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藏品

搜索文档
时报观察丨让情绪消费回归应有的“松弛感”
证券时报· 2025-06-21 08:21
情绪消费的兴起与特征 - 潮玩、虚拟藏品、电竞装备、骑行器械等满足个性化、娱乐化需求的消费品迅速走俏 主打治愈、解压和"悦己"功能 以满足情绪价值为核心卖点 [1] - 情绪消费的兴起反映时代发展下精神需求的丰富延伸 Z世代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潮玩等产品成为年轻人解压的"心灵鸡汤"和情感寄托 [2] - 具体产品如LABUBU通过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和精神慰藉吸引消费者 但供给不充分或稀缺营销导致抢购和收藏行为被异化 [2] 情绪消费的市场风险与异化 - 经济学中的"郁金香效应"提示需警惕稀缺性制造的虚假繁荣 情绪消费品定价逻辑虽不同于传统商品 但价格不能在非理性中无限膨胀 [3] - 供给端的不充分及稀缺营销使抢购行为成为黄牛和资本方的投机工具 消费者需避免盲目跟风并把握情绪消费边界 [2][3] - 监管层需厘清情绪消费品属性边界 特别对金融化操作予以约束 同时丰富消费供给以减少疯狂抢购 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3] 行业规范与发展方向 - 需通过合理规则约束和理性文化引导 使情绪消费既保留治愈人心的柔软 又让消费者为真实热爱买单 [3] - 情绪消费如同一面镜子 既映照当代人的情感渴求 也折射市场经济的复杂面相 [3]
让情绪消费回归应有的“松弛感”
证券时报· 2025-06-21 02:35
情绪消费行业概况 - 潮玩、虚拟藏品、电竞装备、骑行器械等满足个性化、娱乐化需求的消费品迅速走俏,核心卖点是治愈、解压和"悦己"[1] - 情绪消费的兴起反映时代发展,体现Z世代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后对精神需求的延伸[1] -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提出"玩物亦可养心"观点,呼应年轻人通过趣味产品对抗内卷生活的需求[1] 典型产品案例分析 - LABUBU作为情绪消费代表产品走红,但供给端不充分和稀缺营销导致其被异化为投机炒作工具[1] - 消费者为情感共鸣、文化认同、精神慰藉买单的同时,面临黄牛和资本方介入的市场乱象[1] 行业风险与监管建议 - 需警惕"郁金香效应",情绪消费品定价虽特殊但不能无限非理性膨胀[2] - 监管层应厘清情绪消费品属性边界,约束金融化操作,同时扩大供给减少抢购乱象[2] - 建议通过规则约束和文化引导,平衡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与情绪消费的治愈属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