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驾驶辅助功能

搜索文档
严禁夸大宣传、诱导脱管 智驾迎“最严监管”
中国经营报· 2025-04-19 20:20
文章核心观点 智驾行业迎来转折点,“强监管”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转向安全可控新阶段,当前智驾安全问题突出,需规范营销宣传,明确各方责任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公共安全 [1][2][5] 行业现状 - 智驾行业迎来转折点,“强监管”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安全可控新阶段 [1] - 我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进入市场规模化应用阶段,NOA等功能应用快速普及,但技术成熟度与市场热度存在偏离,感知系统有局限性,车企宣传边界模糊、用户认知偏差问题凸显 [2] 会议要求 -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领会《通知》要求,开展测试验证,明确功能边界和安全措施,不得虚假宣传,担负主体责任,提升产品安全水平 [1] 规范营销宣传 - 《通知》提出加强OTA升级活动监督管理,企业实施需备案,确保升级后产品符合要求,市场监管总局开展评估与检查,规范应用方式 [3] -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明确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企业提供信息应真实全面,不得虚假夸大,命名及宣传不得暗示可作自动驾驶系统使用 [3] - 国内很多车企提出误导性概念,试驾演示不规范操作,未明确告知关键信息,导致用户高估产品能力,引发安全隐患 [4] - 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存在技术局限,部分车企虚假夸大宣传,包装成“完美方案”,模糊技术本质、回避功能局限,消费者易过度依赖,产品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存在误用滥用风险 [4][5] 虚假宣传法律责任 - 若车企虚假宣传辅助驾驶功能,市场监管部门可处广告费用5 - 10倍罚款,情节严重吊销营业执照;造成严重后果,责任人可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7] - 生产销售“智驾神器”不符合标准造成严重后果,生产者和销售者可能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销售金额50%至2倍罚金;后果特别严重,刑期可至5年以上有期徒刑;若诱导驾驶人脱离监管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可能被认定危害公共安全,最高可判处死刑 [7] 销售平台责任 -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平台内商品或服务不符合安全要求或侵害消费者权益,未采取措施,与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未尽审核或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损害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8] 驾驶人责任 - 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认知不到位,开启功能后有危险行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威胁他人安全 [8] - 机动车驾驶人对车辆运行安全负主体责任,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需持续履行观察路况、预判风险和及时接管义务 [8] - 驾驶人在辅助驾驶激活期间未尽义务,存在“脱手脱眼”行为,将被认定妨碍安全驾驶,依法罚款记分;引发事故承担主要责任,需民事赔偿;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