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竹编
icon
搜索文档
晶采观察丨青春力量 赋能新征程
央广网· 2025-07-05 11:18
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 -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由"90后"王兴兴创办的宇树科技推出,机器人产品展现中国智造实力 [2] - 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 [3] - 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超过50% [3] 青年在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领域的贡献 - "95后"新农人华梦丽扎根农村,致力于带动更多年轻人在乡村发展 [2][3] -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将传统竹编手艺与现代时尚结合,带领赤水竹编产品走出大山并在进博会等大型展会亮相 [2] 新兴职业中的青年力量 - 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无人机飞手等新兴职业 [3] - 青年人才为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注入"年轻力",成为驱动中国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3] 青年在科研领域的成就 - 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推动理论突破和成果转化 [4] - "实验室的灯亮着,中国芯就有光"体现了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4]
五位文化和旅游行业基层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09
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 - 文化和旅游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感受艺术魅力,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绽放新光彩 [1] - 2024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游客参观接待量达到1020万人次 [1] - 红色文化讲解员通过1.2万余场讲解、600余场宣讲传递信仰之火 [1] 文化馆和艺术普及 - 东莞市文化馆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全年365天开放,提供演出、展览、才艺学习等服务 [2] - 文化馆的责任是普及艺术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市民艺术素养 [2] - 舞蹈演员通过作品如《只此青绿》展现传统文化,观众对文艺要求越来越高 [2] 旅游行业和导游角色 - 导游通过生动讲解历史细节和非遗手作,传播中国故事和文化 [3] - 导游不仅分享祖国山河人文之美,也代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3] - 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通过竹编产品带动当地就业,108人固定就业、200多人灵活就业 [3][4] 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 - 赤水竹编从传统手艺发展为特色产业,成立公司并打造品牌 [3] - 竹编非遗展示基地和工坊建成,推动产业和市场发展 [4] - 非遗传承人希望竹编能牵起产业、市场和老百姓之手,实现更好发展 [4]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5 22:47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入民众生活[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国潮、国风、国货成为新消费热点[4] - 游客需求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更关注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5] 文化创新与传播模式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中央厨房"模式,通过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域,线上平台提供超1000种文化产品实现精准配送[3] - 红色旅游采用沉浸式讲解技术(如《心中的红岩》项目),显著提升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感知度[4] - 舞蹈剧目《只此青绿》等引发"跨城追剧"现象,汉服观众群体扩大显示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潜力[5] 非遗产业化实践 - 赤水竹编通过"非遗+设计"模式与清华美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6] - 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架构,形成竹编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的乡村振兴路径[6] - 开发"吃用赏玩"全链条竹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研学线路实现非遗价值多元化转化[6] 文旅服务升级 - 导游角色转型为"文化翻译官",通过故事化讲解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5] - 文化馆服务强调个性化定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与精品内容供给(如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3] - 博物馆利用情景再现技术增强参观体验,使历史事件获得当代情感共鸣[4]
从竹编手包到爆款潮玩,非遗如何紧跟市场与潮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2:34
文旅+非遗模式发展 - "文旅+非遗"模式受到游客广泛喜爱 竹编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审美结合形成新消费趋势 [1][2] - 赤水竹编传承近四百年历史 从生活用具发展为工艺品/实用品/收藏品 形成完整产业链 [2] - 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 年营收达2000万元 带动108人固定就业和200多人灵活就业 [3][5] 非遗产业化创新 - 竹编产业建成非遗展示基地/工坊 开发研学线路 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 实现"非遗+旅游"融合 [5] - 东莞将国家级非遗"千角灯"转化为3D金属拼图潮玩 通过国际机场免税店渠道全球销售 [5] - 推出《潮涌鱼歌》等非遗主题说唱音乐 打造粤港澳非遗墟市等沉浸式消费场景 [6] 市场需求变化 - 游客需求从观光转向文化深度体验 导游角色转变为"文化翻译官" 推动非遗故事化传播 [2] - 竹编产品通过20余家企业合作对接一线市场 形成"吃竹用竹赏竹玩竹"全链条消费 [5] - 潮玩产业通过制造美学输出传统文化 鸿福桥市集等场景实现"可玩可感可消费"转化 [6]
5位文旅行业基层代表分享履职故事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来自文旅行业的5位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 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主题分享经历和体会。 广东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打拼奋斗的梦想之城。1999年,黄晓丽背着行囊来到东 莞,从镇街文化站做起,在广场上教广场舞、主持文艺晚会。如今,她成为了东莞市文化馆馆长:"25年 来,我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情,就是用文化温暖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 谈及当前的"旅游热",曹震认为,现在的游客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更想深入探寻背后的 文化。很多游客把导游比喻成文化的翻译官,能够把看似晦涩的历史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作为 新时代的导游,要坚持守正创新,让导游服务尽可能呈现出本土特色、时代特色,更加从容自信地讲好 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为赤水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介绍了赤水竹 编产品走出大山的经历。"我们形成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竹编产业规模化发 展,也建成了竹编非遗展示基地、展示中心及非遗工坊,带动当地108人固定就业、200多人灵活就 ...
