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属切削数控机床
icon
搜索文档
乔锋智能(301603) - 301603乔锋智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103
2025-11-03 21:34
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8.71亿元,同比增长56.71% [3]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83.55% [3]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2.70亿元,同比增长83.12% [3]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6.57亿元,同比增长69.98% [3]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9767.56万元,同比增长182.23% [3]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扣非净利润9304.90万元,同比增长166.37% [3] - 前三季度营收和利润规模已超过2024年全年 [3]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下游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订单量大幅增加 [3] - 消费电子、工程机械、汽摩配件(主要为新能源汽车)、模具领域增长显著,通用设备行业恢复增长 [3] - 扩产项目投产,产能快速提升,规模效应逐步释放 [4] - 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客户复购率明显提升 [4] - 新产品(数控车床、数控磨床、高端卧加、五轴加工中心等)批量销售贡献业绩 [5][6] - 核心部件(主轴、动力刀塔、转台等)自研自制提升竞争力并降低成本 [6] 主要下游行业销售占比 - 通用设备行业销售占比约32%,同比增长超过10% [6] - 消费电子行业销售占比约25%,实现翻倍增长 [6] - 汽摩配件(主要为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约16%,增长约80% [6] - 模具行业销售占比约6%,实现翻倍增长 [6] - 工程机械行业销售占比约5%,实现翻倍增长 [6] 盈利能力与费用管控 - 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主要因规模效应显现,期间费用率持续下滑 [6] - 第三季度毛利率同比小幅提升,环比小幅下滑,整体相对稳定 [7] - 毛利率环比下滑原因包括降价促销处理库龄较长库存产品,以及高端卧加产品处于市场开拓前期导致成本较高 [7] 新兴领域布局 - 液冷散热领域(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依托高速钻攻中心、立加等产品满足高精度加工需求 [8][9] - 机器人领域通过参股上海开普勒机器人进行技术业务合作,储备未来市场能力 [9] - 航空航天领域以龙门加工中心为主,具备承接订单能力 [9] 产能与生产体系 - 东莞、南京新建产能陆续投产后,产能紧张情况大幅缓解,可支撑未来两三年发展 [10] - 公司已建立高效单元化、模块化、可复制的生产管理和品质检测体系,具备较快调整产能布局的能力 [10] 消费电子领域增长动力 - 3C行业高景气叠加国补政策推动整体需求增长 [10] - 折叠屏手机发展带来加工量显著增加,加工设备需求增长 [10] - 新建产能投入使用后,消费电子收入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 [10] 公司竞争优势 - 产品以立式加工中心为主,更适配2025年高景气行业(如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 [11] - 直销模式占比超过80%,减少中间环节成本,更敏捷高效服务客户 [11] - 重视产品技术和品质投入,上市后品牌影响力提升 [11] - 核心零部件自研自制,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整体毛利率 [11] - 立式加工中心因标准化和批量生产程度高,毛利率与大型设备相当甚至更高 [12][13]
乔锋智能(301603) - 301603乔锋智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2
2025-09-12 19:55
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营业收入12.14亿元,同比增长50.36% [3] - 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56.43% [3] - 毛利率30%,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 [3] - 第二季度单季营业收入7.36亿元,同比增长67.47%,环比增长53.97% [3] - 第二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65.79%,环比增长40% [3] 下游行业销售占比及增长 - 通用设备行业:占比36%,同比增长近10% [4] - 消费电子行业:占比20%以上,同比增长约190% [4] - 汽摩配件(新能源为主):占比14%,同比增长约60% [4] - 模具行业:占比8%,同比增长约160% [4] - 工程机械行业:占比5%,同比增长约170% [4] - 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实现两位数增长 [4]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下游行业景气度提升:消费电子、模具、工程机械收入翻倍,新能源增长近60% [3] - 扩产项目投产:产能快速提升支撑大客户开拓 [3] - 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小企业份额流失 [3] - 新产品贡献:数控车床、磨床、五轴加工中心等成为新增长引擎 [3] 核心竞争优势 - 生产与成本优势:核心零部件(主轴/刀塔/转台)自制率高,垂直整合降低成本 [5][6] - 产品与技术优势:全产品线布局,品牌力提升 [6] - 营销模式:直销占比超80%,华南/华东直销为主,分散区域辅以经销 [2][6][10] - 服务网络:全国37个常驻网点,提供快速响应服务 [6] 核心部件采购与自制策略 - 外部采购:数控系统以发那科、三菱、西门子为主,丝杆/线轨选用PMI、THK等品牌 [7] - 国产替代:与华中数控、凯恩帝等合作推进国产系统应用 [7] - 自制部件:主轴、动力刀塔、转台已实现自主研发与应用 [7][8] 毛利率优化原因 - 制造端自制模式提升效率和利润 [9] - 直销为主模式减少经销商差价 [9] - 产品结构以标准化立式加工中心为主 [9] 新兴领域布局 - 机器人领域:车床和立加已应用,参股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推动设备开发 [10] - 新能源领域:需求仍旺盛,上半年收入增长60%,高端卧加适配电驱系统等加工 [11]