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遥感
icon
搜索文档
这里,“星”“光”璀璨
新华网· 2025-07-20 13:54
长光卫星公司发展 - 公司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单日参观预约人数达1300人 成为网红打卡地 [1] - 公司为我国第一家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 创造多个航天领域纪录 [1] - 成功完成"一箭41星"发射任务 刷新我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纪录 [1] - 自主建设并运营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 覆盖14个领域150余项精准服务 [1] - 公司经过11年探索 在商用卫星领域持续突破 [1] 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 - 长春市出台《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目标将光电产业打造为汽车产业后的新支柱 [2] - 经开区形成83家光电企业组成的"雁阵型"梯队 覆盖研发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全产业链 [2] - 产业生态完整 从上游核心技术研发到下游市场应用实现闭环 [2] - 光电信息产业已成为长春市及吉林省科研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 光学技术产品 - 长春光电产业园展示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 全球通量最高基因测序设备 时空显微镜 高精度反射镜等多样化光学产品 [1] - 长春作为"新中国光学事业摇篮" 诞生过第一炉光学玻璃 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等十几项"中国第一" [2]
(活力中国调研行)“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初具规模 精准“给地球拍CT”
中国新闻网· 2025-07-20 12:52
卫星星座建设进展 - 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已初具规模 预计2027年底前实现300颗卫星在轨 具备全球天覆盖能力 [1] - 截至目前已通过25次成功发射累计将140颗组网卫星送入太空 目前117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 [1] - 2020年9月实现"一箭九星"发射 2023年6月以"一箭41星"形式发射41颗自研卫星 刷新中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记录 [6] 卫星技术突破 - 卫星重量从初代400公斤级降至20公斤级 已建成批量化卫星产线 具备年产200颗遥感卫星和200颗通信卫星的生产能力 [1] - 2024年12月成功完成中国首次星地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 完全掌握星地/星间激光超高速通信技术 [6] - 已建立空间高速激光数据传输网络试验系统 为海量影像数据实时下传提供技术保障 [6] 遥感数据应用 - 2024年9月发布世界首个高清全球年度一张图 覆盖面积1 3亿平方公里 分辨率 时效性及定位精度达国际领先水平 [3] - 利用AI算法实现全国地表分类精准化 自动化更新 典型目标自动识别精度超过95% [3] - 遥感信息已为14个领域开展150余项精准服务 为17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质量遥感信息服务 [4] 公司发展规划 - 将持续投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 推进超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研制工作 [6] - 将逐步形成从卫星研发 生产到遥感信息加工 应用的完整产业集群 [6]
2025年中国商业遥感卫星产业供应链十大代表性企业:航天电子、长光卫星、中国卫星、航天宏图、四维图新……
前瞻网· 2025-07-18 15:58
行业发展概况 -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已形成"上游制造-中游运营-下游应用"完整产业链,上游由航天科技集团等国企主导,中游民营运营商如长光卫星崛起,下游覆盖气象、国土等多元场景[2] - 2023年吉林一号星座完成108颗卫星全球组网,实现10分钟级重访能力,标志中国从"跟跑"转向"领跑"[2] - 行业呈现"军民融合、软硬分界"特征,企业分为设备制造商(如航天电子)和运营服务商(如航天宏图)两类[8] 区域分布格局 - 北京形成全产业链聚集核心,武汉、西安依托科研资源成为区域中心,长三角、珠三角聚焦上下游协同[5] 代表企业分析 航天电子 - 2024年营收超200亿元(行业最高),毛利率21%,测控通信设备应用于国家重大航天任务[9][11] - 2025年发布58项商业航天产品,覆盖测运控系统、激光遥感探测等五大板块[11] 长光卫星 - 吉林一号星座达117颗卫星,全球10分钟重访,卫星成本降至原1/20(400kg→20kg)[13] - 2024年完成星地激光100Gbps传输试验,具备年产50颗卫星能力[13] 中国卫星 - 专注1000kg以下小卫星研制,2024年发射24颗卫星包括鹊桥二号中继星[15] 航天宏图 - 规划"女娲星座"(一期54颗卫星),自主研发PIE软件实现国产替代[26] 微纳星空 - 成功发射24颗卫星,泰景三号04星实现0.5m分辨率,具备星上智能处理能力[29] 行业价值链 - 上游特种材料/零部件利润最高(65-80%),卫星制造25-30%,数据服务15-35%,航天测控达40-50%[33] - 主流商业模式包括数据即服务(Daas)、卫星即服务(SaaS)及定制化增值服务[34] 技术突破 - 长光卫星实现小型化卫星批产(成本降95%),微纳星空研发敏捷型高分辨率卫星(0.5m)[13][29] - 航天宏图构建遥感云平台PIE-Engine,中科星图开发航天任务全流程管理系统[19][26] 应用场景 - 覆盖气象预报(全球数据采集)、农业监测(百亿元订单案例)、灾害应急(分钟级响应)等[30]
2025年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现状 产业链上游环节逐步完善【组图】
