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波雷达

搜索文档
智驾拐点或已到来 智能网联汽车投融资并购对接活动举行
深圳商报· 2025-07-25 00:56
行业动态 - 深圳举办"星耀鹏城"20+8产业沙龙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投融资并购对接 活动吸引120余家机构参与包括政府部门、上市公司、科创企业及投资机构[1] - 活动重点关注自动驾驶国际标准落地与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同时发布《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技术图谱与创新50企业名单》[1] 深圳产业优势 - 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形成"立法先行、场景驱动 生态共建"的领先优势 已进入全市域开放、全车型覆盖、全场景应用新阶段[1] - 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利持有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专利公开量全国第二[1] - 重点优势技术集中在汽车芯片、算法和操作系统领域 技术创新热点聚焦软件开发、HUD、超声波雷达、ADAS及毫米波雷达[1] 国际比较 - 智能驾驶时代中国具有显著优势 相比日本在车路协同领域的长期积累和美国早期技术启动但立法滞后的情况[1] - 日本在高速公路车路协同技术积累达三十年 美国2005年启动智能网联技术但立法进展缓慢[1] 企业参与 - 华砺智行董事长指出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发展趋势最为乐观[1] - 深交所分享产业投融资数据与并购重组服务 华为、比亚迪、深城交等龙头企业参与深度对话[1]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辅助驾驶的AI进化论:站在能力代际跃升的历史转折点
国海证券· 2025-07-22 19: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辅助驾驶行业“推荐”评级 [1][8][1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辅助驾驶行业现状是平均水平提升、技术路线收敛,车企难差异化,向高级别跃迁时细分安全功能待提升,人机交互边界模糊带来商业化落地焦虑和安全隐患 [5] - 建立辅助驾驶能力研究框架,从企业组织战略、技术能力、消费者感知三个维度梳理全栈自研主机厂辅助驾驶能力及潜力 [6][7][111] - 大算力芯片上车元年,世界模型持续优化,辅助驾驶行业能力迎来迭代拐点,头部厂商解决方案逐步完善,车企展开战略合作推动智能化渗透率普及,供应链格局显现,国内供应商向软硬件一体化发展 [8][110][1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前言:辅助驾驶技术进展及研究框架构建 - 全栈自研主机厂发展进程:介绍特斯拉、小鹏、华为、理想、蔚来、小米等车企辅助驾驶研发进展、硬件配置、车型发布等情况 [11][15][28] - 第三方解决方案玩家格局:车企与头部智驾厂商合作可节省成本、抢占市场,Momenta、元戎启行、地平线等厂商端到端方案推进有节奏且合作覆盖广泛 [45][46] - 构建辅助驾驶技术研究框架:从企业经营、技术能力、用户感知三个维度衡量辅助驾驶能力,分析各车企研发投入、战略重心、传感器方案、算力、模型等情况 [48][49][50] 维度一:企业组织和战略 - 辅助驾驶战略布局:研发方向从早期模块化分工向端到端融合、全域架构与跨域协同发展,车企动态调整团队架构与研发重心 [53][54][55] - 辅助驾驶研发投入:2022 - 2024年技术驱动型企业研发费用普遍高于15%,规模效应型企业随销量增长费率降低,小米集团2021 - 2023年研发费用率逐步攀升 [60] 维度二:技术能力三要素 - 传感器、算力、模型 - 传感器:技术降本与规模量产推动多感知方案并行,形成“数据输入 - 算法进化 - 硬件适配”正向循环,国产厂商在传感器供应链格局中份额稳步提升 [64][66][67] - 算力军备赛:云端智算中心肩负模型训练等任务,头部车企建立EFLOPS级超算中心,车端驾驶域控芯片向大算力化跃迁,国产芯片2025年集中量产 [75][78][85] - 车云模型:技术路径收敛,架构由决策规划模型化向模块化端到端发展,引入多模态数据信息,世界模型运用数据驱动提升类人化决策能力 [7][111] 维度三:消费者感知 - 辅助驾驶功能表现能力 - 驾驶辅助功能:“车位到车位”功能融合行车与泊车功能,实现全场景连续驾驶目标,各车企相关功能不断迭代升级 [97][98][105] - 安全辅助功能:AEB性能边界优化,车辆避撞方式与车速有关,蔚来等车企安全辅助功能不断提升 [99][103][105] - 消费者感知力:辅助驾驶产品标签化,成为新车卖点,各车企驾驶及安全辅助功能落地进程有差异 [105]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车企研发及功能落地进展,如特斯拉、小鹏、鸿蒙智行合作车企、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米集团;以及头部第三方解决方案供应商,如Momenta、元戎启行 [8][111] - 建议关注供应链国内供应商,如速腾聚创、禾赛科技、舜宇光学科技、联创电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知行科技、地平线机器人、黑芝麻智能等 [8][111]
