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输送机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运机集团:8月25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21:06
公司运营 - 公司第五届第二十四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25日以现场及视频通讯相结合方式召开 审议《2025年半年度报告及其摘要》等文件 [1]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中输送机设备占比100% [1] - 公司当前市值为56亿元 [1] 行业动态 - A股成交连续8天破2万亿元 券商行业启动秋招 行业巨头提供25个岗位 [1]
运机集团:8月1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9 20:13
公司动态 - 运机集团(SZ 001288)于2025年8月18日召开第五届第二十三次董事会会议,审议了《关于公司拟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暨累计对外投资的议案》等文件 [2] - 会议以现场及视频通讯相结合的方式在公司四楼418会议室举行 [2] 财务数据 - 2024年1至12月,运机集团的营业收入全部来自输送机设备业务,占比100% [2]
运机集团:8月4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18:32
公司治理 - 公司于2025年8月4日召开第五届第二十二次董事会会议 审议修订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细则等文件 [2] 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公司营业收入100%来自输送机设备业务 [2] 市场表现 - 公司股票代码SZ 001288 当前收盘价为21.75元人民币 [2]
运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邓继红辞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12:51
公司人事变动 - 副总经理邓继红因个人原因辞职 辞职申请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 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1] 公司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份营业收入构成中输送机设备占比100.0% [1] 行业动态 - 德资巨头中国区高管警告智驾绝不能免费 否则会给全行业带来灾难 行业深陷残酷价格战 [1]
运机集团:股东罗陆平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约5.81万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23:49
公司高管减持计划 - 监事会主席范茉女士持有公司股份约9.66万股(占总股本0.0411%),计划减持不超过约2.42万股(占总股本0.0103%)[2] - 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罗陆平先生持有公司股份约23.24万股(占总股本0.0989%),计划减持不超过约5.81万股(占总股本0.0247%)[2] - 副总经理刘顺清先生持有公司股份约17.57万股(占总股本0.0748%),计划减持不超过约4.39万股(占总股本0.0187%)[2] - 副总经理邓继红先生持有公司股份约16.94万股(占总股本0.0721%),计划减持不超过约4.24万股(占总股本0.018%)[3] 公司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份,公司营业收入全部来自输送机设备业务,占比100%[4]
运机集团2024年报解读:营收净利双增,多项费用大幅变动引关注
新浪财经· 2025-04-08 08:39
营收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36亿元,同比增长45.80%,主要来源于输送机设备业务,占比100% [2] - 国外地区业务收入10.38亿元,同比增长26491.07%,成为营收增长主要驱动力 [2] - 国内市场表现分化:华南地区营收0.99亿元(+448.56%)、华中地区0.72亿元(+49.66%),但华北(-91.86%)、华东(-60.83%)、西南(-76.76%)地区营收显著下滑 [2] - 营收增长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及海外项目交付(如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同时产品研发创新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3] 盈利能力 - 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53.80%,扣非净利润1.40亿元(+44.22%) [4] - 基本每股收益0.98元/股(+53.13%),扣非每股收益0.87元/股 [4] - 盈利增长主要来自规模效应、技术创新带来的附加值提升以及成本控制 [5] 费用结构 - 销售费用0.60亿元(+80.92%)、管理费用1.02亿元(+81.82%)、财务费用0.22亿元(上年为-0.06亿元) [6] - 研发费用0.56亿元,占营收比例3.64%(2023年3.29%),研发人员203人(+84.55%),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增长222.22% [7] 研发进展 - 光伏数字智能化输送机项目实现产品智慧化与节能化,轮轨式连续输送系统项目解决高能耗技术难题 [8] - 研发成果产业化增强公司在智能输送领域的竞争优势 [8] 现金流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42亿元(+703.57%),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5.56亿元(-289.89%),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0.93亿元(-88.50%) [9] 行业竞争 - 国内输送机械行业在长距离、大运量、节能环保领域竞争加剧,可能冲击市场份额 [10] - 行业需求受宏观经济、政策及下游产业波动影响显著 [10] 供应链与技术 - 原材料(钢材、橡胶等)价格波动和供应稳定性存在风险,可能影响生产成本 [11] - 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迭代加速,研发失败或技术滞后可能导致竞争力下降 [12] 政策环境 - 环保、安全生产政策调整可能增加合规成本,知识产权等法律纠纷可能影响经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