前瞻网· 2025-06-19 12:13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上游环节概况 - 上游环节包括卫星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发与认证、卫星制造与集成、地面系统与设施等 [1] - 卫星系统设计涵盖有效载荷设计、平台设计、轨道设计 [1] - 卫星制造与集成包括结构件制造、载荷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兼容性测试等 [1] - 地面系统与设施包括测控站网、数据处理中心等 [1]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制造与发射环节 市场概述 - 原材料涉及金属材料、结构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固/液推进剂、芯片、半导体、电源等产品 [3] - 航天电子系统正朝着标准化、开放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3] - 制造、发射和运营遥感卫星资本开支较大,政府主导项目更具资金优势 [3] - 商业模式以型号任务为牵引,采取研发式或订单式生产,需多次试验验证 [3] 卫星分类与趋势 - 按重量分为大卫星、中型卫星、微小卫星、纳卫星、皮卫星与微卫星 [4] - 中国卫星专注于1000公斤以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产品包括CAST100、CAST968、CAST2000等平台 [4] - 小卫星星座代替大卫星成为航天领域趋势 [4] 企业竞争 - 国际微小卫星发射价格约3万—5万美元/公斤,中国发射价格在1.5万—2万美元/公斤 [5] - 关键企业包括中国航空和中国东方红卫星,具备中大型卫星制造与发射能力 [5] - 民营企业如重庆零壹空间专注微小卫星发射,垣信卫星、航宇微等侧重制造或发射 [5]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环节 市场概述 - 地面站负责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卫星数据,由天伺馈系统、信道收发系统、数据记录系统等组成 [7][9] - 建设需求受农业、林业、海洋、环保等多领域应用驱动 [10] - 商业卫星市场兴起刺激地面站需求,需满足大数据、AI技术融合应用 [10] 建设情况 -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国家级核心基础设施,数据分发服务量居世界前四位 [9] - 已形成北京总部+五站组网体系(密云、喀什、三亚、丽江、漠河),覆盖中国全部国土及亚洲70%陆地区域 [11] - 拥有38部大口径接收天线、10余条高速光纤链路,具备S/X/Ka三频段天线运行能力 [11]
预见2025:《2025年中国商用遥感卫星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23 11:20
产业概况 - 遥感卫星利用遥感器对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或电子探测,可在轨道运行数年,覆盖指定地域[1] - 卫星本体由平台系统(主平台、散热片、供电单元等)和载荷系统(推力器、GPS天线、存储器等)组成[1] - 按用途分为气象卫星(气象数据搜集)、陆地卫星(地球资源环境信息)和海洋卫星(海洋资源环境信息)[2][4] 产业链剖析 - 上游包括卫星制造(金属材料、芯片、电源等)、卫星发射服务(运载火箭研制、在轨交付)和地面设备制造(网络设备、消费设备)[5] - 中游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包括地面运营商和数据运营商,提供数据产品销售及服务解决方案[6] - 下游应用领域分为B端(政府企业)和C端(消费者),通过卫星系统传递价值[6] - 产业集中度高,上游由中国航天、中国卫星主导,中游分自有卫星(中国卫星、欧比特等)和无自有卫星(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两类企业[8] 行业发展历程 - 2014-2017年为政策推动起步期,国务院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遥感,长光卫星成立并发射吉林一号首组卫星[10] - 2015-2019年为快速发展期,民营企业进入,"北京二号"成为首个民用商业卫星项目,北斗三代升空[11] - 2020年至今为大规模商用期,垣信、星网等企业宣布组网计划,星座建设加速[11] 政策背景 - 2024年8月国务院要求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控[16] - 2024年2月国务院提出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拓展国际合作[16] - 2023年12月国务院鼓励运用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焚烧,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建设[16] - 2023年5月国务院推进构建民商统筹的卫星遥感系统,加强民用遥感应用[16] 行业发展现状 - 2022年发射105颗遥感卫星首超美国,2023年发射160余颗[17] - 2024年商业卫星发射占比78.2%,其中遥感卫星占39.3%(79颗)[19] - 截至2023年底在轨商业遥感卫星超323颗,数据类型覆盖光学、雷达、高光谱等[22] - 商业化模式分自有卫星运营商(中国卫星、长光卫星等)和无自有卫星运营商(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23] - 2023年遥感卫星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直接效益500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达210亿元(同比+5%)[26][27] 行业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东方红(国有)、长光卫星、航天宏图等,具备全产业链能力和核心技术[28] - 第二梯队:二十一世纪、中科星图等,专注卫星制造和运营服务[28] - 第三梯队:亨通华海、天润科技等,主营数据增值和应用方案定制[29] 发展前景与趋势 - 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推动下,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72亿元(年增速约10%)[32] - 技术创新方向:小型化星座组网、高分辨率多光谱成像、SAR雷达、AI数据分析[35] - 场景创新重点:精准农业、气象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海洋监测[35] - 市场竞争趋势:低轨星座竞争加剧、国企与民企博弈、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差异化[35]