最高补贴1.2万元 支付立减 河南省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补贴正式上线
河南日报· 2025-07-22 08:55
政策内容 - 河南省民政厅联合多部门印发《河南省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实施方案》,面向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每房补贴上限为1.2万元 [1] - 补贴活动坚持"自愿改造、因需施改、按房施补"原则,重点围绕6个方面(地面和门改造、卧室改造、如厕洗浴设备改造、厨房设备改造、物理环境改造和智能辅助产品)的29类产品 [1] - 补贴产品包括地面防滑贴、防滑垫、适老可升降灶台、床边护栏或抓杆、毫米波雷达睡眠监测仪、理疗电烤灯等 [1] 申请流程 - 老年人或其代理人可通过云闪付APP申请补贴资格码,需上传身份证、住房证明等材料 [2] - 县(区)级民政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资格审核 [2] - 消费者选购产品后向商家出示"申购资格码",结算时享受扣除优惠后实际消费金额立减30%的补贴 [2] - 补贴额度每月清零,未使用部分可次月再次领用 [2] 执行细则 - 每名老年人仅能为一处房产申请补贴 [2] - 补贴按照"先到先得"原则,以系统申报提交时间为准 [2] - 资金额度用完后将通过云闪付APP发布政策结束公告 [2]
创始人多次1元送股,承泰科技IPO前夕遭战投减持
搜狐财经· 2025-07-19 12:48
公司概况 - 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1] - 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毫米波雷达供应商,主要为车载智能驾驶系统提供核心感知传感器 [1] - 公司由陈承文与周珂共同创立,二人曾任职华为 [3]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4年,公司实现收益分别为5765.1万元、1.57亿元、3.48亿元 [2] - 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7917.4万元、9659.8万元、2176.8万元 [2] 股权结构变动 - 2017年8月,创始人陈承文和周珂分别将部分股权以1元名义价格转让给多名个人投资者 [4] - 2019年3月,上述投资者退出,由承研创投以50万元收购其持有的8.72%股权 [4] - 2019年8月,陈承文以1元名义代价将公司1.62%股权转让给前顾问孙厚军 [5] 融资历程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完成8轮融资,投后估值为13.2亿元 [6] - 天使轮融资发行6,913,800股,每股成本0.58元,投前估值7600万元 [7] - B-2轮融资发行29,484,030股,每股成本2.71元,投前估值9.6亿元 [7] 上市前股份转让 - 2025年5月,长沙和生、蓝焱紫竹等投资者通过转让股份套现,合计金额超过1亿元 [8] - 陈承文向和高二十六号、嘉星一号等转让股份套现3062.16万元 [8] - 方正证券、铜陵垣涪分别套现2837.84万元、123.57万元 [8]
【IPO一线】超颖电子主板IPO获上交所上市委审议通过
巨潮资讯· 2025-07-12 11:25
公司上市进展 -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认为超颖电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1] 产品应用领域 - 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显示、储存、消费电子、通信等领域 [1] - 产品涵盖双面板至二十六层板、HDI板、厚铜板、金属基板、高频高速板等 [1] 汽车电子领域 - 以汽车电子PCB为主,是国内少数具备多阶HDI及任意层互连HDI汽车电子板量产能力的公司之一 [1] - 与大陆汽车、法雷奥、博世、安波福等全球Tier 1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及特斯拉等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合作 [1] - 传统燃油车领域产品覆盖整车各部位需求,应用于动力控制系统、中控系统、电子仪表盘、车灯系统、座椅控制系统、雷达系统、导航系统等 [1] - 产品最终应用于宾利、保时捷、法拉利、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等终端汽车品牌 [1] - 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域控器、充电桩等 [2] - 推出"高频毫米波雷达板",配备于众多知名品牌汽车量产车型 [2] 显示领域 - 与中国台湾上市公司志超、健鼎科技为全球主要PCB厂商 [2] - 与京东方、LG集团等全球领先的显示面板制造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 - 产品广泛应用于LCD、OLED和Mini LED等显示面板产品 [2] 储存领域 - 产品主要应用于机械硬盘、固态硬盘、内存条等 [2] - 与希捷、西部数据、海力士等全球知名储存制造商合作 [2]
