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类器官芯片

搜索文档
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取得新成果
央视网· 2025-08-25 20:37
空间材料科学突破 - 中国空间站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将钨合金加热至超过3100℃ 创造世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3] - 实验验证自主设计建造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优异性能 积累关键在轨实验原始数据 [3]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 天舟九号上行器官芯片和骨骼肌前体细胞实验成功完成自动培养、在轨给药及显微成像等系列操作 [5] - 脑类器官芯片在轨研究发现神经元迁移速度较地面更快 显示空间环境可能加速脑组织细胞运动 [5] - 研究成果有望为脑疾病早期预警、治疗评估和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5] 空间应用系统成果统计 - 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本年度已在轨实施58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7] - 累计完成实验次数超过26000次 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 [7] - 获取科学数据总量达110TB [7]
为何把脑类器官芯片“送上天”(趣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脑类器官芯片技术 - 脑类器官芯片是以人多能干细胞为来源,在信用卡大小的芯片上构建3D微型脑模型,包含脑微血管网络、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能模拟近似大脑的部分结构和功能 [3] - 该技术可模拟脑器官生理和病理响应,为脑疾病建模、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新工具,相比传统静态细胞培养更贴近人体真实环境 [3] - 科研人员已能在芯片上构建多种器官模型,包括脑、肝、肾等,拓展了体外仿生研究的应用范围 [3] 太空实验目的与意义 - 国际首次将脑类器官芯片送入空间站,旨在研究太空微重力、辐射环境对人脑健康的影响,揭示航天员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机制 [4] - 太空环境可加速机体衰老或功能衰退,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地面脑疾病研究提供"加速窗口",缩短病理研究周期 [5] - 实验成果有望实现"空—地转移"应用,推动脑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评估方法的创新 [5] 与脑机接口的差异 - 脑类器官芯片侧重体外仿生人脑结构与功能,用于脑发育、疾病机制和药物筛选等基础研究 [6] - 脑机接口是脑电信号采集与交互技术,直接实现人脑对机械或计算机的控制,如意念操控假肢等功能扩展 [6] - 两者目标不同:前者为"脑器官模拟",后者为"人机交互",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存在本质区别 [6]
中国空间站将首次利用脑类器官芯片开展生命科学研究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07:02
空间站科学实验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搭载7765千克科学实验物资 [1] - 空间应用系统包含23项科学实验 涵盖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空间材料科学 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 [1] - 研究单位包括10个研究所和11所大学 [1] 脑类器官芯片研究 - 首次在空间站利用脑类器官芯片研究空间微重力环境对人脑功能的影响 [1] - 芯片以人多能干细胞为来源 在信用卡大小的芯片上构建高仿真微型脑模型 [1] - 模型具有脑微血管网络 神经细胞 免疫细胞及血脑屏障样结构与功能特征 [1] - 可模拟人脑复杂微环境和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1] 脑类器官芯片技术特点 - 整合多种先进生物技术 区别于传统硅基芯片 [1] - 提供三维 动态和可视化特点 更接近人体生理微环境 [2] - 用于探究空间环境对人血脑屏障及脑功能的影响机理 [2] - 为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提供健康风险预测与干预手段 [2] 脑类器官芯片应用领域 - 主要用于疾病建模 机理研究和药物研发 [2] - 为生命科学 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崭新技术手段和研究范式 [2] - 区别于脑机接口技术 后者侧重人脑神经信号与外部设备的信息交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