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锅底
搜索文档
我们尝遍了贵州酸汤,却记不住一个名字
虎嗅APP· 2025-09-21 16:47
酸汤品类市场热度与规模 - 2024年上半年贵州酸汤在抖音上的搜索量同比暴涨1966% [7] - 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酸汤制品年产能高达16万吨 [7] -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店名包含酸汤的餐饮门店超过8700家,近一年门店增长率超过40%,酸汤菜品近一年增长率高达60% [7] - 酸汤成为仅次于麻辣口味之后最受欢迎的火锅锅底新品 [7] - 头部品牌海底捞在全国门店上新酸汤锅底,锅圈联合中国农科院在贵州落地酸汤产业化项目 [8] 品牌发展现状与挑战 - 酸汤品类目前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品牌,如黔诚在贵阳十年只开了4家店 [9] - 2023年下半年至今酸汤品类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闭店率超过30%,部分二三线城市闭店率超过50% [9] - 市场呈现“有品类无品牌”的困境,消费者记住的是“贵州酸汤”泛概念而非具体品牌 [17] - 酸汤味型单一,锁客能力远不如牛油火锅,更多是“尝鲜型”消费 [19] - 酸汤锅底成本较低,2-3人用餐客单价可控制在70-80元,而牛油火锅客单价可轻松过百 [20] 品类走红驱动因素 - 酸汤走红得益于地域文化符号“出圈”,内容平台和社交媒体放大了其视觉奇观和文化异质性 [13] - 2022年贵州旅游复苏,村超、黄小西等文旅IP成功,顺势推送酸汤成为旅行体验环节 [13] - 大型餐饮品牌入局做了初步市场教育,一批主打云贵风味的Bistro和主题餐厅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兴起 [14] - 2023年前后多家实力雄厚的火锅企业共同策划集中投放,有公司单家投入八百万元做推广 [15] 标准化与供应链瓶颈 - 酸汤分为“生酸”和“熟酸”,炒制过程对火候、锅具、师傅经验要求高,难以完全标准化 [19] - 酸汤味型极度依赖发酵工艺、炒制技法和本地食材,每一家的酸汤味道都不一样 [19] - 供应链稳定性是核心挑战之一,品牌需通过整头采购牛肉等举措控制成本 [21] - 资本对酸汤品类表现冷静,认为其缺乏可复制、可规模、可退出的特性 [21] 全国化路径与创新尝试 - 酸汤品类若想全国化突破需精准布局高流量商圈和年轻消费群体聚集区,借助短视频实现味觉的“视觉化传播” [24] - 品牌尝试拓展酸汤味型应用场景,2024年市面上已有酸汤小酥肉、酸汤饭、酸汤水饺等雏形产品 [26] - 袁记云饺推出酸汤味水饺,老北京风味的紫光园加入酸汤小酥肉,Manner等国际范品牌也推出酸汤系列产品 [26] - 有观点认为需跳出“贵州酸汤”地域局限,走向“中国酸”的味型整合,融合山西醋酸、海南糟粕醋等 [26]
我们尝遍了贵州酸汤,却记不住一个名字
虎嗅· 2025-09-21 07:05
核心观点 - 贵州酸汤作为区域美食在2024年经历爆发式增长 但面临"有品类无品牌"困境 热度主要由流量和资本推动而非真实需求驱动 全国化进程受限于味型单一、标准化难度高及供应链挑战 [1][5][9][11] 产业规模与市场热度 - 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 酸汤制品年产能达16万吨 [1] - 全国店名含酸汤餐饮门店超8700家 近一年门店增长率超40% 酸汤菜品增长率达60% [1] - 抖音平台搜索量同比暴涨1966% 成为餐饮行业最受关注细分品类之一 [1] - 酸汤成为仅次于麻辣口味后最受欢迎火锅锅底新品 [1] 头部品牌与资本动态 - 海底捞全国门店推广酸汤锅底 锅圈联合中国农科院落地产业化项目 [1] - 本土品牌黔诚在贵阳十年仅开4家店 贵厨走出贵州后面临障碍 [4] - 2023年以来资本关注度低 真正出手少 因标准化难度大且缺乏成熟品牌模型 [5][17] - 酸汤锅底成本仅十几元 远低于牛油锅底四五十元成本 [12] 市场表现与挑战 - 2023年下半年至今一线城市闭店率超30% 部分二三线城市超50% 复购率持续走低 [5] - 流量与实体经营严重背离 抖音小红书内容保持高增长但门店收缩 [5][9] - 味型单一导致锁客能力弱 更多为尝鲜型消费而非成瘾性消费 [12][13] - 区域接受度差异大 在山西等食酸区域难以突破因口味偏差 [21] 标准化与供应链瓶颈 - 酸汤分为生酸和熟酸 炒制过程依赖火候锅具和师傅经验 难以完全标准化 [12][17] - 供应链稳定性挑战大 牛肉等食材部位价格差异影响成本控制 [15] - 地域性强 依赖贵州红酸汤发酵工艺和本地食材 [12][18] 创新与转型尝试 - 新希望集团与凯里市合作构建酸汤全产业链 产品进入山姆会员店供应链 [19] - 品牌推出酸汤小酥肉 酸汤饭 酸汤水饺等衍生品 拓展消费场景 [20] - 笔记安顺夺夺粉火锅以性价比在全国开设239家门店 三出山通过空间设计拉高客单价至150元 [20] - 尝试融合山西醋酸 海南糟粕醋等多地酸味元素 突破地域局限 [21] 全国化路径展望 - 需精准布局高流量商圈和年轻消费群体聚集区 强化视觉化传播 [19][20] - 必须构建"产品+流量+点位+供应链"综合模型 而非仅依赖口味输出 [21] - 品牌需提升组织力 SOP流程精细化至洗碗工动作和切肉工刀工以影响毛利 [15] - 理想全国化规模为三年30~50家门店 但当前尚无品牌具备真正全国化能力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