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搜索文档
兴业银行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 累计为7.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4800亿元
金融时报· 2025-11-05 17:47
兴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表现 - 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公司累计为7.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4800亿元 [1]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59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380亿元 [1] - 公司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超全行各项贷款增速 [1] 政策背景与公司响应 - 去年10月,由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解决融资难题 [1] - 工作机制建立后,公司第一时间在总、分行层面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源倾斜、优化服务模式 [1] - 公司推动金融服务下沉,为小微企业提供"准、快、惠"高效优质金融服务 [1] 公司具体执行措施 - 公司组建超1900人"金融特派员"队伍,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 [1] - 公司积极对接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为科技型小微企业、专业市场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提供适配金融产品和服务 [1]
累计贷款超4800亿元!支持小微融资协调机制的“兴业答卷”!
搜狐财经· 2025-11-04 11:13
文章核心观点 - 兴业银行通过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和文旅金融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超过7.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4800亿元,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发展 [1]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业绩 - 截至2025年9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59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380亿元,贷款增速超过全行各项贷款增速 [1] - 自工作机制建立以来,累计为7.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4800亿元 [1] 工作机制与服务模式创新 - 公司成立总、分行层面工作专班,制定专项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并加大资源倾斜 [2] - 升级“工业厂房贷”、“兴速贷(信用专属)”等产品,推进人机结合服务机制,简化普惠小微续授信流程 [2] - 创新“信用加油”供应链金融模式,利用税务发票、资金流等“数据信用”确定授信额度,降低产业链整体融资成本 [2] - 应用数字技术研发营销初筛、一键测额等智能工具,赋能“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提升服务适配性和获贷率 [3] 科技金融与生态共建 - 构建覆盖企业科技创新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携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金融生态 [4] - 服务链条向科研前端延伸,例如通过“金融特派员”模式进驻“金凤实验室”,为孵化企业精准投放研发贷款 [4] - 组建超1900人“金融特派员”队伍,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对接融资需求,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适配服务 [4] 跨境金融一站式服务 - 构建“融资+避险+智库”一站式服务,对接海关总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外汇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 [5] - 创新推出全线上化信用产品“小微企业跨境融资”,依托专属线上授信模型,大幅压缩审批时长 [5][6] - 打造“兴业管家(国际业务)”数字化平台,自动审批汇率避险额度,并组建国际业务人工智能智库提供AI客服 [6] - 通过外汇展业项目推动流程革新,构建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提升跨境交易效率,例如贸易佣金支付可5分钟办结 [6] 文旅金融与消费支持 - 创新推出文旅专属“个人综合经营贷款”,通过简化流程、灵活担保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助力企业把握旅游旺季 [7] - 聚焦非遗传承、酒店运营两大文旅核心领域,通过“政策+资金”双支撑为文旅消费按下“加速键” [7] - 针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补贴政策,提供专项信贷资金支持,激发家电、汽车、家装等行业消费活力 [7]
当金融有了“温度”与“精度”
证券日报· 2025-11-03 01:11
政策执行与协同 -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具体案例体现政策温度与精度 [1] - 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为轻资产科技小微企业浙江国跃科技有限公司提供500万元贷款 [1] - 泰隆银行宁波分行对科创企业弱资产负债率、弱营业收入、弱净利润情况采取包容态度 [1] 金融服务与资源分配 - 金融资源旨在直接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外贸从业者和个体工商户等经济毛细血管 [2] - 金融服务的目标是缩小惠企政策与企业体感之间的温差并提升企业获得感 [2] - 金融工作的核心在于体现政治性与人民性,精准抵达且温暖人心 [2] 管理工具与效率 - 宁波金融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开发企业走访管理系统,实现名单推送、需求对接、进度反馈到跟踪监测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2] - 银行定期上传对接情况,系统自动汇总走访、授信、贷款等信息数据以供政府部门监测进度 [2]
修通金融“水渠” 精准滴灌“根系”——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宁波实践
证券日报· 2025-11-03 01:11
文章核心观点 - 小微融资协调机制运行一周年,通过央地协同、多方合力的方式,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推动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 [1] - 该机制促进了银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从“单兵作战”转向“多方合力”,并进一步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领域 [1][2][7] - 宁波地区的实践表明,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和生态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不断深化 [3][8][9] 机制建立与协同模式 - 国家层面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机制,组织走访摸排需求,指导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2] - 地方层面省市区县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融资难和放贷难问题 [2] - 