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
搜索文档
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
经济日报· 2025-11-12 09:35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并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双轮驱动 [1] - 2025年华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且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且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且技术推广落地难问题突出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并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以应对持续阴雨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并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发展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以挖掘粮食单产提升潜力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绿色吨半粮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3] - 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技术大面积落地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3]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且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 [3] 未来发展方向 - 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
庄明浩: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
经济日报· 2025-11-12 08:00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中国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支撑 [1] - 2025年华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技术推广落地难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 [2] - 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绿色吨半粮”模式 [3] - 中国已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 - 需理顺科学家、企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协作关系,推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推广共同体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3]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
优化种植结构 提升科技含量
经济日报· 2025-11-12 06:04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并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双轮驱动关键支撑 [1] - 2025年华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且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当前面临的挑战 - 粮食生产面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及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且技术推广落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在秋粮收获关键期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以应对持续阴雨 [2] - 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有力护航粮食稳产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并推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的"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的"绿色吨半粮"模式 [3] - 已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 - 未来需理顺科学家、企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协作关系推动形成技术推广共同体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且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 [3]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
花椒基地来了位“张技术”
人民日报· 2025-08-01 06:22
公司运营 - 花椒基地采用立体管护法增强抗风雨能力 通过搭支架和拉防护网实现[1][2] - 全年坐果率提高20%至30% 因采用新技术显著提升产量[2] - 建立花椒产业标准化体系 包含47项指标实现种植可量化和规范化[2] - 种植面积约1万亩 干花椒年产量超200吨 形成规模化生产[2] - 带动周边19个村社种植 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效应[2] 技术发展 - 推行立体管护技术 防护网在暴雨中有效兜住果实减少损失[2] - 转化复杂农技为通俗易懂方法 通过花椒学堂向农户传授知识[1] - 实施测土验墒和病虫害识别技术 提升种植科学化水平[1] -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实现产业链技术升级[2] 战略规划 - 试验新品种提升产业附加值 推动产品结构优化[2] - 计划推动农文商旅融合 拓展产业边界增加盈利点[2] - 持续扎根基层发展 保持技术迭代和产业创新[2]
从地头叫卖到“未摘先卖”:广东荔枝产业的“三级跳”跃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4 23:06
广东荔枝产业升级 - 荔枝产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到融合文化、科技、文旅的多元经济载体转型,价值链从鲜果买卖拓展至全产业链生态重构 [1][8] - 保鲜技术突破使荔枝保鲜期从3天延长至30天,冷链物流体系实现"田头预冷+多式联运+低空物流"全链路覆盖 [4][5][6] - 2025年广东荔枝预计总产量达160万吨,同比大增30%-50%,其中粤西片区占比62%(99万吨)[3] 技术创新应用 - 茂名"荔枝AI助手"接入超500万条数据,病害诊断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5秒,准确率提升至95%,生产效率提高30% [3] - 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种植全程可追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 [3] - 顺丰构建"航空+冷链+无人机"协同网络,运输效率提升2-3倍,实现全国次日达及偏远地区三日内送达 [6] 市场拓展与销售 - 2024年前三季度广东农产品出口972.8亿元占全国18.6%,茂名荔枝出口量同比增长132%达7100吨,覆盖22个国家和地区 [7][8] - 定制认养、"未摘先卖"成为新常态,湛江遂溪荔枝采摘活动预售量超4500吨金额近亿元 [8] - 全省建成306个田头冷藏设施,新增390个快递网点,顺丰在茂名设置超1500个揽收点 [5] 产业链延伸 - 茂名荔枝全产业链规模超120亿元,文旅收入增长25%,开发采摘游、文化节等业态 [8] - 广药集团等企业布局荔枝饮料、冻干产品,预计2030年加工转化率提升至50% [8] - 全省荔枝加工相关企业达378家,其中经营10年以上企业110家 [8] 品种与产能 - 广东拥有全国最全的300余种荔枝品种库,上市周期长达3个月(5-7月)[3] - 全省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占全国超50%、全球三分之一,覆盖97个县区 [3] - 白糖罂、桂味、妃子笑等优质品种占比达80%,通过数字育种和标准化种植提升品质 [3][5]
自有品种西甜瓜全年不断供!潍坊郭牌农业荣获山东最具影响力品牌
齐鲁晚报网· 2025-05-13 21:49
品牌荣誉与活动 - 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荣获2025山东最具影响力品牌 [1] - 公司参与"新质山东品筑未来"活动并发布《山东企业ESG行动指南》相关内容 [1] - 公司负责人现场展示郭牌西瓜并获得一致好评 [5] 公司概况与经营数据 - 公司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专注西甜瓜全产业链 [3] - 拥有全国最大精品西瓜基地 覆盖六省区11个种植基地共3万亩 其中省内6000余亩 [3] - 2024年销售种子5900万粒 育苗5300万株 生产西瓜2.6万吨 年产值3.4亿元 带动就业1.2万人 [3] - 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 实现全年365天西瓜供应 [3] 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果 - 设立"两院三室三中心" 研究推广花粉储存技术 西瓜防裂技术等百余项新技术 [5] - 推出18项集成技术 包括"西瓜无土栽培高效技术集成及应用" 获批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1项 [5] - 申请167项国家专利 投资4000万元引进国内首条西甜瓜无损智能化检测分拣流水线 [5]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根据《山东企业ESG行动指南》持续创新 推动品质提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