湖北“双轴”文旅新画卷亮相北京消博会
搜狐财经· 2025-06-24 14:01
展会概况 - 2025年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以"文旅同行、美好生活"为主题,吸引全球500余家参展商 [2] -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携8个市州文旅部门及近40家重点文旅企业参展 [2] - 展会参展商数量达505家,同比增长38% [4] - 吸引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26个城市参展,同比增长4% [4] - 三天到场观众10.3万人次,同比增长40% [4] 湖北展区特色 - 湖北展区以"双轴舞动荆楚 共绘文旅新篇"为主题 [2] - 创新性设计"神武峡"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轴与"赤黄红"荆楚文化旅游轴 [2] - "神武峡"轴串联鄂西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等世界级自然文化地标及12处国家5A级景区 [2] - "赤黄红"轴覆盖鄂东南荆州、咸宁、武汉、红安,连接洪湖、三国赤壁古战场、黄鹤楼等历史人文胜迹 [2] - 展陈运用巨型卷轴曲面延展设计,地面镜面与发光灯带构成流动水纹 [2] 展区内容与活动 - 设置"荆楚风物集"展示长江江豚玩偶、黄鹤楼光影冰箱贴、武当山文创等特色文创及地标优品 [3] - 主题展演区通过高清视频、精美图片及线路展板推介湖北文旅资源 [3] - 主题洽谈区重点向国际买家解读湖北文旅"五个一"金名片战略 [3] - 推介"神武峡""赤黄红""赛博武汉"等新线路 [3] - 融合湖北十大避暑胜地及双轴地标的艺术地图装置成为网红打卡点 [3] 暑期文旅产品 - 展区采用清新蓝绿色系视觉设计 [3] - 推出"探秘神农架・生态避暑行"及"十大避暑主题线路" [3] - 推介涵盖避暑游、漂流游、研学游、亲子游等8大暑期特色产品 [3] 展会成果 - 湖北展团有效提升了"知音湖北"品牌影响力 [4] - 为拓展文旅市场注入新动能 [4]
高质量发展看海关|破“竹”而出,这项千年非遗如何从小小村落走向全球?
央视网· 2025-06-23 11:52
竹艺村概况 - 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是首批天府旅游名村 以竹林和田野环绕形成独特景观 外围地理面积中竹林和田野各占一半 [1] - 村名源于标志性竹编技艺 拥有2000多年历史 经历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 包含15大类800多个花色品种 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竹制品出口表现 - 2025年前5个月四川竹制品出口额达463.5万元 同比增长29.7% [3] - 成都海关通过碳足迹核算服务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绿色生产要求 助力竹编产品打开国际市场 [3] 非遗传承与国际影响力 - 竹编产品通过海关指导快速走向全球 代表性作品"平安扣"作为国礼走出国门 [5] - 地标建筑"竹里"获2017年"艾特奖"最佳文化空间设计奖 "熊猫抱竹"盖碗等作品亮相2025年大阪世博会 [5] - 通过开拓海外市场激发经济效益 实现从工艺到工业的转型 为非遗传承提供新方案 [5]
看见乡村新“潮”流丨“汇丰宜居乡村计划——潮州乡村振兴项目”纪录片发布
第一财经· 2025-06-21 06:26
乡村振兴项目背景 -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资助启动"汇丰宜居乡村计划——潮州乡村振兴项目",联合潮州市各级乡村振兴部门及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以东明村、溪西村、李工坑村为试点 [1] - 项目目标为挖掘特色资源、培育本土人才、支持产业发展,采用"陪伴式赋能"模式破解"有资源无转化"困境 [1] - 2022年4月1日启动,通过政企社合作探索乡村振兴综合体系示范村建设模式 [7] 产业转型与创新 - 东明村成立思远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发竹编文创产品(如灯笼、平安扣),联动周边村落规划采茶制茶研学活动,2025年梅花节期间实现月营收2万元 [2][4] - 李工坑村建立制茶中心和茶农合作社,推广"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150多户茶农学习炒茶温控技术,升级茶叶包装与生态种植 [2][4] - 溪西村孵化电商人才,培育带货新农人助力农产品销售 [4] 运营模式与成效 - 采用"赋能不包办"理念:东明村村民自主运营竹编研学基地,李工坑村村民主导特色文旅路线开发 [4] - 合作社将年营收5%设为公益金用于村集体公共事务,形成经济与情感双重纽带 [4] - 项目示范效应扩展至周边地区,联合政府推出"筑梦乡野"创业支持计划吸引返乡人才 [6] 社会效益与生态建设 - 东明村基础设施升级带动年轻人返乡创业,直播带货、研学运营等新业态激活人气 [5] - 李工坑村将畲族文化融入茶叶品牌,实现"生态资源→产业价值"转化 [6] - 形成"产业增收+人才汇聚+文化传承+生态宜居"的综合发展体系 [7]
