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境资本运作等综合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修通金融“水渠” 精准滴灌“根系”——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宁波实践
证券日报· 2025-11-03 01:11
文章核心观点 - 小微融资协调机制运行一周年,通过央地协同、多方合力的方式,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推动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 [1] - 该机制促进了银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从“单兵作战”转向“多方合力”,并进一步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领域 [1][2][7] - 宁波地区的实践表明,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和生态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不断深化 [3][8][9] 机制建立与协同模式 - 国家层面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机制,组织走访摸排需求,指导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2] - 地方层面省市区县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融资难和放贷难问题 [2] - 区县工作专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摸排企业需求并推荐给银行,实现信贷资金快速便捷直达 [2] 实施成效与数据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末,宁波市已走访各类经营主体27.2万户,其中15.13万户获得授信11352.5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767.74亿元 [3] - 甬城农商银行贷款审批从申请到放款的平均天数保持在3天内 [4] - 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7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629亿元,增幅分别为28%和36%,服务科技型企业近5000家,全市合作覆盖率超42% [7] 银行服务创新与组织变革 - 多家银行推进组织架构调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支行或团队,例如农业银行形成“1中心+1支行+14分支行”架构,建设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宁波银行在31个区域支行设专营团队 [6] - 专营支行在考核机制、尽职免责方面与传统分支不同,减少员工顾虑,实现“敢贷、愿贷” [6] - 银行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如农业银行针对小微外贸企业定制全线上纯信用产品,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宁波银行对科技型企业进行分层分类服务 [6] 风险管理逻辑重塑 - 银行打破传统信贷对抵押物和流水的“路径依赖”,转向评估团队能力、技术前景和未来现金流 [7] - 泰隆银行尝试将人才、专利、股权等智力资本价值量化作为信用评估依据,其90%的科创企业客户无需抵押即可获得信用贷款 [7] 金融资源投向与新质生产力 - 泰隆银行将90%以上的科创金融资源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 [8] - 建设银行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截至9月末已为科技创新再贷款清单内70户客户发放贷款,余额共计12.4亿元 [8] - 银行角色从信贷提供者转变为创新生态构建者,通过参与产业基金、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构建良性生态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