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基汽车涂装解决方案
icon
搜索文档
陶氏、科思创、赢创、杜邦、霍尼韦尔,密集签约!
DT新材料· 2025-11-11 00:03
进博会新材料领域合作亮点 - 陶氏、科思创、赢创、杜邦、霍尼韦尔等公司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宣布多项签约合作[2] - 合作涉及汽车涂料、合成革、聚氨酯、POE、硅橡胶、聚芳醚酮、催化剂、吸附剂等领域[2] - 针对中国消费市场急需的绿色和可持续解决方案成为签约最大亮点,生物基和回收成为焦点[2] 科思创合作动态 - 科思创与立邦达成战略合作,聚焦汽车与工业涂料两大方向[3] - 合作围绕汽车原厂涂装、零部件、修补漆及卷钢、工程机械、风电光伏等应用场景,在低碳材料开发、技术创新、能效提升、VOC减排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3] - 双方在2022年进博会曾发布一款突破性生物基汽车涂装解决方案,此次合作标志着已构建覆盖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方位低碳涂装体系[3] 杜邦合作动态 - 杜邦与安姆科聚焦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及医疗包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4] - 合作致力于实现医疗包装的绿色生产与循环利用,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4] - Tyvek® 特卫强®材料凭借良好透气性、耐用性、防霉性等优势,应用于药品与营养保健产品干燥剂包的外层材料[4] 汉高与霍尼韦尔合作动态 - 汉高与大同中车煤化有限公司合作,聚焦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及零部件制造需求,在粘合剂、密封、减振降噪、防火阻燃及轻量化材料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展开深度协同[5] - 霍尼韦尔与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在催化剂、吸附剂等相关产品及服务领域深化合作[5] - 霍尼韦尔与中国石油就UOP系列催化剂、吸附剂和关键设备以及售后服务等达成合作,助力中国石油的炼化一体化建设[5] - 霍尼韦尔与国家能源集团物资有限公司签署异丙苯-苯酚丙酮装置的专利许可授权和工程设计合同,相关技术将应用于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5] 赢创合作动态 - 赢创与榆林高新科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榆林赢创融合科创中心,聚焦精细化工与新材料产业链,围绕催化剂开发制备与回收、煤化工低碳工艺等重点方向[6] - 赢创与旭川化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发更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合成革产品,聚焦单组分及双组分脂肪族无溶剂聚氨酯合成技术[7] - 赢创与厚新健投携手多方共同在中国设立创新基金晋江厚新,专注投资于中国市场,重点布局生物基解决方案、能源转型与循环经济等可持续话题[9] - 赢创与河北亚东化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高性能与可持续的聚氨酯解决方案,响应不同应用领域对聚氨酯泡沫快速迭代的需求[10] 中国合成革与聚氨酯市场 - 中国合成革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合成革生产与消费国[8] - 环保法规日益严格以及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关注提升,为环保型合成革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8] - 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及消费区域,中国是其中的关键驱动力[10] - 在国家'双碳'目标、绿色消费趋势和终端市场差异化需求推动下,中国聚氨酯行业正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10] 陶氏公司合作动态 - 陶氏公司与3M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合作聚焦推动压敏工业,包括有机硅压敏胶带、离型材料以及硅橡胶方面的业务发展,并探索绿色材料和环境保护的合作形式[12] - 陶氏公司与浙江鹏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围绕"聚芳醚酮分子结构为主链+有机硅特性融合",在特种工程塑料和涂料领域开展深度协作[13] - 陶氏公司与苏州瑞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依托陶氏公司EVOAIR™聚烯烃弹性体(POE)人造革解决方案,打造汽车内饰一体化产品系列[13] - 陶氏公司与青岛青禾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合作聚焦于可持续的包装树脂(包括生物基、机械回收及化学回收聚乙烯PE)的采购与应用[14] - 陶氏公司与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理解备忘录,共同推动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助力行业加速可持续转型[15] - 陶氏近年推出全球首个建筑幕墙用硅酮密封胶碳中和有机硅服务,有助于提升建筑外立面长期性能与安全性,并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减少碳排放[16] Carbontech新能源碳材料与电池大会 - Carbontech新能源碳材料与电池大会以"新能源碳材料技术制备与电池产业应用"为核心主题[18] - 大会系统探讨碳材料在多孔炭、硅碳负极、快充石墨负极、导电添加剂、硬碳负极及新型纳米碳材料等前沿方向的研发进展与产业化路径[18] - 中国航发、奥威科技、广汽埃安、天能电池、鹏辉能源、孚能科技、瑞浦兰钧、海四达、OCSiAl、超威、圣泉等企业已确认演讲[18] - 报告主题涵盖钢离子混合型电容储能技术、化学发泡构筑微纳结构三维石墨烯基材料、高品质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开发、多孔碳与硅碳负极进展、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创新等[21][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