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器官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破解“好项目缺资金”难题 金融支持为企业带来“及时雨”
央视新闻· 2025-09-07 15:19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推出18条金融举措,加大金融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力度。各地金融机构 把"银行柜台"搬进实验室,把"产业链"接上"资本链",构建金融赋能新型工业化的立体生态。 "器官芯片"用途广泛,既能精准构建疾病模型,又能高效评估药物毒性,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尖端技术。 但一项技术从基础研究走向商业化应用,科研团队需跨越重重关卡,资金短缺是首要难题。 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副院长 陈早早:每个阶段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没有充足的资金,再 好的科研成果也难以落地生根,实现产业化。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 唐志新:创新"先贷一步"方式,贷款发放以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为依 据,分笔进行支用。贷款资金可先于财政拨款等资金到位。创新"阶段性减息"方式,项目转化早期可支 付较低贷款利息,帮助创新主体降低融资成本。 像陈早早团队这样的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轻资产难估值、好项目缺资金"的融资困境。起初,团队优先 尝试风险投资,却因项目尚处早期、规模偏小,遭遇"冷遇";申请银行贷款,又因缺乏传统抵押物屡屡 碰壁。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的"成果转化贷",带来了"及时雨"。 江苏银行南京江北新区支行 ...
科创路演点燃创新火花
河南日报· 2025-08-29 07:17
活动概况 - 河南省举办"龙子湖科创路演"2025年中原量子谷专场活动 展示220项科技成果 34个项目路演 17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 [1] - 活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 智能感知与绿色产业等领域 项目来自省科学院 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及省实验室等单位 [1] - 河南省科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启动 旨在打破仪器分散闲置和重复购置现状 [2]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内镜洗消机器人项目通过Robot+AI+护理智场景创新 将单人工作效率提升8-10倍 [1] - 半导体晶圆劈裂机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推进半导体晶圆加工设备国产化 [1] - 器官芯片项目全球首次成功构建高度还原患者病理微环境的食管癌仿生器官模型 [1] - 激光除草机器人结合人工智能和激光技术 为茶叶 中药材 有机蔬果等作物提供高效环保除草方案 [2] 合作与商业化进展 - 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与上市公司 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完成签约 签约金额达数千万元 [2] - 企业代表在活动后立即与项目发布人对接合作机会 包括产品代理等商业化合作 [2] - 河南瀚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看好激光除草机器人的应用前景 寻求量产代理合作 [2] 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 - 河南省科学院拥有50家直属研究机构 实现研究领域对省重点产业链群全覆盖 [3] - 未来计划每月举办2场专场路演活动 推动科创路演走进产业和省辖市 [3] - 系列活动旨在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生产力 [3] 活动成效与影响 - "龙子湖科创路演"系列活动自2025年启动以来已举办4场专场活动 涵盖中医药 建筑材料 量子科技 新材料等领域 [2] - 活动为科学家和产业界搭建通畅渠道 使企业能精准提供产业需求 科学家有的放矢进行科研攻关 [2] - 活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
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取得新成果
央视网· 2025-08-25 20:37
空间材料科学突破 - 中国空间站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将钨合金加热至超过3100℃ 创造世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3] - 实验验证自主设计建造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优异性能 积累关键在轨实验原始数据 [3]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 天舟九号上行器官芯片和骨骼肌前体细胞实验成功完成自动培养、在轨给药及显微成像等系列操作 [5] - 脑类器官芯片在轨研究发现神经元迁移速度较地面更快 显示空间环境可能加速脑组织细胞运动 [5] - 研究成果有望为脑疾病早期预警、治疗评估和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5] 空间应用系统成果统计 - 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本年度已在轨实施58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7] - 累计完成实验次数超过26000次 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 [7] - 获取科学数据总量达110TB [7]