区县工作专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摸排企业需求并推荐给银行,实现信贷资金快速便捷直达 [2] 实施成效与数据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末,宁波市已走访各类经营主体27.2万户,其中15.13万户获得授信11352.5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767.74亿元 [3] - 甬城农商银行贷款审批从申请到放款的平均天数保持在3天内 [4] - 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7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629亿元,增幅分别为28%和36%,服务科技型企业近5000家,全市合作覆盖率超42% [7] 银行服务创新与组织变革 - 多家银行推进组织架构调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支行或团队,例如农业银行形成“1中心+1支行+14分支行”架构,建设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宁波银行在31个区域支行设专营团队 [6] - 专营支行在考核机制、尽职免责方面与传统分支不同,减少员工顾虑,实现“敢贷、愿贷” [6] - 银行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如农业银行针对小微外贸企业定制全线上纯信用产品,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宁波银行对科技型企业进行分层分类服务 [6] 风险管理逻辑重塑 - 银行打破传统信贷对抵押物和流水的“路径依赖”,转向评估团队能力、技术前景和未来现金流 [7] - 泰隆银行尝试将人才、专利、股权等智力资本价值量化作为信用评估依据,其90%的科创企业客户无需抵押即可获得信用贷款 [7] 金融资源投向与新质生产力 - 泰隆银行将90%以上的科创金融资源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 [8] - 建设银行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截至9月末已为科技创新再贷款清单内70户客户发放贷款,余额共计12.4亿元 [8] - 银行角色从信贷提供者转变为创新生态构建者,通过参与产业基金、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构建良性生态圈 [8]
以金融“活水”激发小微企业活力(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08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与政策支持 - 截至今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0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信用贷款占比近三成[1] - 小微企业融资面临银企信息不对称、尽调成本高、缺乏抵押资产导致贷款风险高等痛点[1] - 去年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成效显著,截至7月末已累计走访近98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达22万亿元[1] 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运作与成效 - 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通过税务等数据筛选有合理融资需求的企业清单,银行结合调研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实现精准放贷[1] - 该机制在福建、重庆等地通过街道、社区网格员与银行员工共同走访企业,搭建银企互信平台,有效打消双方顾虑[2] - 银行客户经理反馈,最初被视为“摊派任务”的企业推荐清单,经走访后发现企业确有发展前景和资金需求,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2] 数字技术在融资服务中的应用 - 数字技术是填平“信息鸿沟”、连通“数据孤岛”的重要工具,积极发展数字金融有助于实现银企双赢[2] - 利用新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动态化的需求,为金融业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2] 融资服务的创新实践与案例 - 协调工作机制协助受行政处罚的企业完成信用修复,例如一家砂石开采企业经辅导后得以轻装再出发[3] - 针对贷款到期“过桥”难题,浙江、山东等地将无还本续贷政策嵌入协调工作机制,有效为企业减负[3] - 具体案例显示,重庆一家农产品公司通过该机制获得200万元信用贷款,缓解了现金流压力并成功承接新合同[1]
打通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米”
人民日报· 2025-09-15 09:08
工作机制运行成效 - 截至6月末累计走访超过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1][2] - 银行对推荐清单内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1] - 新发放贷款总额达17.8万亿元[1] 机制协同架构 - 国家层面由金融监管总局与发改委牵头形成政策合力[1] - 地方建立省市区县三级工作机制并以区县为主战场[1] - 通过央地协同完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1] 基层覆盖实施 - 依托市场监管工信税务等部门数据拆解走访清单[2] - 将机制融入乡镇街道社区基层治理毛细血管[2] - 通过基层力量加快摸清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2] 信贷结构优化 - 新发放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达32.8%[2] - 多部门数据共享助力轻资产企业精准画像[2] - 加大对外贸民营科技消费等重点领域资源倾斜[2] 数据赋能措施 - 加快完善地方信用数据平台建设[3] - 基于大数据开发匹配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产品[3] - 降低金融机构风险识别成本和融资风险[3] 政策协同创新 - 将无还本续贷政策嵌入机制统筹推进[3] - 根据形势增列外贸板块引导资源倾斜[3] - 借助央地协同优势提升政策措施效能[3] 营商环境优化 - 指导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和规范财务管理[3] - 协调解决土地环保征信等经营困难[3] - 激发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和经营能力[3]
打通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米”(财经观)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工作机制核心观点与成效 -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协同性、覆盖面和精准度发力,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1] - 截至6月末,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超过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 [1] 协同性发力 - 机制通过央地协同完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生态体系,在国家层面由金融监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银行机构协同参与 [1] - 在地方层面建立省、市、区县三级工作机制,以区县作为"主战场"并设立工作专班,保证政策一致性并赋予地方灵活性 [1] 覆盖面发力 - 各地依托市场监管、工信、税务等部门数据,将走访企业清单拆解发至乡镇、街道或社区,将机制融入基层治理加快摸清企业状况和需求 [2] - 充分调动基层力量,合力搭建银企对接桥梁 [2] 精准度发力 - 依托机制新发放的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达32.8%,通过多部门数据共享帮助金融机构为轻资产小微企业精准"画像" [2] - 机制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有助于加大对外贸、民营、科技、消费等重点领域的资源倾斜,优化信贷结构 [2] 未来优化方向 - 依托机制加快完善地方信用数据平台建设,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企业信用信息,降低融资风险 [3] - 借助机制央地协同优势,将更多小微企业政策措施纳入机制框架统筹执行,例如嵌入无还本续贷政策、增列外贸板块 [3] - 以机制为抓手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指导企业信用修复、规范财务管理,协调解决土地、环保、征信等困难,激发有效信贷需求 [3]