超颖电子:以全球优质客户矩阵为基,铸就科技产业新标杆
证券时报网· 2025-07-09 13:59
公司核心优势 - 公司在印制电路板领域深耕十余年,拥有高性能产品和核心技术优势,构建了技术壁垒与商业价值并重的增长引擎 [1] - 公司具备多阶HDI及任意层互连HDI等高端产品的技术储备,深度嵌入全球科技产业变革浪潮 [1] - 近三年累计投入接近4亿元的研发资金,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5] 客户生态与产业布局 - 公司客户矩阵涵盖特斯拉、博世、大陆汽车、京东方、LG、博通、浪潮、海力士等全球科技巨头 [3] - 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为特斯拉提供高频毫米波雷达板,为博世和大陆汽车提供自动驾驶系统精密电路板 [3] - 在显示领域,公司为京东方和LG提供超大尺寸液晶显示屏主板,尺寸变异不超过70μm [4] - 在存储领域,公司与希捷、西部数据、海力士合作,产品应用于最新物理接口E1、E3标准的固态硬盘 [4] 技术突破与产品竞争力 - 公司研发的高频毫米波雷达板具备超高数据传输速度和强信号抗干扰能力,应用于知名汽车品牌量产车型 [3] - 公司攻克超高纵横比、背钻、盲钻等技术难题,推出新能源汽车电池功率转换系统板 [3] - 在显示领域,公司利用特种基板和专业整平技术,实现全流程突破,产品在570—600mm长度下保持极致稳定性 [4] - 公司产品金手指尺寸公差和位置度公差控制在+/-25μm,实现高密度集成电路图形和超高速信号传送 [4] 产能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通过"高多层及HDI项目第二阶段"战略布局,新增年产36万平方米高多层及HDI印制电路板产能 [6] - 子公司泰国超颖聚焦通信服务器和汽车电子领域,已陆续投产,助力开拓国际客户 [6] - 公司依托黄石、昆山、泰国三大生产基地的协同效应,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能力 [6] 行业地位与未来展望 - 公司成为连接中国智造与全球创新的超级节点,服务特斯拉、博世、京东方等国际知名企业 [6] - 公司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构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网络,展现中国科技企业的新范式 [6]
“天神之眼”喂出11倍销量,转身却遭比亚迪背刺?承泰科技港股IPO现断奶危机
市值风云· 2025-07-08 18:03
智能驾驶感知系统行业 - 智能驾驶感知系统承担原始信息采集角色 相当于汽车的"眼睛"和"耳朵" [3] - 主流感知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 激光雷达 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 各具优势且具备互补性 [3] - 高端智驾系统普遍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架构 多条技术路线将在"智驾平权"时代共同受益 [3] 承泰科技公司概况 - 公司创立于2016年 由华为系创业者陈承文和周珂共同创立 两人合计控制35.8%股权 [5][7] - 2017-2021年间累计完成6轮融资 融资总额达2.5亿元人民币 [9] - 2022年进入比亚迪供应链后业绩爆发 2022-2024年营收从0.58亿增至3.48亿 两年增长6倍 [11] - 2024年经调整后净利润达1,395万元 经营层面实现盈利 [12][13] 业务与技术 - 专注毫米波雷达领域 产品包括前向雷达和角雷达两大类 [21] - 2024年前向雷达收入2.23亿 占比63.9% 毛利率43.1% 角雷达收入1.23亿 占比35.3% 毛利率17.5% [27][28][29] - 2024年中国市场前向雷达出货量1,920万件 市场规模46亿元 角雷达出货量2,240万件 市场规模35亿元 [22] - 预计2029年国内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 为2024年的2.5倍 [23] 市场地位 - 2024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占有率5.2% 位居第二 仅次于博世的10.4% [30][31] - 在国产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市占率9.3% [31] - 