中原有城“势”已成——写在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两周年之际
河南日报· 2025-07-15 07:40
中原医科城建设进展 - 河南省重建医学科学院并打造中原医科城,拉开建设大幕 [1] - 经过两年发展,形成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强磁场",实现产学研医深度融合 [2] - 在基因治疗、智能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产业集聚情况 - 累计签约项目88个,263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注册落地 [4] - 碧迪医疗等跨国巨头入驻,全国医药工业百强覆盖率超30% [4] - 华润医学诊断技术公司日检测能力达万份样本,可开展2000余项检测项目 [3] - 组建6只生物医药发展基金,认缴规模185亿元 [4] 人才与科研 - 柔性引进院士12人,课题负责人107个,科研人员500人 [4] - 建成11个临床研究所和4家省级实验室 [6] - 2024年转化科研成果130项,总金额近4亿元 [6] 技术创新成果 - 全球首个纳米酶中试生产线年产值达1亿元,可使农作物增产10%-15% [5] - 河南耀速科技研发的"器官芯片"与赛诺菲、辉瑞等国际巨头合作 [7] - 开发国内首个临床眼科大模型伏羲慧眼和离体心脏温血转运系统 [7] 基础设施与服务 - "八纵五横"主干路网形成,市政照明覆盖率95%,绿地覆盖率36% [6] - 提供注册、检验、申报等全流程"区内办"服务 [6] - 省直人才公寓和梅河芳邻公寓可拎包入住 [6] 未来发展目标 - 打造全球首个中西医结合的医学科学新城 [8] -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创新策源地 [8] - 形成世界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地 [8]
生命律动 科技护航 ——解码实验室里的医学“黑科技”
河南日报· 2025-07-14 07:49
医学科技创新 -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重建两周年,已推动多项前沿医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3] - 离体心脏温血转运系统突破传统冷藏技术限制,将心脏体外存活时间延长数倍至24小时[5][7] - 新系统采用34℃—36℃恒温灌注,温差控制在±0.5℃,配备30余种成分的特制保护液和实时监测传感器[7] 器官芯片技术 - AI+类器官芯片平台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用于筛选癌症个体化治疗方案[9][11] - 技术通过培养患者"迷你肿瘤"测试药物反应,已使13位患者受益,其中一例抑瘤率达71%[11][12] - 该技术融合生物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和人工智能,被《科学》杂志列为"十大新兴技术"[12] 纳米酶产业化 - 全球首条纳米酶中试生产线投产,年产能达30吨,4条线全部启用[13][15] - 农业纳米酶技术实现氮肥减量30%同时增产8%-18%,小麦试验田增产13.8%,盐碱地增产12.9%[15] - 技术规划三年覆盖河南2000万亩耕地,2026年实现规模化应用[15] 跨领域应用 - 纳米酶技术已拓展至畜牧业,可降解饲料真菌毒素,减少抗生素使用[18] - 医用纳米酶抗菌敷料进入临床试验,衍生品将应用于日常抗菌用品[18] - 核心技术入选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十大新兴技术"榜单[18]
一场100%聚焦类器官的千人盛会,30余大咖授课话题曝光丨报名即将截止
生物世界· 2025-06-06 15:58
论坛概述 - 论坛名称:OTC2025类器官前沿应用与3D培养论坛 [2] - 举办时间:7月24-25日 [2] - 举办地点:上海 [5] - 论坛规模:50余授课嘉宾,800余参会嘉宾 [5] - 主办单位:上海傲顺医药、上海佰傲泰医药科技、药精通Bio [5] - 联合主办: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5] 论坛目的 - 利用AI分析类器官大规模数据,加速个性化药物筛选和疾病建模 [4] - 开发自动化培养系统,提高类器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4] - 结合3D生物打印和微流控技术,增强类器官的细胞类型和结构复杂度 [4] - 研究引入血管系统和免疫细胞以增强类器官功能性 [4] - 研发临床级培养基和支架材料,减少批次间差异 [4] - 建立类器官生物库,为临床应用提供稳定细胞来源 [4] 参会嘉宾构成 - 产业界:类器官/器官芯片/微流控芯片企业专家、精准医学及新药研发相关企业 [7] - 科研及监管机构:国家/省相关部门领导、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 [7] - 医学界:医疗机构主任/副主任、精准医学中心相关人员 [7] - 第三方技术服务公司:类器官培养耗材、设备及检测设备企业 [7] 重磅嘉宾及演讲主题 - **金子兵**:视网膜类器官技术驱动眼科疾病研究及再生医学发展 [7] - **王凯**:AI驱动的血管类器官模型用于药物筛选 [8] - **蒋明**:肿瘤类器官模型和生物活库助力精准医学 [8][9] - **蔡车国**:类器官的构建与应用(肿瘤类器官与精准医学) [10][11] - **余逸群**:嗅上皮类器官在嗅觉炎症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2] - **王晓林**:基于微流控的类器官/器官芯片构建及其应用 [14] - **李存**:类器官时代的病毒学研究(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 [14] - **刘忆**:基于肿瘤类器官培养的颅咽管瘤靶向治疗 [15] - **赵冰**:人源类器官疾病模型与转化医学应用 [15] - **刘杰**:先进生物功能材料与类器官芯片的构建 [16] - **夏云**:肾脏类器官微环境重建技术 [17] - **叶森**:AI驱动的高通量器官芯片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9] 往届盛况 - OTC2023类器官前沿应用与3D培养论坛 [25][29][32] - 往届嘉宾包括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专家 [24][27] 参与方式 - 免费参会:转发文章集赞18个可获入场券 [38] - 早鸟票:699元/人(含午餐、茶歇、资料) [38] - 标准票:999元/人(含午餐、茶歇、资料) [38] - 赞助合作:主题演讲、产品展示、广告等多种形式 [38] 项目征集 - OTC2025筹备启动,欢迎类器官领域专家参会、授课或展品展示 [38] - 合作意向可联系论坛组委会 [38]
成都加码培育中小企业,力争三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350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23:30
成都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 - 成都计划到2027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3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2000家,累计目标分别为700家、4000余家、8000家 [1][2] - 当前成都已培育"小巨人"企业354家(全国城市第7)、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100余户(占全省60%以上) [1] - 计划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7%,户均高价值专利3件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8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5% [2] 成都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及10个千亿级产业,拥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1] - 2024年预计兑付企业奖补超20亿元,发放"壮大贷"等政策性贷款50亿元 [3] 创新成果路演活动 - 活动共有38个项目路演,涵盖成都本地及外地企业,涉及伺服控制系统、蛋白组学检测等领域 [4] - 成都乐恩自动化展示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伺服控制系统,寻求医疗康养等场景支持 [4] - 北京烛远生物通过路演寻求与成都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探索蛋白组学检测技术落地 [4] 科研成果转化挑战 - 初创企业普遍面临融资与科研成果转化难题,高校创新端与企业应用端存在差异 [5][6] - 四川迪亚生物案例显示,产学研融合需解决市场反馈与商业化路径问题 [6]
FDA新政策下,昭衍新药的猴子白囤了?
虎嗅· 2025-04-16 11:04
政策更新核心内容 - FDA更新政策逐步取消单克隆抗体疗法等药物研发中对动物实验的强制性要求,并指明智能计算模型、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跨物种数据整合为三大替代方向 [1] - 2022年《FDA现代化法案2 0》已提倡替代方案,但此次政策更具体,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 [1] - 政策直接影响以动物实验为主且有美国业务的昭衍新药,其股价当日跌停 [2] 动物实验现状与争议 - 动物实验长期为新药研发关键,因生物学相似性可规避人体试验风险,但反对者指出其预测可靠性低(2008-2013年新药成功率仅1%)且成本高昂(单抗开发需144只灵长类动物,每只成本5万美元) [3][4] - FDA路线图计划未来3年内缩短灵长类动物毒性试验周期(6个月→3个月),3-5年内使动物试验成为"例外"而非"常规" [7][8] 替代技术可行性分析 - **AI技术**:FDA鼓励计算机建模预测药物行为,如模拟单抗分布及副作用,需试验验证 [5] - **器官芯片**:已有实质性进展,2022年FDA首次批准完全依赖非动物数据的赛诺菲新药进入临床试验,但该药此前已有动物试验数据支撑 [7] - 替代技术短期内无法完全取缔动物实验,但可能减少新适应症开发中的使用 [7][8] 对昭衍新药的影响 - **业务结构**:公司95%收入来自非临床研究,其中70%依赖动物实验,22%收入来自美国市场 [10] - **短期影响**:2025年政策落地初期冲击有限,但单抗药物订单或占整体业绩17 5%(基于70%动物业务中50%为生物药、50%为单抗的假设) [13] - **长期风险**:若猴价回落至疫情前水平(每只从10万元→几千元),公司囤积的实验猴及模型销售业务将承压 [14] - **转型压力**:临床业务(占收入5%)毛利率下滑(2024年减少7 19个百分点),竞争激烈难以支撑业绩 [15] 行业动态与监管趋势 - 中国药监机构正联合高校推进类器官技术行业标准制定,国内替代技术发展或加速 [10] - 全球新药研发模式可能因FDA政策转向,非动物试验替代不仅是针对国内CXO企业的限制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