 中新网郑州11月26日电 (经晓佳 裴其娟 魏滢)河南郑州植物园26消息,近日该园与成都市植物园完成植 物交换工作,成功引进74个植物新品种,其中包括珙桐、南方红豆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进一步丰富了 中原地区的植物种质资源。 郑州植物园作为集植物学、园艺学、生态学、环境学知识普及和生物多样性资源迁地保育为一体的重要 基地,有"中原地区植物基因库"之称。成都市植物园为四川省首家植物园,是国家芙蓉种质资源库、西 南木本花卉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省级野生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基地。 2024年以来,郑州植物园积极参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通过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ICCBG)逐步开 展与杭州植物园等国内植物园的种质资源交换,让这座"植物基因库"的家底愈发丰厚。 在本次交换中,郑州植物园从成都市植物园引进了74种植物材料,包括30种种苗和44种种子。引进品种 中不乏珍稀保护植物,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宝华玉兰、川黄檗, 以及岷江百合、太行菊、四川黄栌等特色物种。同时,郑州植物园向成都提供了陕甘花楸、橐吾等42种 植物种苗,实现了植物资源的双向流动与优势 ...
“祝福祖国”花篮亮相天安门广场 亮点揭秘
央视网· 2025-09-23 07:28
花篮组装过程 - 吊装工作由两辆吊车同时作业完成 将直径12米 总重60吨的篮盘固定在篮肚上[1] - 吊装准备工作至完成历时近3小时 需确保篮盘与篮体紧密结合[3] - 吊装合龙过程中四面观赏面均需工作人员监控 保持角度无变化[3] 花篮设计规格 - 篮体高度达16米 篮内包含18种寓意美好的花卉[5] - 采用196枝大型花及上百枝填充花 通过3D扫描定位技术确定焦点花与轮廓花位置[7] - 篮体南侧书写"祝福祖国 1949-2025" 北侧书写"欢度国庆 1949-2025"[5] 花卉材料创新 - 首次将月季作为焦点花寓意和平希望 向日葵象征自由幸福[5] - 新增10只和平鸽动物元素以三种姿态呈现 成为年度新亮点[5] - 选用鸢尾 翠菊 珙桐等新型花叶植物材料 推动大型花艺造型工艺创新[5] 工艺技术应用 - 根据设计图纸对照花卉原型进行色彩确认 优化仿真度表现工艺[7] - 持续应用3D扫描定位技术提升大型花艺造型的精确度与观赏效果[7]
“绿色情书!”极危物种跨越百年归来
新华网· 2025-08-03 23:24
濒危物种保护与科研突破 - 科研人员将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幼苗成功移栽至云南蒙自天坑60余米深的原生境,实现该物种百年后重返自然家园的突破[1] - 大花石蝴蝶于1895年被英国植物学家发现后一度消失,2021年中国科考队重新发现并突破性培育出数百株幼苗,2025年6月完成野外移栽[2]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作为国家级设施,截至2024年底保存2.7万种、33万份种质资源,规模居亚洲第一[2] 种质资源库的战略价值 - 该种质库长期保存植物种子、DNA、微生物等资源,保藏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被定位为国家核心战略资源[3] - "十四五"期间新增采集4186种、66572份资源,支撑被子植物、两栖动物研究及水稻、羊肚菌等物种培育[8] - 资源库技术同时应用于抗逆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10] 生态保护与科研创新 - 高黎贡山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首次记录红鬣羚、云猫等物种,发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新物种[10] - 保护区从1983年成立至今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其保护模式被视作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典范[7][10] - 社区实现从狩猎到生态观鸟产业的转型,形成"五星级"观鸟基地与封山育林协同发展模式[8] 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 - 种质库运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科技手段,使大花石蝴蝶等濒危物种实现从实验室繁育到野外回归的全链条保护[2][10] - 新技术应用推动极小种群监测(如喜马拉雅铠兰、滇桐)与新物种发现,形成科研保护闭环[10] - 资源库大科学装置为物种抢救性繁育提供平台,实现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的系统性保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