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合肥生物医药产业跑出“加速度”
新华社· 2025-06-30 19:38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 - 美亚光电自主研发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 实现手术智能化和自动化 将骨科手术带入微创精准新阶段 [1] -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研发注射用曲妥珠单抗 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1] - 合肥锐世数字科技研制全数字PET/CT设备 实现PET成像从模拟信号到全数字化的技术革新 [1] 检验检测技术支撑 - 合肥市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使用高精度激光扫描机械臂 分辨率达微米级 辅助企业获取设备三维信息并调整参数 [1] - 合肥检测中心建成后显著缩短产品验证周期 提高研发效率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2] 金融与资本支持 - 合肥构建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体系 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4] - 徽商银行联合兴泰资本等机构为安徽树突光学提供8000万元资金支持 填补研发-市场转化期资金缺口 [4] - 树突光学加速布局市场 与上海华山医院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 即将进入业绩快速增长期 [4] 政府政策赋能 - 合肥市连续2年每年投入上亿元专项政策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产业 重点支持新药研发和药械就地转化 [5] - 出台专利快速预审备案政策 2025年以来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专利预审服务128件 [5] - 组建50亿元规模市级生物医药产业专项直投基金 建立种子—天使—产业发展基金体系 [5] 产业发展现状 - 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链聚集企业超千家 产业链营收超千亿元 [5] - 构建覆盖创新药 仿制药 高端医疗器械 精准医疗等完整产业链 打造国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5]
下一代骨科医生必须具备什么能力?从骨科30年说起
思宇MedTech· 2025-04-08 23:27
骨科技术发展阶段 - 骨科技术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生物力学时代(~2010年)、微创与精准时代(2010年~现在)、微创+生物力学融合时代(即将到来)[4] - 生物力学时代以稳定性为核心,关注内固定把持力、术后骨结构强度,国产螺钉厂商快速成长[4] - 微创与精准时代注重术后恢复、软组织保护、患者体验,内镜、通道、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但长期稳定性仍需验证[4] - 未来十年将进入融合时代,需兼顾精准微创与结构稳定,医生需理解材料、结构及算法逻辑[5] 医生能力与教育挑战 - 国内医生培养模式以医学教育为主,理工类基础薄弱,导致工程技术理解不足[6] - 医生普遍重视诊疗技术学习,但缺乏对螺钉、假体设计的深刻理解,创新能力受限[6] - 技术设计端与使用端鸿沟扩大,医生难以有效应用新技术,需通过跨界学习弥补[6][8] - 医生需掌握材料、力学及设计思路,成为下一代骨科医生的基础能力[8] 医工交叉协作需求 - 传统医工连接方式(厂商、教材、会议)已无法满足技术快速迭代需求[8] - 工程师需深入理解医生真实语境,在产品成型前开展深度协作[9] - 全球骨科大会设立医工交叉主题,旨在促进医生、工程师、企业及高校的面对面交流[9] 临床技术落地痛点 - 术式增加3分钟可能被一线医生放弃,钉子角度不便影响术中操作,先进材料需与现有术式兼容[12] - 医生高估技术能力或误判边界,导致技术推广受阻[8] 大会核心议程 - 发布2025全球骨科创新年度白皮书及全球骨科器械创新大奖[13] - 主题演讲涵盖机器人骨折治疗、3D打印技术、可降解镁合金接骨螺钉、脊柱手术机器人等前沿领域[13] - 分享医工交叉创新实践、知识产权保护、个性化植入物应用等议题[13][14] 行业活动信息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将于2025年4月24日在北京召开,规模500人[10] - 主办方包括骨未来、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等机构[10] - 会议聚焦医工交叉与骨科创新,推动技术临床落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