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团外卖会员
icon
搜索文档
平台配送费为何由商家承担
经济观察报· 2025-10-21 18:09
配送费承担主体的转变 - 近年来配送费的承担主体逐渐从买方转向卖方,在现实竞争中,配送费逐渐被商家部分乃至全部接管,在中小商家竞争激烈的行业尤为普遍 [1][8] - 在数字平台主导的零售与服务生态中,配送费本应是消费者对便捷上门服务支付的合理对价,但如今在市场竞争机制异化下被逐步转移至商家身上 [10] 平台配送费的国际差异 - 从全球视角来看,配送费通常被视为由消费者直接支付的交易成本,例如美国、英国、印度等多数国家的外卖平台普遍采用订单结算时由消费者单笔支付的模式 [4] - 海外市场通过会员体系吸引消费者购买配送服务的免除权利,这种机制强化了消费者对配送成本的感知,也保障了商家的收入独立性 [4] - 在中国,尽管平台也允许消费者单笔支付配送费用,但实际运行中配送费承担主体更多地偏向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 [5] - 平台在结算时向消费者显示配送费金额的同时,也会在商家端设置承担配送费或参与减配优惠等选项,并鼓励商家为提升销量而主动承担全部或部分配送费用 [5] -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中国市场结构和企业运营特征相关,反映了中国同质化产品和相似业务的经营主体过多、竞争过度激烈、卖家市场影响力极小的窘境 [5] - 配送费在各国的收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外卖平台的收费水平大概与东南亚市场持平,与欧美有明显差距 [5] 平台配送费的理论渊源 - 配送服务作为链接商家与消费者的关键环节,在平台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愈发重要 [7] - 广义上的配送费是指商家或平台在将商品从供给端送达消费者手中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服务费用 [7] - 在平台经济的语境下,配送费已不仅仅是送货上门所需的基础成本,更演变为商家和平台进行流量分配、市场竞争乃至利润博弈的重要工具和变量 [7] - 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2000年代初兴起时,消费者普遍需要承担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收取的配送费用 [7] - 随着电商竞争白热化,越来越多平台开始以免运费作为吸引用户的营销手段,2010年以后许多平台引入满减运费、包邮专区等机制,以补贴配送成本来换取流量增长 [7] - 进入2015年前后,随着美团、饿了么、顺丰同城等即时配送平台的兴起,配送费被进一步细化、算法化 [8] - 配送费结构不仅涵盖基础物流成本,还包括骑手服务成本、高峰时段溢价、天气/距离附加费用以及平台抽成与商务补贴机制等 [8] - 配送费开始承担更多功能:既是对消费者体验的一种定价机制,也是对平台调度效率、商家曝光量、甚至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的隐性调节器 [8] 商家承担配送费的动因分析 - 平台通过流量分配机制和算法规则,实质上将配送费转化为商家争夺曝光的隐性成本 [10] - 由于即时配送的服务属性天然具有非物理店铺可见性,消费者对商家认知更多依赖平台排序、价格展示与评价反馈,导致品牌辨识度弱化、交易决策碎片化 [10] - 配送费被工具化:成为商家提高转化率的隐性折扣,也是获得平台流量算法青睐的重要因子 [10] - 对中小商家而言,由于缺乏稳定的用户基础和可识别的品牌符号,只能通过承担配送费来提升产品在价格维度的相对优势,以换取短期曝光和交易量 [10] - 大型连锁品牌或具有区域知名度的餐饮商家则表现出显著的抗内卷能力,在配送费承担上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11] - 品牌所带来的议价能力让这些商家即使不打价格战也能维持订单量,实现健康增长 [11] 配送费竞争的长期影响 - 将配送费外在化为竞争手段的行为实则是一种路径依赖陷阱:它掩盖了商家在出品、服务、口碑建设上的结构性短板 [11] - 这种模式导致资源配置长期偏离核心价值链,从而加剧了低质同质化的市场格局 [11] - 一旦商家始终依赖配送补贴获取订单,其获客成本将持续上升,复购率难以提升,最终也难以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型 [11] - 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配送费承担行为的泛滥反映出当前平台生态中规则设计尚未有效区分商家的长期价值与短期行为 [12] - 算法逻辑往往优先响应即时的用户转化率和下单量,这种激励短期、忽视积累的机制在客观上削弱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12] 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从平台视角来看,应当推动算法治理转向价值导向型机制,逐步引入质量权重、商家成长值、服务稳定性等长期评价维度 [14] - 平台可建立高品质商家优先获得流量的正向反馈机制,弱化单纯价格因素在算法中的主导地位 [14] - 从商家视角来看,应通过品牌建设和质量能力提升实现价值突围,关键在于提升自身产品力与服务力,构建差异化认知 [15] - 商家应当拓展多渠道布局,在不放弃平台订单的前提下,适度布局私域流量或直营外送体系,以减轻对平台单一入口的依赖 [15] - 从消费者视角来看,应当引导形成愿意为品质与服务付费的理性消费文化,建立性价比不等于最低价的认知体系 [16] - 从监管者视角来看,应当强化平台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与成本分摊透明,厘清配送成本转嫁中的责任边界 [17] - 监管应推动配送费定价机制的公开化、透明化,出台针对即时零售、即时配送行业的成本核算参考标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