金观平:综合施策优化民企金融服务
经济日报· 2025-09-01 11:35
金融支持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加强民营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1] - 政策提出借助"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从供需两端发力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2] 民营企业经济地位 - 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2%以上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2%以上 数量超过42万家[1] - 民营企业对进出口和税收贡献均超50% 对城镇就业贡献达到80%以上[1] - 截至6月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达70.9万亿元 同比增长5.4%[1] 融资困境分析 - 金融机构存在"不会贷"问题 信用风险评估手段单一且过度依赖传统抵押物[1] - 金融机构存在"不敢贷"问题 对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背景和产品前景缺乏了解[1] - 金融机构存在"不愿贷"问题 尽职免责规定未充分落实导致一线员工顾虑风险[1] - 部分民营企业因盲目多元发展 市场把握不佳和经营管理不善推高自身风险[1] 解决方案与工作要求 - 金融机构需优化信用风险识别评估手段 针对不同行业规模企业采取差异化措施[2] - 金融机构需落实尽职免责规定 确保一线员工"愿贷""敢贷"[2] - 民营企业需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强化内部监督以降低信用风险[2] 工作机制成效 - 各地依托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累计走访超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3] - 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 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3] - 新发放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达32.8%[3]
综合施策优化民企金融服务
经济日报· 2025-08-30 09:08
政策导向与支持措施 - 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加强民营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 [1] - 政策提出借助"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从供需两端发力 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 [2] - 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超过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 银行对"推荐清单"内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 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 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2.8% [3] 民营企业经济地位 - 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2%以上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达42万多家 占比同样超过92% [1] - 民营企业对进出口和税收贡献均超五成 对城镇就业贡献达到八成以上 [1] - 截至6月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达70.9万亿元 同比增长5.4% [1] 融资困境与成因分析 - 部分金融机构存在"不会贷"问题 信用风险评估手段单一且过度依赖传统抵押物 [1] - 部分金融机构因不了解科技型企业技术背景而"不敢贷" 难以判断企业成长性 [1] - 部分金融机构因尽职免责规定未落实而"不愿贷" 一线员工存在风险顾虑 [1] - 个别民营企业因盲目多元发展导致经营管理不善 抬高风险并增加融资难度 [1] 金融机构改进方向 - 要求金融机构消除融资门槛的人为障碍 确保民营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参与市场竞争 [2] - 金融机构需优化信用风险识别手段 针对不同行业和规模企业实施差异化评估 [2] - 落实尽职免责规定以消除一线员工顾虑 保障"愿贷敢贷"机制有效运行 [2] 企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民营企业需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监督机制 [2] - 规范股东行为和强化内部监督 有利于降低信用风险并获得融资支持 [2] -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助力融资 更有利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协同工作机制成效 - 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政银企协同 在走访对接后向银行推荐企业 [3] - 对不符合授信标准的企业提供问题分析与修复支持 既解决融资问题又增强发展后劲 [3]
小微企业融资难?浙江首创多种融资模式
搜狐财经· 2025-08-19 16:29
浙江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成效 - 截至6月末浙江已走访企业413万家,纳入推荐清单98.2万家,其中96.3万家获授信支持,累放贷款2.6万亿元 [2] - 截至5月末浙江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2] - 温州"科创指数贷"累计发放1087亿元,覆盖44家银行机构 [3] - 浙商银行通过"浙银善标"体系向推荐清单内主体累计授信超950亿元 [8] - 三门农商银行创新"台创·专利池贷",以专利技术评估为企业提供1100万元授信 [6] 创新融资模式 - 温州创设"科创指数"评价体系,从创新能力/产出/融合三方面11项指标对企业科技能力赋分 [3] - 浙商银行推出"普惠数智贷",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风控模型实现2日内放款100万元 [8] - 路桥农商银行采用"银税互动+金融网格"模式,基于纳税/用电/生产数据24小时完成500万元信贷审批 [9] - 瑞安农商银行通过无还本续贷为企业解决5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到期问题 [10] - 三门农商银行将管理体系认证纳入标准,升级"冲锋·认证贷"为迅猛龙户外提额至350万元 [13] 重点企业案例 - 豪联科技获农行300万元"科创指数贷",从申请到放款仅3个工作日 [3] - 气协科技通过专利质押获1100万元授信,2024年产值达3500万元(同比+320%) [6][7] - 瑞得机械凭借"善标一级"评级获浙商银行100万元纯信用贷款 [8] - 鼎博水暖获工行500万元经营性贷款用于技术升级 [11] - 傲隆管道作为初创企业获温州银行420万元信用授信 [12] 机制优化措施 - 温州建立"精准筛分/双线对接/数智监测/联合指导"四项机制筛选活跃经营主体 [11] - 针对首贷户建立"无贷户-首贷户-伙伴客户"递进式服务体系,优化准入门槛 [12][13] - 无还本续贷新政要求银行提前1个月沟通,建立续贷支持与尽职免责机制 [10] - 工商银行实施"一企一策"定制方案,为鼎博水暖匹配技术升级贷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