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自平衡柔直换流阀
搜索文档
绿电“闪送”背后的科技攻坚战
环球网资讯· 2025-10-09 10:05
来源:光明日报 青藏高原的雪山融水化作清洁电能,仅需9毫秒便能跨越2681公里,点亮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家灯火—— 这一看似科幻的场景,即将通过藏粤直流工程成为现实。 "这是我国首个跨越如此复杂地形的特高压工程。"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董言 乐表示,"我们面临的是超高海拔、雪山冻土、地质灾害、大件运输和环境保护等世界级难题。" 这条全长2681公里的"电力天路",需要跨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全线近90% 为山地、30%为高山大岭,海拔最高处达5300米。面对如此挑战,藏粤直流作为目前世界上输电能力最 强、技术水平最先进、投资规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正在创造电力建设史上的多项"世界第一"。 而这背后,是科研工作者们长达数年的攻坚战。 "以前总觉得宇宙射线离我们很远,直到拿到西藏的环境数据。"南网科研院团队骨干杨柳说,为了找到 答案,团队把功率器件送到了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个能加速中子束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可以在几 小时内模拟器件在高海拔几十年的辐射量,快速验证功率器件在高海拔环境中的可靠性。 最终,他们不仅找到了器件的"安全电压阈值",还给出了降低失效率的措施——这意 ...
藏粤直流工程启动建设—— 跨过三级阶梯 绿电“闪送”广东
科技日报· 2025-10-06 17:18
高压电力设备之间的空气间隙在超高电压下可能会被电流"击穿",影响电力设备安全。为了支撑藏 粤直流工程建设,亟须开展3000米以上海拔的长空气间隙放电真型试验,摸清楚电场的"脾气",掌握换 流站中高压设备在高海拔特高压直流运行电压下的安全距离底线。 科研团队克服高海拔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给试验带来的困难,累计开展并完成棒板、球板、均压环对 地等试验项目23个大类、114组试验、冲击放电3000余次,获得了宝贵的高海拔放电硬核试验数据。 研发出世界首套能量自平衡柔直换流阀,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万千瓦级超远距离多端柔性直流交直 流故障穿越等多个突破,推动大容量换流阀、换流变压器等全套特高压核心装备首次进入4000多米超高 海拔……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特级专业技术专家任成林介绍,公司组建了产学研团队,先后攻克了一系 列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扩大我国在电力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 数字化赋能是藏粤直流工程运用新技术的重要亮点。"我们将在少人区、无人区探索少维护、免维 护,在建设运维全过程推广机器代人,深入推进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将藏粤直流工程打造 为数字化转型标志性工程。"任成林说。 藏粤直流工程预计2029年全面投运,投 ...
2681公里藏粤直流工程启动建设 将创多项“世界之最”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17 15:56
工程概况与建设意义 - 藏粤直流工程是世界投资规模最大、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输电距离超过2600公里,穿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 [1][4][8] - 工程将西藏清洁能源输送至粤港澳大湾区,配套电源投产后每年输送43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提升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3.8个百分点,为广州和深圳各增加500万千瓦供电能力 [8][10] - 这是我国首个跨经营区特高压直流工程,推动南方电网与国家电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两大电网优势互补 [9] 技术突破与创新 - 攻克高海拔长空气间隙放电试验难题,在3000米以上海拔完成23大类114组试验及3000余次冲击放电,获得关键高海拔放电数据 [4][5] - 利用散裂中子源开展大气中子加速辐照试验,验证高海拔大气中子导致功率器件随机失效率增加现象,填补国内外数据空白 [5] - 首次提出能量自平衡柔性直流换流阀拓扑结构,研发世界首套能量自平衡柔直换流阀,解决1000万千瓦输电容量下的系统过电压闭锁风险 [11][12] - 实现千万千瓦级超远距离多端柔性直流交直流故障穿越突破,推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换流阀等核心装备首次进入4000米超高海拔环境 [6][13] 工程建设挑战与进展 - 云南怒江大峡谷段勘探难度极大,7.5公里线路勘探耗时29天(常规需3-5天),采集1.5万个原始数据,涉及21基铁塔地质勘测 [1][2] - 全线完成4300多基铁塔最终勘定,为后续索道架设、施工平台搭建提供数据支撑 [2][3] - 产学研团队自主研制基于6.5千伏/3千安IGBT功率器件的柔直阀,攻关多端柔性直流控制保护核心技术 [13] 战略与行业影响 - 工程进一步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畅通能源电力大循环,为藏东南水电及新能源开发奠定基础 [8][10] - 推动我国占据特大型电网和特高压直流新技术制高点,扩大在电力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 [6][8] - 标志着大电网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应对新能源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的能源结构变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