角雷达领域市占率3.9% 排名第四 [32] - 2025年前4个月销量达327.6万件 为上年同期的11.18倍 [16] 客户结构 - 比亚迪为最大客户 2024年收入占比高达93.6% [12][34] - 2024年新开拓客户H(推测为北汽极狐) 贡献收入854万 成为第二大客户 [35][36] - 2025年对客户H交付量仅占前4个月总销量的1.1% 拓展进度缓慢 [37] 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大陆集团和博世合计占据国内60%市场份额 [38][39] - 国内竞争对手包括华为 森思泰克(海康威视旗下)等 [39] - 比亚迪自研毫米波雷达2025年一季度装车量达7.2万套 超过公司一半 [41] - 产品均价低于市场水平 2024年前向雷达223元/件(市场240元) 角雷达141元/件(市场156元) [42][43] 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开支6,189万元 较2023年的6,436万元有所下降 [44][45] - 研发费用率从2023年的41.1%降至2024年的17.8% [44]
承泰科技闯上市:多名股东临场退出,董事长陈承文套现超3000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7-06 16:57
公司上市动态 - 公司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国信证券为整体协调人[1]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 专注于毫米波雷达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和商业化[3] - 2024年按出货量计 公司是中国最大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9.3%) 第三大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4.5%)[3] - 注册资本3000万元 法定代表人陈承文 主要股东包括国科瑞华三期 陈承文 毅达资本等[4] 融资历程 - 累计完成8轮融资 募资总额超3.5亿元[3] - 2017-2024年完成天使轮(400万元) Pre-A轮(800万元) A轮(1100万元) A+轮(4560万元) B1轮(1亿元) B2轮(8000万元) B3轮(4000万元) C轮(7000万元)[3][4][7][8][9] - 公司估值从2017年7600万元增长至2024年12.5亿元[4] 股权结构 - 创始股东陈承文 周珂初始持股比例分别为58%和17%[5] - 经历多次股权转让 包括员工持股平台设立 投资人进入 创始人减持等[6][7][8][9][10][11] - 2024年C轮融资后 国科瑞华三期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85.75%)[4][9]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765万元 1.57亿元 3.48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46%[12][15] - 同期毛利分别为1654万元 4849万元 1.18亿元 毛利率从28.7%提升至34%[12][15] - 净亏损分别为7917万元 9659万元 2176万元 2024年亏损大幅收窄[12][15] - 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准则)分别为-7127万元 -6296万元 1395万元 2024年实现扭亏[16]
华为工程师卖毫米波雷达,年入3.48亿,港股上市
36氪· 2025-07-04 19:59
公司概况 - 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2] - 公司是中国国内最大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9.3%)和中国第三大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4.5%) [2] - 公司创立后获得8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3.5亿元,2024年5月C轮融资后估值达13.2亿元 [2] - 公司2016年由陈承文和周珂创办于深圳,两位创始人曾任职华为工程师 [3] 产品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车载毫米波雷达产品,包括前向雷达(收入占比63.9%)和角雷达(收入占比35.3%) [3] - 毫米波雷达是智能驾驶核心部件,能够探测前车距离和速度,检测盲区、变道辅助 [3] - 公司选择毫米波雷达方向是因为当时激光雷达落地时间较长,且毫米波雷达领域技术壁垒高 [3] - 4D毫米波雷达是行业最新趋势,新增高度探测维度,探测距离达280米,精度提高到5厘米 [9]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765万元、1.57亿元及3.48亿元,三年间收入翻五倍 [4]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7917万元、9660万元、2177万元 [4] - 比亚迪是公司主要客户,2022-2024年销售占比分别为81.9%、91.3%及93.6% [5] 行业趋势 - 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128亿元增长至2030年370亿元 [6] -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年均增速可达26%,2025-2030年复合增速约20% [7] - L2级车型一般配备5颗毫米波雷达(1前向+4角雷达),L5级车辆预计需8颗 [7] - 15万元以内车型已开始标配"1前向+4角"毫米波雷达组合 [8] 技术发展 - 毫米波雷达与AI算法深度结合,通过深度学习提升目标识别能力 [9] - 雷达与摄像头、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成为主流趋势 [10] - 特斯拉在2023年申请增加高分辨4D毫米波雷达辅助FSD自动驾驶 [10] - 华为2024年发布国产首款高精度4D成像雷达"乾坤",探测距离提升35% [9]
比亚迪吉利都在用的雷达,准备赴港IPO了
36氪· 2025-07-04 19:24
公司概况 - 深圳承泰科技是一家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提供标准化硬件和可定制化软件的雷达产品,核心产品包括前向雷达和角雷达,支持从L0到L2+的辅助驾驶能力 [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创始团队出身华为,已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3.59亿元,最新估值达13.2亿元 [1][29] - 2024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成为中国最大的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为9.3%,同时是国内第三大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为4.5% [1][14] 产品与技术 - 前向雷达产品包括CTLRR-220系列(乘用车)和CTLRR-320(商用车),探测范围分别为220-260米和200米,支持L0至L2+功能 [4][8] - 角雷达产品包括CTMRR-130系列和CTMRR-180 Pro,支持L2/L2+功能,角雷达销量占比从2022年的6.22%提升至2024年的46.71% [8][12] - 核心技术包括射频天线设计(微带天线和波导天线)和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可抑制90%以上多径反射误报,并实现2毫米超薄雷达模组 [10][12] - 正在开发新一代中央计算雷达,支持多雷达同步与融合,预计2024年四季度推出 [8]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0.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45.7% [17] - 毛利润从2022年的0.17亿元增至2024年的1.18亿元,毛利率从28.7%提升至34%,其中前向雷达毛利率达43.1% [20] - 2024年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395万元,扭亏为盈,净亏损从2022年的7920万元收窄至2180万元 [20] - 现金及等价物截至2024年末为1586.5万元,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产线升级和市场开拓 [23] 客户与市场 - 比亚迪为第一大客户,2022-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81.9%、91.3%和93.6% [14] - 已与超过20家汽车OEM合作,包括比亚迪和吉利 [14] - 雷达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249元降至2024年的184元,主要因角雷达销量占比扩大 [14] - 雷达销量从2022年的22.1万台增至2024年的187.5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191% [12] 行业前景 - 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2亿元,预计2029年达216亿元 [36] - 驱动因素包括政策强制标配、高阶辅助驾驶渗透率提升(L2+需1前向+2-4角雷达)以及技术进步(4D成像) [36] - 毫米波雷达因全天候工作、实时测速和高性价比,成为感知系统核心传感器之一 [39] - 未来趋势包括向中低价车型渗透、成本进一步下探(MCU降价)以及应用场景拓宽至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