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
icon
搜索文档
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
经济日报· 2025-11-12 09:35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并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双轮驱动 [1] - 2025年华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且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且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且技术推广落地难问题突出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并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以应对持续阴雨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并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发展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以挖掘粮食单产提升潜力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绿色吨半粮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3] - 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技术大面积落地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3]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且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 [3] 未来发展方向 - 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
庄明浩: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
经济日报· 2025-11-12 08:00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中国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支撑 [1] - 2025年华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技术推广落地难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 [2] - 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绿色吨半粮”模式 [3] - 中国已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 - 需理顺科学家、企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协作关系,推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推广共同体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3]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