文化新观察丨1.1万余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5-06-17 03:14
非遗工坊发展现状 - 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覆盖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 [1] - 非遗工坊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推动非遗产品如竹编、银器、绣品等转型为时尚包、国潮服饰,融入现代生活并吸引国际市场 [1] 政策支持与产业整合 -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将工坊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2] - 18个省份出台非遗工坊管理文件,浙江、河南等省通过"非遗薪火行动"等计划引入高校、企业资源,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参与"模式 [2] - 云南建水等地通过工坊建设发展紫陶产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2] 地方产业案例 - 浙江萧山"萝卜干"非遗工坊连接4万农户,2024年产值达3亿元 [3] - 河北曲阳定瓷和石雕产业带动10万人就业,石雕年均产值约150亿元 [3] - 河南许昌霍庄村社火道具生产涵盖30大类200多个品种,春节期间销售额超1000万元 [8] 人才培养与创新模式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近4000人,第六批新增942人 [5] - 全国200余所院校参与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累计培训超20万人次,形成"培训一个,带动一片"效应 [5] - 海南五指山、云南剑川等地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成立黎锦、木雕公司等 [5] - 贵州黔西非遗工坊建立108个苗绣微工坊,通过"三送"服务模式带动妇女就业 [7] 消费与文旅融合 - 2025年"非遗购物月"一季度销售额超200亿元,5700余家工坊参与春节促销 [8] -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登上巴黎时装周,推动非遗国际化 [8] - 四川崇州、贵州雷山等地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竹艺村""银匠村"2024年国庆接待游客21.28万人次 [10] 社会效益与创新路径 - 全国4300余家非遗工坊建在村里,通过"工坊+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就地就业 [7] - 非遗工坊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 [7] - 非遗与文旅融合形成"主客共享"模式,推动文化兴、产业旺、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成果 [10]
年轻一代非遗人正将传统技艺带向更广阔的舞台 创造更大价值
央视网· 2025-06-15 14:54
非遗传承与创新 - 青年传承人成为非遗保护和创新的生力军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1] - 道明竹编年轻传承人张定娟通过创新设计 将竹编技艺应用于香薰、耳环、团扇等产品 近一个月营收超10万元 [1] -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传承人郑依霏将传统生产车间改造为"活态博物馆" 免费开放 推动绫绢文化推广 [3] -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显示 青年传承人将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结合 成为关注热点 [5] 非遗产品商业化 - 非遗产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侗品源合作社2024年经营收入超1800万元 带动1200多人就业 [9] - 云南楚雄彝绣产品2023年产值达11.3亿元 年均增长率超12% 6万名绣娘建档 1700余种传统纹样完成版权登记 [11] - 山东曹县汉服产业2024年销售额突破120亿元 占据全国市场50%份额 产品销往10余个国家和地区 [13] 非遗消费市场表现 - 非遗节主会场现场销售额达1604.51万元 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809个 品牌IP授权签约36个项目 总额3.5亿元 [13] - 非遗产品从传统绣片按斤称发展为高定服饰论件卖 彝绣纹样走进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 [11] - 汉服产品加入仿螺钿工艺、仿点翠工艺 吸引消费者试穿 推动市场增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