遥测正常 西光壹号系列探骊号卫星成功发射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22:12
卫星发射与技术验证 - 中科西光航天自主研制的西光壹号系列卫星探骊号成功发射升空,卫星帆板已展开,遥测信号正常 [1] - 探骊号配置新型多光谱相机,运行于525km太阳同步轨道,核心任务为开展星上全自动任务规划系统和高精度轨道外推等关键技术的在轨验证 [1] - 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将依托探骊号的验证数据,推动矿产勘查、矿区监测、生态修复及农林治理等场景应用 [1] 商业遥感领域进展 - 此次发射是中科西光航天2025年的首发星,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商业遥感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2] - 随着探骊号的成功入轨,中科西光航天的在轨卫星数量从个位数跃升至两位数,标志着"西光壹号"星座运营能力迈上新台阶 [2] - 公司计划打造由158颗卫星组成的高光谱三大星座,目标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高光谱遥感卫星星座 [2] 区域合作与产业发展 - 中科西光航天与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合作,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数据库为核心,整合多源数据,支撑山西农林水矿产业转型需求 [1] - 空港新城为中科西光航天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包括政策、资金、研发、生产等支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2] - 空港新城临空经济规模已突破420亿元,形成了临空产业、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3] 研发与制造效率 - 探骊号在空港新城中科西光航天制造中心研发制造,从立项论证到整星交付仅用8个月,体现了商业航天领域的"陕西速度"和"空港效率" [2]
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将在合肥举办 诸多首创成果将集中亮相
环球网资讯· 2025-04-28 15:33
博览会概况 - 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安徽合肥举办 [1] - 主题为"共享创新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 [1] - 设置四大展区:智能电子装备及产业链展区、行业应用展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展区、户外实装展区 [1] 展会展出内容 - 集中展示雷达尖端装备、数智体系、新域新质、电子基础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1] - 以米波雷达为代表的反隐身雷达、车路协同高精度感知系统将亮相 [3] - 全系列关键元器件、原材料、工业软件等"中国首创"成果将展出 [3] - 设立"雷达+智慧生活"体验区,展示雷达在低空城市、智能家居等场景应用 [3] 同期活动 - 围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遥感等前沿领域开展研讨 [3] - 邀请近20位院士及中外专家学者交流 [3] - 首次设立"一带一路"数字防务发布交流区,开展投融资活动及中外签约 [3] - 举办"雷达文化与科普"主题展览,展示雷达科普知识、发展史及典型装备 [3] 评选活动 - 开展"2024年度中国雷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评选 [4] - 举办"2025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金奖"评选 [4] 博览会背景 - 世界雷达博览会创办于2001年,每两年举办一届 [4] - 现已成为全球雷达行业综合性交流平台 [4]
中国电科:多项“中国首创”成果将集中亮相第11届世界雷达博览会
新浪财经· 2025-04-28 11:34
展会概况 - 2025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1] - 展会由军委装备发展部指导,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雷达行业协会共同主办 [1] - 主题为"共享创新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 [1] 展区设置与展示内容 - 设立四大展区:智能电子装备及产业链展区、行业应用展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展区、户外实装展区 [1] - 展区总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 [1] - 集中展示反隐身雷达(如米波雷达)、车路协同高精度感知系统、全系列关键元器件、原材料、工业软件等"中国首创"成果 [1] - 首次设立"一带一路"数字防务发布交流区,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 [2] 同期活动 - 围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遥感等前沿领域开展研讨 [1] - 邀请近20位院士及中外专家学者参与交流 [1] - 开展"2024年度中国雷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及"2025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金奖"评选活动 [2] 科普与体验 - 设计"雷达文化与科普"主题展览,涵盖雷达知识科普、雷达发展史、典型雷达装备展示 [2] - 设立"雷达+智慧生活"体验区,展示雷达在低空城市、智能家居等场景的应用 [2] 展会历史与影响力 - 世界雷达博览会自200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 [2] - 已成为全球雷达行业集技术前瞻、行业带动、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